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242 反间计——赵括被流言蜚语推上了战场

1951年4月,在我国山西省高平县釜山老背坡发现了一具古代的男性骨骼。胸膛里插有两枚扁型的三菱青铜的箭头,从箭头方向来看是从背部射到体内的,死者大概三十岁左右,身高一米七五上下。死者的腰间右侧有一把佩剑,剑长52公分,格卫宽5厘米,重610克,是青灰色的,没有绿锈斑迹,非常的坚韧和锋利,格卫的两面是“虎头纹”和“兽形纹”,铸工非常考究,纹刻得非常清晰,很有神韵,而刀刃上面有撞击过的痕迹。在老背坡发现的这把剑是非常典型的吴越一带铸造的剑,而且属于上制的虎头纹战剑,既有级别讲究又有实用价值,在当时吴越一带铸造的剑那是天下名剑--数一数二的。如果这一具尸骸是赵国人的,那么这赵军当中有资格使用这把剑的人应该不会太多,高平这个地方太敏感了,又发现了做工精致、高等级的佩剑和秦国人射出的箭头,于是就有很多人猜测:这一具尸骨它的主人就是赵括。就让我们把思路飞回到两千多年以前,假想着这一具骨骼的主人带着宝剑咆哮着冲向秦国人的阵地。

秦国是一定要打败赵国才甘心的,向东前进的路上赵国那就是一堵墙,要拆掉这堵墙,眼下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强行拆迁廉颇这块最硬、最臭的石头。制造烟雾弹一直以来都是秦国相国范雎的拿手好戏,这一位用生动的事实让大伙儿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的胜利等于百分之八十的智慧加百分之二十的暴力。

在长平地区秦、赵两国的军队加起来有三十几、四十万人,这么多的大老爷们儿成天在长平隔着丹阳河大眼瞪小眼——愣是对望了三年,相互之间从生死相搏的敌人变成了朝夕相见的邻居了。打仗就得花钱,哪怕就是秦国也不可能承受这笔巨额的军事开支,所以他必须要速战,可是这赵国太腻歪人了,想跟他们打一场仗那比死都难。好,回头看看赵国人,将士们在主帅廉颇的率领之下奉命继续坚守,三年以来秦国佬不断地在阵前挑战,赵国人就不断地加固自己的防御工事。春夏秋冬寒暑易节,赵国人的防线那是越来越稳了;秦国人的呐喊声是越来越没底气了。久而久之双方的将士都已经达成了共识了:这要真打起来可能性太低了。大伙儿每天就当上班一样——秦国人去练嗓子;赵国人去看笑话。

秦昭襄王和范雎在咸阳城里如坐针毡,再拖下去赵国可以向别的国家请求援助,可秦国呢?这些年以来把天下诸侯打了个遍——人都得罪光了。如果在长平前线被拖垮了秦国就只会有一种结局:那就是天下所有人都会跑过来踹上一脚、补上一刀。就在战场上僵持不下的时候秦国在政治上迎来了转机——赵国先忍不住了。我们只能再一次地叹息赵孝成王实在是太没脑子了,他偏偏就不听手下谋臣虞卿的正确意见:联手其他诸侯国向秦国施加压力,而是固执己见直接向秦国人派出了求和的使者,如果换一个人哪怕换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的人赵国也未必会输。好吧,秦国就快顶不住的时候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敌人比自己更惨一点——派来了和平使者,所以秦国上上下下是非常热情友好地接待了来自于赵国的和平使者并且在国际上大造舆论,说:“秦、赵两国要化干戈为玉帛,过去的纷争和领土的矛盾那只是误会,两国必然也必须发展业已存在的一衣带水的友好关系。”而且秦国人暗中拼命使劲儿,让这个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

当山东诸侯国得到秦、赵两国要和解而且亲密无间的消息的时候,赵国在舆论上以惊人的速度被孤立了,范雎向全世界抛出了第一颗烟雾弹迷惑了所有人的视线。趁着这个空隙,秦国人下达了向赵国发动总攻的命令。边打边谈,边谈边打,打打谈谈,打打停停这绝对不是后世人的发明,秦、赵两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懂得玩这一种政治加军事的游戏了。

问题来了,赵国人虽然老板糊涂但是手下人却未必个个是傻蛋,赵国人并没有因为秦国人的和平承诺去拆掉防御工事。现实是秦国人你要打,行,我继续和你玩,我继续固守坚固的堡垒,反正你就冲吧,你冲了个半死我也不和你动手。打仗这个事情吧,就好像谈恋爱双方得你情我愿,然后找个空旷的没人的地方双方拉开架势大干一场。而现在呢,秦国人显然属于单相思,秦军主帅王龁得到的命令是向敌人不断地进攻。秦国人由于远道出征以后补给困难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经不起时间考验了必须尽快拿下。而赵军的主帅廉颇对于面前这个王龁根本就不来电,你愿意打,嘿!我还不愿意陪呢。得了你不愿回家是不是?咱俩就耗着呗,看谁耗得过谁,三年都下来了我再陪你玩个三、五年的也不成问题啊,了不起我在这儿我就娶个二房直接生根发芽,呵呵,看你王龁服不服!

无论长平的秦国人如何挑衅,赵军一概不理,靠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大有拖垮秦国人的打算,这可急坏了秦将王龁,更加心急如焚的是秦国的两大支柱。战争出现了僵局——打也不是,退也不对。想打吧,赵国人不打;想退吧,前面堡垒里面廉颇这个名将率领的可是二十几、三十万的赵国的精锐,养精蓄锐这么久就等你熬不住了转身撤退的时候在你屁股上踹一脚,你敢撤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仅仅是秦大王和范雎感到受不了,赵大王也受不了折磨了。

战争撑到这个时候拼的就不仅仅是意志力,更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赵国这边显然也快接不上了,赵王反复地派人去催廉颇:赶紧打!再不打我这儿就从吃红烧肉改成吃糠咽菜了。打个仗有这么难吗?直接把秦国人揙走不就完了嘛,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办不好!廉颇也有难处呃,秦国人说打就打?那么容易呀?没有必胜的把握保存实力才是上上策。冒险出战吃个败仗没什么,一个不小心把手下这几十万的兄弟弄没了,谁不知道秦国佬有一个臭毛病——一见到人头就眼红。这几十万的人头被他砍过去了,赵国那就更没得玩了。

就在这种僵持的局面下,没过多久赵国的国内军政界开始流言蜚语了:不好了,廉颇廉大人老了不中用了,太保守拖死咱赵国啊!也有人说了其实秦国人一点不怕拖,根本不怕廉颇将军,人家最怕的那就是我们军政界的新星——赵括。关于这种流言蜚语吧,其实一开始赵王还是不太信的,尤其前面那几句传得太邪乎了失去了根本的基础。你想廉颇打了一辈子仗,还怎么的到临老了还怕打仗了?战争有胜负很正常嘛,才败了两仗小的就算是打不过了?这根本说不过去嘛。至于还有些人说廉颇要投降秦国人,那更不可能了!廉老将军的忠勇谁不知道啊?生于赵国、长于赵国、在赵国功成名就、在邯郸城里有家有室,怎么可能投奔秦国人呢?不过对于最后一句,赵王的确有些心动:秦国人真的害怕赵括吗?

我们后世的人很容易就想出来,这连鬼都不信的谣言就是来自于秦国的范雎的手笔,这是范先生抛出的第二颗烟雾弹了。秦国第一王牌将领是武安君白起,假设白起和廉颇打起来会怎么样呢?结果真得很难说。关键问题不在这儿,事实是廉颇不愿意打仗,就是秦王自己来了,赵国人也是不好意思——恕不接待!放出的谣言里面编排廉颇的故事说出来估计连小孩都不信,明摆着就是离间计。但是范雎的这条计策它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前面撒了一个幼稚的谎,后面真正的谎言被铺垫出来了,制造舆论就是这样的——衬托出来的。

时隔两千多年以后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舆论的巨大的力量--所谓众口铄金,在当今的年代里人肉搜索就要你的命。在几千年以前没有网络这个东西改为用大伙的口水淹死你。你敢用天价烟吗?你敢炫富吗?你敢花多少多少钱去摆平一件事吗?你敢随便做坏事吗?诶,就要看你有多大的能量能摆平舆论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几千年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嘴是盖不住的,舆论是无法摆平的。舆论确实没法摆平,但是舆论很容易被制造出来。

两千多年前范雎制造这个谎言是下了血本的——是一千金。可能有朋友说一千金在当时不过就是青铜嘛,一千斤的青铜算什么呀?不管这一千金是黄铜还是黄金不好说,反正在当时是值很多、很多、很多的钱。范雎早就知道这个道理:no money no talk,没钱谁帮你说话?无非就是实现两个目的:第一用大伙的口水、唾沫星子把廉颇这老东西砸下去;另外用大伙的笑容和掌声把赵括这颗新星捧起来。

赵国新一代的青年将星——赵括在人民群众的舆论和期望当中冉冉升起了。当廉颇不能战胜秦国人的时候,赵国的舆论一致认为:能够化解这场矛盾的只有赵括了。开战已经三年了,廉颇打不退秦国人那已经是铁板钉钉无需辩驳的事,赵军的后勤补给那也是捉襟见肘了。这个时候不换将?不换将能怎么样?不管手下到底还有没有理智清醒的面对这些谎言的人,反正赵孝成王那是很受落的:有道理,是该换人了。赵括上吧,该他了,年轻有为一定不会让大家伙失望的。赵孝成王确实就是这么想的,他和秦国的高层领导的目标很相近——那就是速战速决。

这个时候赵国的一个知名的人士——名臣蔺相如已经年老病深了,知道赵括即将挂帅出征,蔺相如发出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最后的强烈的呼声,以蔺相如对赵括的了解,赵王凭借名声使用赵括就如同把琴弦用胶水粘上去再去弹歌一样。赵括把他老爸赵奢留下的兵书确实读得滚瓜烂熟,也跟随父亲出过征、打过仗,但是让他自己独立率兵而且率领的是几乎赵国所有的精锐部队去打仗,这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所以必须反对,蔺相如坚决的反对意见赵王会听吗?我们来回头看看,在此之前处于政治发育期的赵王已经拒绝了两次的正确建议:第一次就是不要接受上党;第二次就是先别急着求和。上天其实对赵国蛮公平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把救命稻草给扔下来了,但是赵国最后的稻草依然被赵王选择了放弃。

我们总是认为秦、赵两国实力相当真正动起手来大家也是半斤八两,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可能真的穿越历史回头到那个时代去看看历史的真实,所有现代人看到的都是从史料当中带来的只字片语,我们只能总结出战争的结果:秦、赵两国之间有记载的直接的冲突、交战一百多次,赵国只取胜了八次。看清楚了以后你还会觉得这两个国家是实力相当吗?就是在这样一种天平已经倾斜的状况之下,廉颇用他的丰富的军事经验支撑起了即将倾倒的天平,只可惜现在赵孝成王要亲手搬掉这一颗基石,让一个原本不应该受到千夫所指的赵括去撑住整个国家。这个责任真的在于赵括吗?以后在我们说纸上谈兵说起赵括的时候,不妨多骂一句他的老板赵孝成王才是真真正正的糊涂蛋。

文案修订:榕榕树

音频剪辑:

(0)

相关推荐

  • 蔺相如和廉颇的结局,老师没有告诉你

    我们都知道负荆请罪的故事,因为廉颇真诚的道歉态度,蔺相如和廉颇二人和好如初,课本上也就此结束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后赵国还是被秦国灭了,那么他们二人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有名的战将 ...

  • 度量衡故事:廉颇一餐吃1斗米、10斤肉

    原创 中国计量 计量资讯速递 2019-1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历史故事.在这里我们只说说廉颇一餐吃1斗米.10斤肉,以此来表示他仍能为赵国带兵打丈的故事. < ...

  •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要用赵括换廉颇?说赵括纸上谈兵什么意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导致后来秦国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赵王会用毫无经验的赵括换掉廉颇,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不足,难 ...

  • 负荆请罪之后,老师为何不告诉你蔺相如和廉颇的后续?因为不好说

    在<水浒传>第四十六回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败!"这是出自著名的"将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们小学课本里熟读的"负 ...

  • 战国 245 诱敌深入——赵括终究中了秦国人的计谋

    来到长平前线以后,赵括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自己前任廉颇将军留下来的一些规矩通通改得面目全非:军垒--合并.各级将领--换人.免战这个规则--取消.手下的人就来劝:初来乍到的还是不要先轻举妄动,还是坚壁清 ...

  • 才华横溢的香港女星,公开拥吻同性友人,被流言蜚语推上绝路

    这个酷女孩外表不羁,声音清冽,总是抱着把电吉他,少言寡语,唱出的歌却直击人心.大陆听众可能对她比较陌生,喜欢港乐的朋友,却几乎无一不是她的拥趸.她就是at17的成员,陈奕迅的吉他手--卢凯彤. 在大陆 ...

  • 战国 244 秦赵换将——“纸上谈兵”终于上战场了

    在长平前线,廉颇用自己的坚固堡垒顶住秦国人三年的进攻,也许是这一辈子他打得最为胶着的一场仗了.这辈子廉颇打了不少胜仗的,不过一直都没有被封君.直到长平惨败以后,燕国人偷鸡摸狗,想落井下石,率领六十万部 ...

  • 战国系列136:赵括殉国 血染长平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赵括率领的赵军,在被秦军切断粮道,重重包围之下,仍然苦苦地坚持了四十六天.这是难以想象的四十六天,是度日如年的四十六天,更是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四十六天. 在这四十六天里,随着 ...

  • 战国系列134:军权更替 赵括大战白起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秦昭王略施小计,在赵国是散布谣言,竟然让赵王换走了廉颇,而送来了赵括.于是即刻任命武安君白起率领一支部队前往前线,接替了王龁的指挥权.为了不打草惊蛇,秦军对外宣称的主帅依然 ...

  • 战国系列133:马服子赵括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赵国向秦国求和未成,反而呢,让自己陷入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就在赵国进退两难的时候,一则流言在国内悄悄地传开了.这个流言意思很直白,就是前线打仗的廉颇不行,秦国怕的是赵括,赵 ...

  • 给战国赵括说句公道话,不止纸上谈兵也打过胜仗!莫以成败论英雄

    原创不易,请您关注公众号[文旅太行]并分享,举手之劳,支持原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博主微信:shexianhanjiang

  • 战国249 赵括之死

    长平前线,赵括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棺材板越钉越紧了,这棺材板,就是白起在丹河河谷四周修筑起来防止赵军突围的壁垒.面对这种越来越糟糕的情况,赵括却依然迟迟不动,没有下达火速突围的指令.自从几次接战败给白起 ...

  • 战国 246 重重包围——白起如何用二十万大军围困赵括四十万大军?

    赵括是幸运的--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蜜糖水里泡大,对于他来说他是体会不到白起的辛酸.出身名门生来就是赵家的公子哥儿,锦衣玉食.时常漫步于邯郸城内,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要给他几分面子.他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