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影,情所至心即开
启功遗墨展览作品集
作者:启功
本文选自最有情怀公众号“新外大街拾玖号”,老北师人都知道
启功先生的砚铭之乐
作者 侯刚
启功先生喜欢砚收藏砚,是众所周知的,但先生看砚看重的不是华丽的雕饰,而是讲究实用。启功先生喜欢为他喜欢的砚台题写砚铭,这些砚铭足以看出先生对砚的爱好和乐趣。
选自《砚影——启功拓集》
先生曾使用过一方平池焦白砚,就曾作铭:
正透焦白,虚心发墨。
余地回旋,以守其黑。
得小砚喜极而作
后来,有朋友送他一方淄川石砚,周围没有什么雕饰,发墨极好,他很喜欢这方砚,曾题铭为:
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此第一。
得宝年,六十七,一片石,几两屐。
粗砚贫交,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其用。
被修复的淄川石砚
破砚重粘,依然全瓦,
磨墨而书,吾神来也。
先生每得好砚,总愿拿出来和亲朋好友共同欣赏,有时还把最珍贵的几方砚,同时摆在写字台上,亲自注水,让大家动手磨墨,亲自体验砚石发墨的状态,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大家:“砚石以坚润、细腻、注水不涸,易于发墨才是上品,而不在雕工精巧华丽。雕饰是为了观赏,过多的雕饰,往往影响使用,细缝中存了墨水,难以清洗,日久天长还会腐蚀砚石使砚受损。”由于先生博学多闻,在与先生无拘无束的交谈中,使大家获得许多知识。
先生喜欢好笔好砚,也常把他认为好用的笔砚送给朋友,我有幸得到先生赠给我的一方小砚,当年感人的情景永远铭记我心。那是1985年国庆节期间,学校调整住房,我分得了一套三居室,刚刚搬完家,正在整理杂乱的书柜,忽听有敲门声,开门看时,竟是敬爱的启功先生,先生当年已是73岁的老人了,却艰难地爬上六楼,我赶紧请先生进屋,先生喘气未定,却说:“祝你乔迁之喜,送给你一件小礼物。”说着拿出一个精致的小砚台。这方小砚,我一直珍藏着,它凝聚着启功先生对晚辈的关怀和厚爱,几十年来一直激励我勤勉学习严格自律。
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址落成,为庆祝乔迁之喜,在端州购得一方麻子坑巨砚(长2.2米、宽1.6米、厚0.2米),陈列在出版大楼的大厅内,全社职工提出一个共同的愿望,请启功先生题写砚铭,先生欣然命笔:
天上紫云割一片,巨匠斫雕成大砚,
重之不异锦绣段,彩毫濡染星文焕。
为北师大出版社巨型端砚而作
无独有偶,在京城古色古香的荣宝斋门市大厅内,也放置一方砚之珍品,大小可与北师大出版社的巨砚媲美,先生两次为巨砚题铭,
其一为:
端州石骨发虹光,缭绕松云鹤寿长,
我欲神糜磨一寸,挥毫题句满高堂。
其二为:
鹰松谐音是英雄,山骨端溪錾凿工,
巨铤隅糜磨一尺,高挥橡笔写长空。
荣宝斋英雄谐吉巨砚
启功先生在数十年的笔墨生涯中,曾使用或鉴赏过许多好砚、名砚,对喜爱的砚,也偶有收藏。先生还有一大爱好,对自己喜欢的砚即使当时无钱购买,也要借来手拓砚影,以备日后观赏。几十年来,先生所拓名砚集合起来有数十方之多。
选自《砚影——启功拓集》
先生早年曾收藏过两方古砚,一方是康熙皇帝用过的小绿砚,长不过十一厘米,宽约为九厘米,砚背刻有砚主的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就取“坚净”二字,把自己小小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
选自《砚影——启功拓集》
另一方是雍正皇帝用过的“玉音”端砚,他也十分珍爱,经常与友人一起观赏把玩。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博物馆征集文物,他共捐出收藏的文物十九件,其中就有这两方古砚,为此事曾致函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老友杨仁凯说:“舍下存文物数件,都成‘包袱’,既蒙尊馆慨予收存,真可谓‘存殁均感’,存者小弟,殁者乃先人及乡贤也。”
选自《砚影——启功拓集》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先生使用的是一方极普通的小砚,没有作何雕饰,是九厘米乘十三厘米规矩的长方形,因柔润,发墨快,他很喜爱,每日陪伴他读书、写作,他特请恩师陈垣先生题写了铭文:“简靖堂,元白用功之砚。”这方砚凝聚着励耘老人和先生间“信有师生同父子”的深厚情谊。
选自《砚影——启功拓集》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先生生活坎坷,经济拮据,虽见到许多喜爱的砚,却无力购买收藏,但是遇到具有研究价值的好砚,就设法拓出砚影珍藏。多年的精心收集,已集有二十多方古砚的砚影或铭文。这其中,有陈垣先生收藏有清代史学家钱大昕题“灵岩山馆”砚,有清代大文豪郑板桥题词的“紫琼道人砚”,有沈兼士赠的刻有沈尹默《中秋帖》的端石砚等。
作者:侯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