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科学家合作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巴西国家科学院院士伊丽莎白·丰特斯

“2007 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

当时我感觉自己身处巴西,

机场一片混乱。

如今,我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

不仅是因为机场,

也因为我目睹的一切。”

伊丽莎白·丰特斯,1979年毕业于巴西联邦维多利亚大学食品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后继续在该校攻读研究生。1991年,丰特斯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得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后,并担任科学顾问。目前,丰特斯在联邦维多利亚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院担任正教授。

丰特斯在植物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信号路径的解析方面卓有建树,在植物对双粒病毒组感染、水分胁迫和内质网胁迫的应答反应方面也颇有贡献。她在植物防御和信号传输领域的研究成果直接促进了分子在植物耐受工程中的运用,对植物生物科技的发展意义重大。

记者:您和中国哪些机构有过合作吗?

丰特斯:没有。实际上,我和中国人唯一的合作经历是和两名非常好的中国教授的合作。他们是中国人,但是是在美国得州大学工作。我们在植物抗病毒、抗细菌方面有过很好的合作。他们都非常出色,非常懂礼貌,很聪明,思维敏捷,所以我们的合作才进展得如此顺利。我们努力互补我们的专业技能,让科学进步得更快。

记者:您此前来过中国,对中国的变化有哪些感受?

丰特斯:你可能很难相信,2007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我感觉自己身处巴西,机场一片混乱。2013年我再次来到中国时,我觉得这里已经赶上了美国,机场又大又宽敞。这些变化就在你眼前发生,并且非常迅速。现在我对中国的进步更加赞赏。你们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发展速度、生活质量,总之一切都在进步。

记者:这些变化中,中国的机场让您印象最深刻?

丰特斯:不只是机场,而是所有的一切。但是机场是你在经过漫长旅途来到一个新国家后产生第一印象的地方。2007年,这里真的一团糟,我当时觉得中国就是一个欠发达国家。如今,我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不仅是因为机场,也是因为我目睹的一切。2007年,我看到街上有很多自行车,过马路不太方便,而现在有了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那年北京的水污染也比较严重。再看看今天的青岛,绿色遍布,中国其他地方也是。中国取得的进步实在太大了,不仅仅是发展方面,同时也包括教育、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

记者: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您会选什么?

丰特斯:进步、发展、环保担当。

记者: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吗?

丰特斯:我在中国很开心。我很欣赏中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至少在我的领域里,有很多中国的植物科学家都享有国际盛誉。他们在科学上卓有建树,与他们合作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我热爱科学,也爱热衷于科学的人。中国现在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植物学家,我非常期待和他们合作、交流和学习。

采访 / 钟磊

翻译 / 胡玉岩

视频制作 / 花轩

制作 / 徐曦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