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故事讲到了“地理变迁”。通常认为,“沧海变桑田”是年代久远的事件,但从本故事描述来看,也许天翻地覆的事情在短时间内也能完成:一棵枝叶齐全结着果实的柿子树,被深深埋在地里,说明当初它也许遭遇了泥石流。
【原文】:
南城陂头士人崔椿,庆元元年筑宅,凿石为基,深数尺,于石中得一桃核,取视之,应手为尘而散。及将开井,日者云:“宜就屋之角。”崔嫌与屋太近,欲远之,日者持不可。至施工,不见泉源,过三丈,乃古井也。细验之,盖古昔田中之井,以竹为篱,阑尚宛然,竹但微烂,而阑之坚不可拆,其内有破盌及饮水盏、污泥之类存焉。此邦向来初无洪水之变,而桑田改更如此。又建昌城内驿前,绍兴间富家创旅店,其处无井,穿穴过四丈,得古陂牙木。牙木者,两木凿窍相受,以为固也。临川乌顿人,亦因掘井,有横木,枝叶犹存,上有小柿数颗,盖柿树也。三者均为甚异,非复智虑所能测度云。
南城(江西抚州地区)陂头的士子崔椿在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建造宅院,他开凿大石做宅院的地基,凿了好几尺深之后,有人在石头里得到了一个桃核,崔椿拿过来细看,刚拿到手里,桃核就散为尘土了。准备开挖水井的时候,算命的说:“最好的位置就在屋角之外。”崔椿嫌水井离房子太近,想远一点,算命的坚持己见。施工开始,一直打不出水来,直到挖井深度超过三丈,发现下边竟然是一口古井。仔细验看,大概是很久远以前田地中的一口井,这古井是用竹子做篱笆,水井的栏杆还都保留着,只是那些竹子有稍许溃烂,井栏还特别结实,根本拆不了,井栏里还有破碗、喝水用的盏以及污泥之类的东西。本地区没听说老早前有过大洪水之类的地理灾异,没想到竟然会有“沧海变桑田”般的地理变迁。还有一事,建昌城内(即南城城里)一座驿站前,在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曾有一家富户开了一间旅店,那地方没水井,就找人凿井,穿地四丈,发现了久远以前水塘的陂岸和牙木。所说的牙木,就是两块木片通过打孔咬合在一起,为了彼此固定。再有一事,有个临川(江西抚州地区)乌顿那地方的人,也是挖井,竟然在地下挖到了一根横埋在地里的树,枝叶都在,树上还结着好几颗小柿子,看来这是棵柿子树。这三件事都很奇异,按照人们一般的智识是不好测度这些都是怎么回事。【祥宏点评】:陂,是经常出现在《夷坚志》中的字眼,它有很多发音,包括bēi、pō、pí等等,用在《夷坚志》中的“陂”多发音为bēi,意思是“池塘(及岸边)”,通常是对南方某种地理环境的描述。陂头,南城地名;故事描述的几个事情,以我们现在来看,应是当初发生了快速的地理变异,比如洪水、火山等情况,早期人们的生活被迅速封存,就像是火山爆发后的庞培古城。故事说此地没有地理变迁的记录是因为人们的记忆总是有限并且会快速忘记,除非有重大灾异,才会流传在人们的传说里;建昌城,指的是建昌军的郡城,当年的军治就是南城;乌顿,这地名现在还有,在江西临川。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7-从《夷坚志》看宋人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