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折叠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折叠 词句注释
1.发:发布。虑:谋划。宪:法令。
2.謏(xiǎo):小,有声音。
3.动:触动,感动。
4.就贤体远:亲近贤能之士,体察疏远之臣。
5.化:教化。
6.道:指儒家之道。
7.建国君民:建立邦国,治理民众。
8.兑(yuè)命:《尚书·商书》中的一篇,今作悦命。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9.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
10.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11.虽:即使。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12.弗:不。食:吃。旨:甘美。
1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14.是故:所以。
15.困:不通,理解不了。
16.自反:反省自己。
17.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18.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9.斅(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20.塾:私塾。
21.党:五百家为党。庠(xiáng):设在党中的学校。
22.术(suì):通"遂",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
23.学:设在国中的太学。
24.比年:每年。
25.中年:隔一年。
26.一年:初入学一年之后。离经:明句读。辨志:析经义。
27.敬业:专心学业,敬重师长。乐群:友善朋友,切磋共学。
28.博习:广博学习。亲师:亲善师友。
29.论学:讲论学说大义。取友:明白择取友人。
30.知类:知义理事类。通达:通达无疑。
31.强立而不反:特立独行,不违师教。强立,坚强的意志。
32.大学:圣贤之学或成人之学。大,赞美词。
33.记:书名。前人之记,具体无可考。
34.蛾(yǐ):通"蚁"。术:学习,效法。
35.皮弁(biàn):天子或士的礼服。
36.宵雅:即小雅。肄(yì):诵习。
37.箧(qiè):竹箱。
38.孙:同逊,顺,按次序。一说恭敬。
39.夏(jiǎ)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夏,山榎。楚,荆条。收:约束。威:仪容举止。
40.卜:占卜。谛(dì):大祭。游:悠闲。
41.观而弗语:此言教师对学生应时时观察而少丁宁告语。
42.幼者听而弗问:此谓先生设席讲学时,有疑而问,则由长者,幼者只听勿问。
43.躐(liè):超越。
44.伦:纲要。
45.官先事:学为官者,先教以居官之事。
46.士先志:学为士者,先教以为士之志。
47.时教:适合于当时实际需要的教学。正业:正式的典籍。
48.退息:离开学校时。居学:始终遵循不渝的学说和思想。
49.操缦(màn):弦上的基本操作方法。
50.安弦:演奏乐章。
51.博依:博喻,比兴之事。
52.安:理解,创作。
53.杂服:杂役,泛指洒扫、应对、事长、温凊等种种礼仪规范。
54.不兴:不喜欢。
55.藏:内心情志。修:修习不废。
56.息:退息不辍。游:交游不忘。
57.师辅:师长和朋友。
58.敬:专心。孙:通"逊",顺,按次序。务:力求。时敏:及时领悟。
59.厥:其。修:学业成就。
60.呻其占(chān)毕:眼看简册,念念有词。占:通"觇"。
61.多其讯:反复地询问。
62.言及于数(cù):解释很多很全面。数,繁密。
63.安:安于义理之真,真理解,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64.悖:悖谬,违背真理。
65.佛:同"拂",拂逆。
66.隐其学:学术隐微而不显扬。
67.去:遗忘,抛弃。
68.刑:通"型",显彰弘扬。
69.豫:预先防患。
70.时:及时,适时。
71.陵节:超越等级。孙:通"逊",符合程序,循序渐进。
72.摩:揣摩,琢磨,取人之长。
73.扞(hàn)格:抵触。胜:克服。
74.修:整治。
75.燕:玩、戏。逆:违背。
76.燕辟(pì):与坏朋友谈论邪僻之事。辟,邪僻。
77.废:失败。
78.喻:晓喻,开导。
79.道(dǎo):通"导",诱导。
80.强:劝勉,勉励。
81.开:指示门径。
82.和:融洽。
83.易:平易,不感困惑。
84.思:促进思考。
85.则:于。多:贪多求全,务为泛滥。
86.寡:孤陋寡闻,思路不开。
87.易:漫易轻忽。
88.止:故步自封。
89.心:心意,心情。
90.救:帮助克服。
91.继其志:继承发扬其志趣。
92.约而达:简约而显达。
93.微而臧:含蓄而深长。
94.罕:少。
95.至学之难易:最高境界的难与易。
96.美恶:资质才能的差异。
97.博喻:针对学生个性实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
98.三王: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禹、汤、文、武王。四代:虞、夏、商、周。
99.严:尊敬。
100.道尊:师所传之道才能受人尊重和相信。
101.不臣:不把他当作臣看待。
102.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祭主。
103.大学之礼:太学里面的礼法。
104.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
105.庸之:归功于他。
106.怨之:怨恨于他。
107.节目:木竹之关节,较坚硬。
108.说(yuè):同"悦",愉悦,一说同"脱",脱离。
109.从容:一舂(击)一容,其声方尽。
110.记问之学:只能背诵一些书本知识,并无心得。
111.听语:待问而语之,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解答。
112.舍之:调换这位老师。
113.良冶:好的陶瓷工。
114.为裘:缝制皮袄,片片相合。裘,皮袄。
115.良工:好的弓箭工。
116.箕:柳条曲成弓形。
117.始驾马:幼马开始训练其驾车,套在车后跑,让其养成习惯。
118.丑:比,相同。
119.五声:宫、商、角、征、羽五种音级。
120.五色:青、赤、黄、白、黑。
121.章:同"彰",彰显。
122.五官:耳、目、口、鼻、心。
123.治:作用,功能。
124.五服:表示血统亲属中亲疏等级关系的丧服: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麻。
125.大德:最基本的道德。不官:不分职位高低,亦不决定于职位高低。
126.大道:事物的共同规律。器:具体的事物。
127.大信:最高境界的信用,均为无言之信,不必诉诸文字之约束。
128.大时:天地时令。齐:同时。
129.志于本:即指志于学。
130.先河而后海:意即在务本。
131.委:水的汇聚之所,归宿。
折叠 白话译文
思虑要合于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却不能够感动民众;如果亲近礼贤下士,宽容异己体恤百姓,可以感动民众,但不能改变民心。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仁君圣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一定要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兑命》篇中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急于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用以反复详审学生的思维活动;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果做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产生抗拒而难以克服;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压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积极思维。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贪多务得,有人是失于学习过于偏狭,有的人失于见异思迁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学习上不能持久,浅尝辄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学境界中的难易甘苦等种种情况,才能知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正确的与错误的不同思想倾向和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多方面灵活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凭借老师来学习成为君上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只尊敬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两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训练学拉车的小马的人会先反过来,让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折叠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折叠 整体赏析
- 思想内容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与作用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与内容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严格的学校考核制度。
首先,《学记》的作者规划了教育体系。他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其次,《学记》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他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四级,"大成"阶段为二年一级。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最早的关于年级制的设想。
《学记》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学记》指出,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毕,不要到学校里来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这种天子视学制度后来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由此可见,《学记》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
《学记》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指出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采用的方法。
首先,《学记》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谓"呻其占毕"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其讯言"就是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只顾赶速度,抢时间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诚"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尽其材"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这几大弊端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和怨恨教师,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也会很快遗忘掉。
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即"预时孙摩"四条重要教学原则:一、"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学记》提倡"禁于未发",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实践证明改造旧的要比塑造新的艰难得多,正如《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二、"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这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良机;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给予及时点化。否则,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形成某种心理品质的关键期,"勤苦而难成"。三、"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学记》强调"学不躐等",其主要意思:一是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四、"摩",就是"相观而善"的原则。《学记》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但是,择友又必须要慎重,如果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不仅不能达到"相观而善"的目的,反而还会违背师长的教诲,甚至荒废了学业,正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指出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止,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臧息相辅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它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杂事,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修);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节、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
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这是《学记》对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教学管理与教师
《学记》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学记》把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当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开学典礼结束后,新生入学首先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三首君臣宴乐的诗。这是为了告诉学生,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上了大学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爱民的好官。入学教育结束之后,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训诫仪式。上课时,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取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但不要指手画脚说得太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多听少问,依循由浅及深的学习顺序,做到"学不躐等"。这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行为指南,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传统,认为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明确突出。关于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记》均有论述。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思想主张。
《学记》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长善救失"。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三王四代唯其师",这就必然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为长""为君"的素质。
《学记》具体谈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靠事先备好的课,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启发教学。既了解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稳妥,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后来也将"教学相长"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教学相长"命题的提出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 艺术特色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它的语言多用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得出简明的结论,而没有采取滔滔论辩的方法,但其论辩性仍旧可以觉察得着的。比如"大学之法……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段,开头用对比说明问题,先正后反,最后一句总结,条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学记》在论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简洁鲜明,不枝不蔓。比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也"一段,先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强调学与教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的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折叠 名家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原学术顾问王策三《教学论稿》:《学记》已经相当广泛地说到了教学的作用、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等问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它已经达到了理论自觉性的相当的高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如密《教学论》:《学记》是我国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而且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问题的一篇专著。
折叠 编辑本段 后世影响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其中很多东西,不仅是教育史上的首创,而且经过两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即使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范畴中,也仍然闪烁着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同时提出了严格的为师条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能够善喻等等。这些深刻而丰富的论述,为后世许多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教育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学记》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对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后人认真地研究、借鉴。
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乐正克(约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战国时代儒分为八,其中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由此可知,乐正克在战国时代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其主要贡献是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