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从莱阳乘坐大巴回烟台,旅客排长队的场面一去不复返

上个周六,为了体验老一辈人步行进城的过程,笔者与朋友从海阳徐家店镇徒步去了一趟莱阳城。
之所以选择徐家店为起点而不是烟台,是因为笔者自知体力有限,徐家店到莱阳的距离还算适中(约六十里),而烟台到莱阳有约一百八十里路,暂时有心无力。
这六十里路走下来,腿脚也是疲惫不堪。第二天返程时,自然不敢继续步行,而只能借助于交通工具。朋友选择搭乘动车,而笔者思忖了一下,决定到汽车站去坐大巴。
笔者虽然不是莱阳人,但因为岳家在莱阳的缘故,之前也曾有在当地汽车站坐大巴的经历。当时莱阳城内有南北两座汽车站,北面的车站在五龙路与308国道的交汇处,即莱阳老汽车站。南面的车站在龙门西路(即老204国道穿城段)和富水北路的交汇处,称“中心站”。当时两座车站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车辆穿梭、旅客不断、相当热闹。
不过,这些都是七八年以前的记忆了。笔者自从学会开车之后,胶东县际之间旅行,基本都是自驾前往,因此也没再有乘坐大巴往返莱阳的经历。这次因为是步行至莱,返程时一想,正好可以重温一下过去的体验,于是就准备到汽车站乘车。
此前听说过“北站”停用的消息,因此这次坐车就直奔中心站而去。到达车站时,大概是下午的一点半左右。在窗口购票、通过安检之后,就来到了候车大厅准备检票。
通往烟台方向的检票口在4号(现在1、2、3、4、5都在一个口)。看到票面上仍写着“流水发车”的字样,笔者还以为跟七八年前相同:当时流水发车的频率是15分钟左右,基本上可以随买随检。只不过周末和假日期间,购票的人实在太多,即便是15分钟一班的发车频次,也时常可以见到旅客排着长长的队在检票口等候。如果检票口没人排队,那多半是因为早来的旅客已经上车了。这时,如果车上还有空位并且没到发车时刻的话,后来者就可以直接检票上车。从买票到上车,几乎不用停留。
这次笔者走到检票口时,看到无人排队,就想当然地把票递给了检票员,准备上车。没想到的是,检票员告诉说:“车还没来,要等半个小时,大概两点左右发车。”
一时之间,笔者还颇感不解。转身打听候车厅里的其他乘客才知道:“莱阳到烟台的大巴,发车的频次已经从原来的十几、二十分钟一班,变成了现在的一小时一班。所谓流水,只剩名义而已。”
笔者刚一进站的时候,因为着急上车,也没有仔细打量候车厅。到了这一阵儿,才倒出功夫看了看周边环境。候车厅里的人不能算少,但跟七八年前的周末比起来显然是天壤之别。那个时候,候车厅里有站着的地方就不错。而现在,我身边的候车座椅就有几个空位。于是我坐了下来。
自从“北站”停运之后,莱阳的始发客车、过路客车、长途客车、县际客车和开往南北乡的客车都走“中心站”。但“中心站”的客流量看起来却不增反减。莱阳素有“胶东旱码头”之称,当地汽车站尚且如此,其他县市恐怕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前后的反差,此时的情景,难免令人心中感慨唏嘘。但转念一想,这毕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正如同短信取代信纸、智能手机又取代短信一样,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退回十多年之前,“八零后”多数尚未在城里安家,“六零后”、“七零后”大多也在城乡两头兼顾,那时私家车的普及率也不高。因此,每逢周末假日,他们就会在城里和老家之间往来,以至有“一票难求”、“一座难求”之感。但不知不觉之间,进城的人们陆续安了家,回去的次数少了,即便是回去,也都是开车或者亲友捎带,再者就是乘坐动车高铁。从莱阳到烟台,旅客排长队坐汽车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带着感慨,到点之后,笔者检票上车。在就坐之前,匆匆扫了一眼:同行者,只有半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