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教会孩子“有条件的善良”,这样孩子才会活得轻松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反映他家女儿对同学太过热心,让很多事情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孩子同桌经常问她借文具,由于她从来不拒绝,她的同桌差不多已经把她的文具当成自己的,用了不还的现象经常发生;再比如,她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经常帮其他同学干活,刚开始同学们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大家慢慢把她的帮忙当成是应该。
朋友好几次去学校接女儿,都发现同组值日的其他同学在班上闲逛,而他女儿又是扫地,又是擦桌子,又是倒垃圾。
“平时在家,我一直教育孩子要心地善良,对同学、朋友要热心,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朋友苦笑着说,“现在我觉得自己错了,孩子的善良成为了她的软肋,有人正在利用她的软肋伤害她”。
虽然笔者不完全赞同朋友“女儿被伤害”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朋友女儿的善良确实过头了。
善良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只是每个人的善良都应该是“有条件的”。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他们“无条件善良”,会活得很累。
太善良,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培根说“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善良,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灵魂中最美的一面。但世界上利用人性善良而达到肮脏目的的大有人在:假装摔倒的老人躺在地上呻吟,当善良的人过去搀扶时,便被讹上;假装孕妇说自己肚子疼,善良的女孩把假孕妇送回家,结果受到了无情地伤害;在高校里闲逛的骗子,以“遇困”老乡的身份,让很多善良的大学生为他“伸出援手”……
社会是善恶并存的,善良不应该为恶行买单,所以教育孩子善良的同时,一定要让他懂得自保,否则在学校、在社会,都很有可能成为别人凌暴的对象。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也遇到过一些因善良而受欺压的学生。离校已有数年的金同学就是其中之一。
金同学非常实诚,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她一直是善良的榜样。帮助父母、爱护弟弟,十多岁的女孩,在家里像个大人。她的父亲是善良的忠实“信徒”,总认为人的一生一定要多做好事,要帮助别人。父亲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了女儿,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
可是,同学们似乎不喜欢她的善良,觉得她是“傻子”、“另类”。有事要帮忙的时候,同学就呼喊着金同学的名字,她倒是乐呵呵地跑去帮忙;大家玩耍的时候就把她丢到一边。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同学对金同学呼来喝去,让她帮忙的事如果做得不满意还会挨一顿臭骂。
虽然有一部分同班同学看不过去,但大家抱着“谁让她愿意干”、“这事与自己没有关系”等想法,不过问、不参与,甚至在金同学被其他同学打骂羞辱时都不向老师通报。而善良的金同学更不会去跟老师说,也没有对父母讲。
有一次,金同学放学很久都没有回家,她的父亲打电话问老师情况,问题才逐渐暴露出来。在老师的强力介入下,欺压现象才被完全抑制。
因为善良,帮助同学做了很多事,也是因为善良,她成为了被欺凌的对象。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引导孩子不无条件善良,要懂得拒绝,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被欺压,孩子也会活得轻松许多。
这四种情况,父母要告诉孩子“不必善良”
“吃亏是福”、“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父母希望孩子善良,不和他人计较,遇到吃亏的事向后退一步。但如果孩子退一步,别人进两步;孩子退两步,别人进三步,该怎么办?难道要无限制地退下去,直到被逼到无路可退?
善良是一种品质,应该内化到我们的灵魂中,不过,善良也是有条件、有限度的,过度善良会被视为软弱。倘若是以下四种情况,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不善良会更好。
一、当善良让他人嚣张、自己不堪
电影《芳华》中乐于助人的刘峰,只要别人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不仅如此,他还会主动揽活,是大家公认的“最热心、最善良”的人。可是,在人们习惯了他的善良之后,觉得他做的所有事都是“该的”,人们没有感激之心,还有一些人肆意践踏他的善良。
善良的人没有被善待,这种事不只发生“刘峰”一个人身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在无限索取别人的善良,他们不停地试探善良的人的底线,他们从善良的人身上攫取了很多利益,临走时还不忘踩上一脚。如果父母不告诉孩子如何杜绝别人无尽索取自己的善良,善良就会成为孩子的牵绊,让孩子活得很累,最终也会让他人嚣张、自己不堪。
二、若长期寻求帮助的人自私吝啬、不懂感恩
对朋友善良无可厚非,但要认清哪些朋友值得自己去善良对待。如果朋友有同理心、大方友爱、懂得感恩,善良会加深与朋友的感情,甚至,朋友会因此而变成知己。不过,若长期寻求帮助的“朋友”自私吝啬、不懂感恩,就一定要及时止损,不要无限制地善良下去。
很多自私吝啬的人不仅不感激别人的善良,还会利用别人的善良,把善良的人一步步引到邪恶的深渊,自己却享受着利用他人善良带来的好处。可悲的是,有些善良的人被人利用,自己却被蒙在鼓里。
三、无知的善良,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无知的善良很可怕,比如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要爱护动物、珍惜生命,他们带着孩子去放生,却忽略了外来物种的危害性。有些外来物种会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最终导致其灭绝,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极大;有些外来物种会释放化学物质抑制本地物种的生长,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有些外来物种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一味追求善良,而不去思考善良带来的后果,非常容易好心办坏事。
四、如果善良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小,不想让他们被社会的诸多黑暗面困扰。父母希望孩子保持纯真,但坏人却从来不会嫌孩子小,他们总会毫无底线地向所有人伸出魔爪。一些不法分子故意表现出弱小,或表现出自己正在陷入困境,而一旦善良的人们对他们施以援手,就会成为不法分子施暴的对象。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男人向女人求助、大人向小孩求助、强势的人向弱势的人求助,可以不必善良。因为此时的善良极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有条件地善良,既不失风度又能让自己活得轻松
善良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但善良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有些人善良了半辈子,却成为了别人口中“蠢货”;有些人总是被自己善良的行为伤到,以至于对善良产生了怀疑,不愿意再去帮助别人。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有条件地善良,这样既不失风度又能让自己活得轻松。
一、善良要看对象、分场合
有个善良的孩子,奶奶病重的时候一直守护在身边,他亲眼看到身患绝症的奶奶身体插满了管子,奶奶痛苦不堪的样子让他非常难过,于是他劝家人“放弃治疗,让奶奶安详地离去”。亲戚朋友被他的话吓到,纷纷责骂他不孝,他的父亲生气地吼到“奶奶从小那么疼爱你,没想到你却是个白眼狼”。
孩子不看对象、不分场合的善良,让自己被厌恶和讨厌。如果他懂得分清场合、对象,事情就不会变的那么糟糕。
二、善良要发自内心
有些孩子对别人善良,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赞扬、老师的表扬。他们毫无怨言地帮助同学并非发自内心,只是想通过这种行为让自己得到一些荣誉或实质性利益,这种善良不是真善良。
如果善良不是发自内心,很容易就会被别人撕下“伪装”,到时候不仅收获不到别人的赞,还可能会被一些人“唾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绝对是一次暴击。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如果内心不愿意做出善良的行为,就不要做,“假装善良”只会带来反作用。
三、善良要有分寸
社会千奇百态,什么人都有,有些人喜欢善,有些人却对恶情有独钟,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善良。
对弱者善良,若不把握好分寸,可能会让他觉得受到羞辱。有些弱者把别人善良的施舍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践踏,甚至会因此产生恨意;对普通人善良,若不恰到好处,可能会给他带来困惑,他会想着如何回报对方。还有一些人会利用别人的“无条件善良”。善良有分寸,才不会让别人感到不自在,也不会被别人利用。
善良必须有自我底线,善良的前提是自我保护,父母要告诉孩子,对别人施以善良之前,先自我询问:为什么求助我而不是他人?帮助此人、涉入此事,会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自己的帮助行为会不会违法?求助自己的人是否自私自利、毫无感恩之心?如果四个疑问中的任何一个存疑,都不要轻易行动。
我们培养孩子的善良,是为了让孩子生活更美好,让社会充满爱,但善良绝不能“无条件”,“有条件的善良”也是善良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