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融资总额达247亿,“吸金”强劲的国产新药行业这三个趋势值得注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人们非常关注我国新药的研发进展,大家对新药的流程、技术等充满了浓厚兴趣。”2020年7月,在同写意主办的第二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与政策法规大会上,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副理事长、康宁杰瑞创始人徐霆博士向与会者表示,市场热闹的背后,是产业内人士几十年不断的思考、突破与行动。
回看到35年前,我国对“新药”的定义是“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这一定义背后,是我国当时缺医少药的现实情况。围绕着当时国情,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使我国仿制药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也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35年后,业态转型,历经2002年“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到2015年“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多次定义更改,我国新药的理念实现了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巨大转变。
从以仿制为主走向仿创结合,我国新药从“无”到“有”。这背后,是一致性评价、国家药价谈判、加速抗癌药准入等政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结果。
体现在市场层面,则是生物医药企业展现的强劲“吸金”能力。根据动脉橙发布的《2020年H1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资本报告》,我国今年上半年,一级市场上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总额达到247亿元人民币,融资事件数为104次,是资本押注最热门的领域。从IPO来看,共有31个医疗健康项目登陆资本市场,其中,创新药项目上市数量最多,为12个。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的工作量就像大海捞针:两千个分子,就会形成三万六千个数据点,对一组靶点筛选一次,就要进行三十万次的试验。耗时长、难度大,稍有不慎,多年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新药研发的路途可谓异常险阻。
站在21世纪新十年的开端,国产新药研发将会往哪个方向走?行业目前有怎样的思考?动脉网通过对大会嘉宾发言的整理,以及采集行业人士、投资机构的意见后,梳理了以下三个趋势。
1、中外联合推进FIC新药项目研发成趋势;
2、新药临床试验朝数字化方向发展;
3、融资与研发对创新药企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01
中外联合推进FIC新药项目研发成趋势。
新药研发包括三种方式,分别是全球首创新药模式(First-in-class,简称FIC新药)、快速追踪新药模式(Fast follow)和Me-Only模式。其中,FIC新药模式是新药研发的最高级模式,即基于多年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是真正的多学科、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研发模式。
根据FDA定义,被授予First-in-class的药物是指使用全新的、独特的作用机制来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这要求制药企业在寻找靶点、确定靶点、优化化合物后抢抓时间,开展研究;同时不断挖掘产品,用更广阔和完整的格局来评价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到2018年的20年间,FDA共批准620个新药,而被授予First-in-class资格的仅为194个,占比为31.3%。不仅如此,研发的资金需求和时间也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医药创新领域存在“双十”定律一说,即一款创新药的成功研发需耗费10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
研发本身已是困难,外部的压力也很巨大。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个First-in-class上市之前,已有大批同类研究正在开展。因此,First-in-class的上市,不光需要研发团队的技术实力,还需要充足的市场机遇。
尽管有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但从近年来的趋势看,FIC市场正日益变得活跃起来。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8年,年均获批的FIC新药为12.7个,远高于1999年到2008年年均获批FIC新药的6.8个。而这背后,得益于新靶点、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无论是细胞疗法、RNA疗法,还是CRISPR基因编辑、KRAS抑制剂、PROTAC与AI技术,这些基础科研所取得的成就正在推动更多首创新药的诞生。
“我国在技术、人才和资本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欠缺,所以我国新药的研发无法直接进入以技术领先性创新为主的阶段,必须先经历模仿性创新阶段。”奕安济世生物CDMO业务拓展总监陈星在第二届同写意前沿技术大会会场告诉动脉网,我国FIC之路还存在许多困难之处。
如何应对这一困难?与会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可以立足国际来推进FIC新药开发。具体来说,在技术方面,FIC药物开发的最大难点在于找对靶点,这需要强劲的基础科研能力作为支撑,采取中外联合的方式推进项目,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支付层面,国际市场的支付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医保,受制于医保控费等压力,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加成熟的商业保险体系,或将为FIC新药提供更具议价空间的出路。
“FIC新药可帮助有实力、有潜力的制药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虽然困难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研发FIC新药,将成为接下来国内药企重点关注甚至投身进去的方向。”陈星表示。根据2014年《自然新药发现》杂志的统计数字表明,第四个上市的同类药物,只有FIC产品约10%的市场价值。
当然,囿于First-in-class研发中的巨大困难,Fast follow也是药企目前可选择的重点方向。Fast follow模式为模仿性创新,即对First-in-class药物的跟踪性新药研究,其中包括Me-too、Me-better、Me-worse和Me-best四种方式。Fast follow各种方式的共同特点为药企基于不侵犯他人专利的情况下,在已有靶点的基础上,对新药进行较大的分子结构改造或修饰,寻找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机制,从而研制具有新治疗效果的新药物。
Me-only则是一种特殊的First-in-class,与First-in-class的不同点在于,Me-only类的药物由于独特的构效关系和机理,很难被Me-too,确保了药物的长期盈利。但是缺点在于前期需要更加广泛的立项,前期风险很高。
02
新药临床试验朝数字化方向发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整个临床试验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大量临床试验进度受到影响。因社交距离被限制,临床试验过程的沟通和交流等环节搬到了线上。也由此,临床试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再一次受到医药行业的重点关注。
无论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中心选择和启动,还是受试者招募、实验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在本次疫情期间都参与了进来。以受试者招募为例,受试者使用可穿戴设备参与到临床试验当中,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受试者进行沟通。
“数字化应用中,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不能改变,所有的应用一定要确保受试者的人身和隐私安全。”太美医疗科技临床运营医学负责人龙建晶博士在第二届同写意前沿技术大会分论坛四“创新临床研发-加速新药上市”的会场上表示,临床实验数字化必将成为未来新常态,其能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比如在传统临床实验条件下无法参与临床实验的特殊人群有机会参与到临床实验当中,信息化和技术化手段能够提升实验的效率等。
数字化临床实验有很多应用场景,以两个小的应用场景为例。一是电子执行统计,受疫情影响,大量受试者无法按时来到实验室,统计师便无法进行统计,很多临床试验启动的进度都不得不推迟。这种情况下,电子执行统计实现了远程执行统计的可能。
二是风险监察,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不同来源的数据标准化,能控制风险,保证临床试验质量。例如糖尿病患者把可穿戴式血糖监控仪戴在胳膊或者后背上,实时检测血糖水平的变化,基于临床试验的严谨性,对数据采集、数据质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通常,新药研发中光临床试验就分为三期,涉及千人以上的随机对照实验通常需要3到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人数规模多,不可控风险也高。在美国,参与临床试验的人不到5%,这部分人还存在无法长期坚持的问题,平均退出率高达30%。据2015年一项分析显示,将近1/5的试验由于参与人数不足而过早关闭,不少试验最终耗费的时间是原定计划的2倍甚至3倍。而退出试验的核心原因与必须前往某个实地参与试验有关。
受此情况影响,药品研发的潜在附加成本非常高昂。因此,如果能够保证参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可以保证完成实验,那么将有可能大大节省药物研发周期及资金成本。龙建晶博士认为,通过远程临床试验可以让更多受试者参与进来,并扩大受试者地理分布区域,患者群体更加多样化。
但任何一项创新应用都有新挑战,数字临床试验面临的挑战首先包括临床机构和授权。“传统的临床试验是一个相对闭环的体系,如何在更加开放的体系当中实现数据收集、患者管理、远程监察,这个需要监管部门、产业人士、研究者共同探索。”龙建晶博士表示。
03
融资与研发对创新药企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一般情况下,研发一种仿制药需要五年左右时间,而研发一种新药少则需要十年,多则需要几十年。创新药企面临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难题。
以恒瑞医药为例,该药企2018年的研发人数为3100人,研发支出高达26.7亿元,该药企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到了企业营收的8%到10%。可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药企的新药研发进程可能难以持续下去。
“我国大部分药企都是中小型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旦投入巨额资金进去,项目失败,损失会非常惨重。”晨兴创投投资经理黄屹博士在第二届同写意前沿技术大会分论坛七“新药项目投融资与交易合作”的会场上表示,对于创新药企来说,融资重要性其实和研发具有同等地位,“但是我们好多科学家往往重视前半段,对后半段不重视,也不了解。”
那药企应该何时启动融资?一般来说,生物医药企业平均融资的间隔大概是15到20个月(大药企和中小型药企会存在一定差异,该时间间隔为一般情况),所以创新药企业在确定融资计划的时候需结合现金流的状况,提前9到12个月,来预估需要融多少规模的资金,并确定融资前后的现金能够支撑多久。
有了融资计划后,接下来便是如何找到投资机构。大多数创新药企过于低调,这是由于科学家都习惯专心做项目,等项目推进到有数据后,就认为会有投资人或机构来投资。但其实多数的投资机构一年至少要看几百个项目,在这些项目里面,投资机构也会优中选优。二是等到融资时,药企创始人也是刚与投资人见面,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充分交流,因此对各自的团队和项目经验的了解没办法足够深入。
因此,创新药企要在适当场合保持一定的活跃度。首先是企业的官方网站或官方公号要有一些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并要做到长期更新,这样能方便对企业感兴趣的潜在投资人第一时间了解公司情况。二是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行业会议、商业会议等,适当地与业内人士交流,留下好印象,也能得到更多行业动态消息。三是可以关注行业媒体去了解投资机构动态,以及建立联系,也可以抽机会去拜访一下投资人,或者在行业媒体平台发表一些专业见解。
“一级市场有点像谈恋爱,大家讲门当户对。”黄屹博士表示,药企要增加对投资机构的日常接触和了解,要知道感兴趣的投资机构主要投哪些阶段,对医疗细分领域有何偏好,比如有的投资机构只投资药企,不投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企业。“包括是人民币还是美元,投资习惯是领投还是跟投,投资的规模、决策的流程,药企创始人心里一定要有数。”不仅如此,创新药企创始人也要对自己所处细分赛道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除了技术,临床需求、公司短板都是投资机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融资过程中,融资的材料必不可少。作为门面,BP(商业计划书)要十分清晰地介绍公司在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等问题。交流过程中,药企创始人也要精炼地将融资后的计划表达出来,给到投资机构足够的信任。
不可否认的是,对投资机构来讲,获得超额回报是其投资的本质。但是,面临长期烧钱、风险巨大的新药研发,资本的力量不容低估。而对于投资方来讲,在诸如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单细胞、“抗体+平台”、靶向RNA治疗、Protec等技术拐点的背后,是爆发式的市场增长机会。也就是说,新药能否研发成功并上市,其本质是对技术、资本等各要素整合能力的考验,也是企业和资方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合作游戏。
04
写在最后
据CDE(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进口加国产新药31个(按照注册分类1类、国内首次获批的进口药、中药新药及按照新药程序申报的生物制品2、15类统计);其中15个新药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加速获批上市。
而到今年下半年,国产创新药即将进入密集上市期。根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预测,将有11款重磅新药获批,其中包括7款国产创新药。我们有理由坚信,在监管部门、产业人士、资本机构等共同努力下,国产创新药正迈进黄金十年。
封面图片来源:unsplash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