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儿子在学校打人了,母亲不怒反赞“动手好,早该动手了”

同样是扮演“父母”的角色,但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有很大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善心和爱心”;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懂得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家长则教育孩子“永远不要做吃亏的那个人”。
而孩子也是各有各的性格,有的孩子天生柔顺,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有的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孩子腼腆、胆小;有的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孩子则喜欢安安静静。
因为孩子个性不同,所以某些用在其他孩子身上很有效的教育方式,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不一定那么有效了。比如面对专横、喜欢捣蛋的孩子,父母一般会引导孩子克制自己、控制情绪,教他们“忍耐”、“温柔地对待别人”,但面对本身就很柔弱的孩子,就不能一味强调“忍耐”,而要告诉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 “动手好,早该动手了”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跟我说起自己儿子“动手揍同学”的事,不仅没有感到遗憾,反而很兴奋。
朋友儿子正在读小学三年级,上周二,老师突然打她电话,说她儿子在学校动手打人了。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她并没有生气,而是很冷静的问老师“打的是不是他的同桌,名叫胡××”。在得到老师肯定的答复后,她暗自窃喜。
她笑着对我说“动手好,早该动手了”。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学校打了同学,家长都会怒气冲冲,可朋友没有发怒,还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不解之下,我主动提及原因。经过她的一番解释,终于明白了。
朋友儿子进入三年级后换了一个同桌,就是前面提到的胡××。因为她儿子性格偏懦弱,又没什么主见,经常被“霸道”的同桌欺负。
最严重的时候,她儿子晚上睡觉都会哭醒,然后喊着说不想上学了。孩子被欺负的情况,她也多次向班主任反映,班主任也多次承诺调换位置。无奈孩子同桌的蛮横“声名远扬”,没有学生想跟他成为同桌,换座位的事就这么搁置了下来。
虽然班主任老师已经介入,但她孩子被同桌欺负的事,似乎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她甚至有了给孩子转学的打算。
有一天,她突然想起父亲小时候给自己讲的故事,于是她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改成了自己,并讲给儿子听。她对儿子说“妈妈小时候也有个非常调皮的同桌,他经常惹别人,不过他从来不敢惹妈妈,你知道为什么吗?”
儿子瞪着个大眼睛看着她,渴望的眼神急切地想寻找答案。卖了会关子,她告诉儿子“因为有一次他骂我一声,我马上回骂了他,他怒气冲冲地推了我一下,我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自那以后,他没了嚣张的气焰,再也不敢欺负我了。”
她儿子的表情带着明显的诧异和不可思议,大概是不敢相信一向温文尔雅的母亲,会如此暴力。讲完了“故事”,她又对儿子进行了疏导。儿子似乎没有完全接受她的做法,但内心里已经种下了一个反抗的种子。
在朋友不断的鼓励下,上周二,她儿子终于爆发了,动手打同桌的一幕随之上演。
胡××受到猛烈反击后,这几天都没有再去惹朋友的儿子,效果显而易见。
  • 不少家长,不经意间把孩子培养了“绵羊”
每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被欺负、受排挤,可是不少家长不注意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构建,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培养成了“绵羊”。
一、对孩子太过严苛,缺乏关心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还特别在乎所谓的“家长权威”,他们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希望孩子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没主见,性格胆小、怯懦,不敢反抗,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就被别的孩子欺负。
二、只教孩子如何热心、善良,而不告诉孩子“有些人不值得以善心待之”
善良是人的灵魂中最美的一面,但这个世界,利用人性善良而达到肮脏目的的,大有人在。学校没有社会那么复杂,却也充满着“险恶”,过于善良的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别人凌暴的对象。如果家长不教孩子“有条件的善良”,而是鼓励孩子无条件地帮助同学、把好的东西分享给同学,孩子最终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尽的伤悲。
三、经常批评打击孩子,而不是鼓励、赞赏
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孩子也不例外。有些家长总是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好,抓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放。孩子一犯错,就拿这些缺点说事,不断打击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情绪,甚至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产生怀疑。
觉得自己“不行”的孩子,大概率会成为学生嘲讽、取笑的对象。
  • 如果孩子不幸成为了“绵羊”,家长请这样做
首先,要学会不动声色地安抚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心理和身体受到双重伤害,很多孩子会因此惧怕上学。这个时候,家长不能用激烈的言辞逼孩子去学校,而是放下身段,认真与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上学,如果遇到欺负孩子的同学,就立即发出警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变得有勇气。
其次,及时与老师和对方家长联系,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发现孩子受到了凌暴,家长要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老师,某些时候,家长还要亲自与对方家长进行沟通。
有些孩子因为担心被报复,不敢把自己受欺负的事情告诉老师或家长,家长要学会通过孩子情绪和身体的变化,察觉可能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凌暴现象。
第三,培养孩子自信心和敢于抗争的决心。父母的安抚,以及与老师、对方家长的沟通,都只能解决问题的表面。孩子受欺负,根子是“孩子自卑、胆小,过于软弱”,父母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调整,重点放在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上。孩子有了自信心,就会慢慢变得勇敢起来,也就有了敢于抗争的决心。
最后,告诉孩子“主动打人不对,但被动打人,就是正当防卫”。我们反对暴力,不过,有时候,只有暴力才能制止暴力。所以,家长们需要让孩子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敢于出击”、“必要时要亮出自己的拳头”。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合理地进行反击,反击的目的不是伤害对方,而是不让自己受到进一步伤害。
我们教孩子“懂事,礼貌,谦让”,却也不能忽视培养孩子的“果敢”和“勇气”。一个有棱角、面对欺凌敢于抗争的人,才不会被别人小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