孩子扔东西是坏事吗?心理学家:自我效能感的体验
最近我迷上了一个带娃做饭的美食博主,除去精湛的做饭技术外,萌娃的参与也是一绝,尤其是在我家两个儿子的衬托下,小女孩显得乖巧又可爱,圆溜溜的大眼睛望向镜头,隔着屏幕都觉得心要化了。
因为视频拍摄周期比较长,我找了博主早期的视频看,其中发现了博主女儿在1岁左右的时期,也跟我家孩子一样,喜欢抓着东西乱扔,总是拿着玩具玩着玩着就扔出去,让你不知道她究竟是在发泄情绪还是单纯的觉得扔东西好玩。
心理学家:爱扔东西源于“自我效能感”
我观察了身边许多孩子的行为,发现有的孩子在1岁前就会抓着东西乱扔,到了2、3岁后,这种情况愈发严重,甚至带点乱发脾气的意思,这个时候父母想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需要明确孩子为什么会乱扔东西。一般来说,孩子乱扔东西有3种原因:
1、自我效能感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它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由于身体机能发育,婴幼儿的抓握、投掷、手眼协调能力逐渐提升,6-8个月的孩子已经拥有投掷物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过程,他的乱扔行为是无意识的,大部分不带有愤怒、开心等情绪色彩;
但到了1岁左右,孩子对“自我效能感”的体验开始提升,当他们发现自己拥有投掷东西的能力时,会经常性的扔掉手中的物品,而获得相当的成就感。
如此形成从“扔东西——获得成就感——继续扔东西”的闭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树立,并且抓握能力得到提升。
2、 学习心理需求的满足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同时学习能力也很强。当他们第一次扔东西时,他们会发现父母会捡起被扔掉的东西、各类物品握在手中的触感与扔出去的弧度范围都不同等等,这个过程会激起了孩子的探索学习心理,他们会重复扔东西的动作,这其实也是孩子对世界的一种探索方式,他们需要通过种种行为去观察、感受这个世界。
且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孩子会了解到空间概念,东西被扔出去后就不会再出现在手上,除非父母或自己动手,东西与自己隔着空间上的距离。
此外,孩子还能在其中完成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扔东西”与“东西掉落在地”是因与果的联系,美国儿科学会(app)育儿百科指出:4-7个月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理解“因果关系”这个概念。
3、 情绪发泄
以上是孩子生理因素决定,从而不带任何情绪色彩。但从2岁甚至更早时候开始,有时孩子乱扔东西的行为是愤怒、难过、不舒服等情绪的发泄。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觉醒自我意识,他们会开始注重自我表达,当语言不能够进行表述或表述不清时,孩子会通过行为发泄情绪,来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满足自我需求。
孩子乱扔东西,背后有心理学解释
儿童文学作家单婷婷在《儿童微行为心理学》中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有心理学解释。”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此做应对呢?
首先,顺其自然(准备“乱扔”小空间)。
孩子乱扔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矫正过来的,家长们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随意乱扔的小空间,能够让他在乱扔东西的同时,做到不伤害自己与他人;同时定期清理,这部分父母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准备好收纳箱,用做游戏的方式提升孩子的参与感,养成自主收纳的习惯。
其次,正确对待(适当采取预防措施)。
前文提到,孩子在1岁前乱扔东西的行为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家长们不能严格要求,但可以采取适当地预防措施。比如可以增加扔东西的难度,来降低孩子扔东西的频率,像是把孩子经常使用的玩具、奶嘴等固定在一个地方,或者增加东西的重量,让孩子举不起来等等。
此外,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孩子有时候扔东西是寻求与父母的互动。在发现孩子乱扔东西后,家长可以参与进扔东西这一行为中,不仅能让亲子互动的情感增加,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呵护。
最后,予以制止(孩子行为带有攻击性)。
整个扔东西行为中,最需要制止的是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当你发现,孩子扔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心与探索心理,而纯粹是情绪的发泄,或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长们最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告诉孩子这一行为的不对,轻度乱扔可以是言语上的教训警告;如果是重度乱扔,可以采取适当惩罚措施,比如对墙罚站、收拾乱扔玩具等,让孩子知道这一行为不正确且违反,就会有惩罚。
Tips:孩子乱扔不一定就是乱发脾气,要知道孩子背后的情绪出发点,是觉得受到了忽略或是想要博得父母的关注或是身体不舒服,家长们都要找出原因,并针对原因,给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凌晨妈妈来叨叨:
一朵鲜花的绽放需要精心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则更需要“园丁”们的精心养育,在面对孩子时,希望家长们都能多出一份耐心,陪伴孩子慢慢长大!
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