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苏轼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宋代 · 苏轼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译文
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注释
⑴瑞鹧鸪,词牌名,又名'舞春风''桃花落''鹧鸪词''拾菜娘''天下乐''太平乐''五拍''报师思'等。以冯延巳《舞春风·才罢严妆怨晓风》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等
⑵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
⑶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
⑷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⑸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
⑹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
⑺五马:太守的代称。
⑻水云:远处水面。滚:泛舟。双凫(fú):《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传上》载,王乔做县令时,能化为双凫(野鸭)飞到京都,定期朝见皇帝。此处指二县令。
⑼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见《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
⑽螭(chī)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⑾鹊尾炉:《诗集》同题诗同句王文诰注引《法苑珠林》:'费崇先,吴兴人,少尤信佛法,每听经,常以鹊尾香炉置膝前。'查慎行注引《珠林》:'香炉有柄,日鹊尾炉。'
赏析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