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何转化成智慧

李炳亭

教育不是习练知识,但教育从来不排斥知识。知识唯有“升级”成智慧才有价值,不能生成智慧的知识叫“所知障”,顾名释义它是一种障碍,就像蝗虫之于庄稼,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被这种知识啮噬掉的,所以知识的学习,要加以区分,让尽可能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那么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样的?

智者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墨子把知识分为三类,闻知说知亲知,其中把亲知列为根知。“根知”具有三个内涵,一是根本种智,而是生长性,三是蕴含规律。这很契合今天的现代教育理念,所以古人的知见未必比今人差。

从根本上讲,一切的知识都来自于人对宇宙自然的发现,然而人类对宇宙自然的认知是有局限的,站在地球上看太空或许和站在月球上看是不一样的,因而知识的形成是一种不断更正甚至是颠覆的过程。地心说曾经作为真理而出现过,而日心说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吗,所以真理都是相对的,更何况是一般性知识呢?因而,人类什么时候都是迫切需要智慧的,智慧会把人类带出愚昧,而愚昧也是一种知识。谁敢保证今天某些被我们奉为财富强迫学生记忆的那些知识,不会是未来的垃圾呢?

知识肯定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被发现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举手投足间,哪一件事不是学习呢?哪一件事又不是一种情感的驱动和表现呢?有生命就有情感,人只要活着,每一刻都在“学习”,连睡眠时都在潜意识性学习。

就课堂教学而言,它只不过是有意识学习形式中的一种而已。如果要追求单位时间的效益,那么有意识学习就需要起于情、发于心,进而形成一种理性的识见,然后再转识成智。如果单单至于识见,就只是在积累储存知识而已,这样的人就会被知识控制和窒息,成为一个“奴隶”。中国教育的症结就在这里,知识的“栓块”堵塞了经络和血管,它造就的其实是一些“半身不遂”的脑瘫儿。

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让人“心明眼亮”“神清气爽”,它尊重生命,而不是把人当成一个躯壳,它不会让学生成为没有价值的知识的陪葬品,它更不会残忍地夺走人类的希望,而唯有儿童才有资格代表着人类的希望。

儿童当然需要教师,也需要闻知和说知,但更需要的恰是亲知。教育必须准许儿童有权利去“亲身”体验一切的生命过往。这就是自主学习的不可替代性。自主学习的好处不仅如此,它让人成为人,它让人懂得自尊和自爱,它让人脱离了动物性而升华,它让人通过这样的升华而蜕变成一个没有障碍阻隔的智者,它让人形神合一……如果一个教育者,不知“道”,他是看不透课堂教学的,当然他可能无法从事教育这样一个神性的职业。如果把这些人类最为宝贵的东西,从我们的教学里剔除掉而独剩下知识,甚至还不负责地替自己辩解说“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教育是教育”,这显然是信口雌黄。

教学离不开知识,学习的终点显然不是知识,而是智慧。知识必须要转化成智慧,而转化的内在条件不在教师,但教师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无非是“非常重要”而已。这个非常重要体现在教师要在学生亲知体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走向一扇更加宽广的大门,这扇门就叫“道”。

思维是知识通往道的路径,而悟性是转知成智的酵母。课堂教学应遵循这样的认知流程:知识——思维——规律,这个内在的认知流程和外在的教学模式相匹配,自学——展示——反馈,此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应该是教学的全部秘密,这样的课堂才会让教育和教学天人合一。

不知“道”,就只能求助于“术”甚而执迷于“术”,但这不是罪恶,不能让知识转成智慧,才是教育的愚昧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