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明老师讲太极拳a
第一课 太极拳要练内功
2000年6月28日
缘起许了愿了啊,说讲太极。不过这一段呀我想怎么讲一直没有想好。怎么讲,讲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上台来的时候也还没想好。讲什么,那该怎么讲呢?我想就是通过这这一讲让大家对我们加练太极拳有个比较正确点的,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点,就是我们这儿练太极拳呢就不能和普通的练太极拳那么一样去练太极拳了。同志们可能对太极拳具体怎么练的东西想多听点。不过我觉得那些具体的东西呢,将来我告诉大家找几本书看看,看看书就行了。所以我给大家讲呢,
第一,就先讲一讲我们现在为什么给大家加练太极拳这个课。这个问题前面讲过了,首先是因为现在的形势,气功在整顿,咱们现在这个专业的名称不是咱们的传统体育,更不是咱们的气功,而是搞的是武术,正因为现在气功整顿的时局这么一个状况,如果我们象过去那样全面以气功作为专业的学习内容,首先我们这个专业就不好保留。在今年年初,体院的领导来了,谈了谈。本来我说我们中心转轨,他听了个咱们专业转轨。我说我们这个专业要加点武术课,教点太极拳。他说好好好,他一转弯就转到这儿来了。他们来的目的也说不定是怎么回事情,想看看怎么回事情啊。所以我讲我们这个班要加上太极拳。原来我说我们中心啊,要搞老年健身,以教太极拳为主要手段。我们师资班也要加练太极拳。那好那好,咱们就转轨改成搞武术。我说武术可不能搞。转成武术将来武术怎么教啊?因为武术学校也是按特定的规定弄起来的。当时我们讲加上这个课,这是从时局上来讲,不这么搞我们的专业存在不下去。
第二,现在全国的气功正在整顿,如果我们是按照以前那样的搞法,将来我们毕业之后,我们学的那些东西就不能直接用起来。所以就加了个按摩课,加了个太极拳。加这两门课是按照社会上需要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的。
大家可能要问了,讲武术为什么加太极拳?为什么不加别的拳?现在国家规定的拳术很多嘛。首先是因为我国太极拳普及的面比较大,国内外太极拳的影响比较大。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搞太极拳。太极拳他们作翻译是用音译taijiquan。什么叫太极拳?叫功夫。外国都在练太极拳。在我国广大群众中简化太极拳又是全面普及推广的,各地老的少的都在搞太极拳。现在一整顿气功呢太极拳又兴盛起来了,咱们这么一搞太极拳可能就更兴旺了。都在搞太极拳了。所以我们同学们必须要把我们学的东西还要会派进去,将来出去以后辅导练太极拳呀。现在全民健身运动里边不是有很多辅导员、教练员吗,一级一级的,有这样的工作,所以学了这个以后还可以干这样的工作。当然咱们这儿没有那个教练员证。这个将来再跟省体委和体育学院考虑给我们什么证。这从需要上来讲是这个样子。
另外,从咱们原来办这个班的初衷来讲,我们就是搞的一个气功的专业班,气功中专班。所以从目前气功的形势上来讲,要加拳,就必须加太极拳。因为我们智能功的功法渊源,太极拳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很大范围、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太极拳里边很多的好东西。你看我们讲的身形要求、引动形体,动态要求、静态要求,很多跟太极拳里边的很多东西是一致的。有的是完全一致的,有的是基本一致的。那个郝怀木部长给大家讲的太极课的录像我也没看,大家看了吗?看了呵。他给讲了点什么我也不知道。如果从太极拳的要求来看我们动功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现在加拳就加太极拳。
因为太极拳本身和气功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我们在加练太极拳的同时也是为了让同学们把我们练动功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完满。因为咱们的动功里边就缺了那个步。咱们就五元庄里边有那么一个步——悠悠鹤步,别的没有。所以练我们智能功的不会走路,练气功不会走。简化太极拳里边就有走,有前进、后退,横着走。云手是横着走的,搂膝拗步是前进的,倒撵猴是退着走的。这就加步伐在里边了。
另外,练智能功要主动运用意识,练拳术你就必须要用意识。用什么意识呢?过去练拳讲的是“练时身旁若有人”,练拳的时候身旁得象有人一样,得有人。因为拳术是有“体”有“用”。有那个姿势,那是“体”,“用”来在交手的。拳术要搞技击要打、要攻、要防,拳术里边的攻和防,每一招每一式你都要想到这一招它是干什么的。是攻的,对方来个什么东西,你这儿打,你得用意念想,这叫主动运用意识。和咱们智能功练功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如果练拳你不能结合着用去想,那个拳就没有意义了。练拳就得结合着用,按那个意思去想它。如果这些问题你想得越细致,将来同学们要怎么练拳——先得练拳架子,架子练熟了,不用想了,一下就练起来了;等姿势练得很熟练了,同学们再看书,这个姿势是干什么的,把动作要领、姿势要求先掌握了,很熟悉了,你就得知道这个姿势是干什么的,它的用意,这样去学习才行。这些问题我就不给同学们讲了,那个问题要讲的太多了,而且那样讲也不是我要讲的初衷。将来同学们可以买一本书《太极拳术》自己看看就行了,顾留馨写的杨氏太极拳,里边把每一招干什么使唤的都写了,你们自己买来看看。那个你们要自己看,因为我要给同学们讲的就不是这些。这就讲清了我们要加练太极拳就是因为它和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而且和我们练拳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另外,就是太极拳的理论和智能功也有渊源关系。
因为太极拳本身立论就是立在太极之上的。太极的理论,儒家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医学是从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然后是五运七星,万物都升起来。这都是古典的整体观。应该说太极这个观点从气功上来说比较早。因为太极从气功上来讲是个气。但是从中国古代,创太极的周敦颐他讲太极的时候就还没讲气。以后慢慢发展到宋明出现了理气学说,“理”和“气”。实际按气功来讲,太极是元气。虽然当时宋明理学家们也练功,但是练得不那么深,所以体会得不够,所以无极是个理,太极是个气,但是气和理之间是怎么个关系还是不清楚,所以以后形成了理气学说。这个理气学说在宋朝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医学和一部分气功就以理气学说作为立论基础了。而我们智能功的混元气理论它也继承了传统的元气学说,道的学说。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是一致的,而且从这个“理”来指导练功。传统气功也好,真正的太极也好,基本就讲圆和空。好多门派讲嘛,“象天则地,圆空法生”,说天是圆的,圆就象征天,地是方的,天是阳,地是阴,一说天地就是说阴阳,阴阳合在一起称为太极。“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太极无非就是这个样子啊,一个圆,这是个太极,这个圈从外面看是有形的,从里边看是空的。从过去的太极的理论来讲,根本的道理化成气。而从气功、拳术来讲,太极无非就是个气,这个气就是个圆,太极这个圆有这个圆形,外边这个圈这是个实的,里面那是个虚的,所以太极就是个圆,一个空。但是真正的太极能这么去理解吗?就不能这样去理解了。你这样去理解就把太极歪曲了。这是个圆,有形,说这是个实,可这个实在哪儿呢?这个实在、有形的东西这个是有形而无实的,有形而不实,有形而虚的,实而虚的。里边那个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是那个气,那个气是虚而实的。太极这么一虚一实,虚实交用,互相它里边在一起作用,所以太极本身就是讲的这个气。如果这个气有个形体,是圆的,它有个边界,有个圈,那个圈外面是个圆,圆它就能够动,这个圆就很活泼,很好动;方的就不好动,方的一推,不好动;圆的一推就动,它非常活泼。所以为什么讲太极呢?因为它非常好动,不好停。太极是圆的,这一个用处。再一个用处是什么呢?圆的体积最大,能够容东西,圆的东西都能融。说太极的时候画一个圆是平面的,大家要注意,对于太极这个圆不能领会成一个平面的圆,而是个球体的圆,是个体。任何一个太极都是个圆球。圆球有个边,那就是太极,球里边有气,气就是里边虚的东西。如果我们对太极这么去领会是这么个无形无相的东西,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咱们说是混元气,原来说是元气,我们智能功就说是混元气。所以古人说用太极这个东西尤其是从拳术上来讲就是体会球边上的那个“实”,实而不实,实而空。里边是个虚。过去讲里边那个空才是真正的实,外面这个圈叫做空,里边是实,这么算。两者交替变化,这就是太极的妙用。练太极拳就练这个东西。我们人是个太极,一动,圆是个太极,一动的这个圆走的这个形迹是个太极,这个太极是有形的,要虚。一绷劲,实了,就坏了,得虚。可里边的气是实,这儿拿这个气是实,气得充斥着。这从练太极拳来讲总得有气,总得想着那个气才行。所以练太极就练个气,通过这个形体来练这个气,是练气的。如果练太极不练气,那是柔软体操,不是拳。它很软,成了体操了。所以太极拳这个名就表示这东西。虚实变化,空而能变。太极本身就能“圆空法生”。圆和空就能有生化、有变化。所以这一切从古人的理气学说来讲,无极就是个“理”,道理,“理”能生出太极来。但是我们智能功就不这么讲了。古人那么讲的。虚和实要这样去起变化,所以太极从道理来讲是这个意思。从智能功的混元气理论来讲,混元气无形无相,在人体里边开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极就不这样了,它讲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讲了这些问题,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他就从练太极拳的动作能把那个气给练出来。从太极拳的理论来讲是这个理论。(补述: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把太极拳的指导理论——太极论,仅作上述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传统拳术都符合上述阴阳变化的要求。太极拳除了注重太极即元气这一点外,更注意阴阳之变的太极图中的“S”形,这一连续变化并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线——“S”线,是太极的“生命线”。太极拳的弧线:走行及缠丝劲(螺旋劲)等都是依此而来。了此才能体会阴阳变化之真谛。)
现在社会上搞拳术研究的,都在考察太极拳到底是谁编创的,还争论不休。现在武术界里边讲,从解放前后几十年,最后学术权威定的是河南陈家沟陈王廷创的太极拳。现在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因为陈王廷自己写的拳经里边他不叫太极拳。另外,创拳他自己说是从《黄庭经》来编创的。他那个书上写得很清楚:“……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而太极拳不应该是《黄庭经》作指导思想呀,应该是太极图作指导思想呀,太极是从陈抟过来的呀。所以在以前不叫太极拳,只是王宗岳传了《太极拳论》之后才慢慢地叫太极拳了,因为陈家沟没叫太极拳,不叫太极拳。所以这就讲,真正的太极拳应该是用太极理论作指导的拳术。真正影响比较大是从王宗岳。咱们不说王宗岳创太极拳,只是说用太极理论来作指导,王宗岳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说是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当然我也没找到材料能证明是张三丰创的,我也找不到这个材料。张三丰据说是能日行千里,这是有记载的。史书上没有说他创拳,但是有的书上说他是教了拳术。我们就不管他是谁创的。
反正拿太极理论来指导练拳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起了很大的作用。陈氏太极拳的很多地方也使用了太极理论作指导,其他的,杨氏、武氏、吴氏、孙氏都是用太极理论作指导的。所以现在的太极拳基本都是以太极理论作指导。而太极理论实际就是元气学说。内在的元气、正气、真气都是它。这也是我们要加太极理论的缘故。从理论上来讲和我们混元整体理论有渊源关系。从体用上来讲也是以太极理论作根据的。太极拳讲究走弧形,弧形也是个圆嘛,走圆的。所以这个方面也是和智能功的理论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加太极拳而不加别的拳的缘故。
其实好多拳术里边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太极拳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特征。我看好多拳术里边,如八卦拳、形意拳也讲究胳膊旋转,只是不叫缠丝劲。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太极拳讲得比较细致一点。陈鑫讲缠丝劲,逆缠丝、顺缠丝。后人们给改成叫螺旋劲和抽丝劲。这里边要走弧形。大拇指往外一翻是正缠丝,大拇指往内一扣叫逆缠丝;形意拳讲要滚、要翻、要钻。八卦掌叫滚,形意拳叫钻,滚钻落翻。他都是胳膊要转。太极拳有的书上写的是螺旋劲,有的写的是缠丝劲、抽丝劲,这么三个名词。缠丝劲是个总的名词。正缠丝、逆缠丝,胳膊上的缠丝、腿上的缠丝、腰上的缠丝。螺旋劲和抽丝劲就不能随便那么叫了,书上没人给下定义。我在六十年代练拳的时候琢磨过这个问题,我跟老师交换过意见。我觉得螺旋是往前进的时候转圈,得有力量往前钻,这个缠丝叫做螺旋,象个螺丝往里拧,要摁着拧哪,往里边钻哪,螺旋劲,这么钻也行,这么钻也行,往前带着劲往前去叫螺旋劲,往回抽叫抽丝,往回一带的时候,胳膊一转,这么转也行,这么转也行,叫抽丝。你看那抽丝的时候你直着抽就容易断,把那个丝捻一捻,一边捻一边抽,丝就不容易断。抽丝嘛把那几根丝捻作一股,一捻捻成一股了,这么往回抽,这么捻一捻往回抽。你看纺线的时候,那个锭子会转的,棉花跟着捻转,它才能形成一股劲,你硬抽就断了。抽丝劲是往回抽着转,螺旋劲是往前拧着转。“进似螺旋,退如抽丝”这是以前六十年代当时跟老师说的体会。“进似螺旋,退如抽丝”从太极拳来讲应该这么来讲它。当然别的拳也讲转。形意拳的钻拳,一打出去一钻,这也不是在钻吗?崩拳是这么转的,也是在转哪,好多拳都在转。它是怎么样呢?就是太极拳将理论讲得多一点,它是从太极立论讲起这个问题来的。所以太极拳就是用太极理论来阐述它的道理,来指导它的体和用,而这一切和我们智能功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太极拳。
另外,太极拳练拳的时候总的很关键的要求是要气贴于脊,气要贴到脊梁上来。这个在太极拳里边,气要往脊梁骨上贴对智能功来说也是很关键的。可是我们智能功功法里边没注意这个问题。我们三心并站庄要搞松腰,我们也没多去嘱咐这个问题。我们尽管讲过一身备五弓,但是气贴于脊这个问题没能很强调它。而太极拳非常强调它。当时我为什么没能很强调气贴于脊呢?因为咱们智能功练混元气,要充斥周身嘛。咱们智能气功搞起来快二十年了。为了给大家讲太极拳我又把有关的材料翻了翻,气贴于脊作为练功的基础来说还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以前讲气要充斥全身,但当中这个主干没有强调它。所以如果将来以后再搞智能功的话还得再变一变。
因为要给同学们讲太极拳我也得练练,体会体会,都说了一两个月了。因为太极拳我练得很少,从七三年之后一直就没再练,所以得比划比划,练一练。有的东西对我们作为基本功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要气贴于脊,怎样才能气贴于脊,将来再专门讲气贴于脊的方法。
我们从一开始练三心并站庄,守肚脐这么一扣,守混元窍这么一扣,咱们智能功不练下田,直接练上中二田,这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足。所以讲太极拳给同学们不讲别的,就讲“气贴于脊”这一点,那就把智能功的不足给补上了。这样使我们练功能更快一点。这样补上我们的智能功不足,圆满完善它。为什么练太极拳就给同学们讲这么多。
下面讲我们练太极拳练什么。太极拳也叫太极学,同学们千千万万不要把它仅作为拳术来对待。这个太极学里边包括了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我在谈武术的时候谈过这问题。武术是一门学问,一般的人说练武术,这么说就很狭隘。应该说武是一门学问,叫武学。九六年我上台湾时,台湾大学国术系出了个题目,叫武术跟气功的关系。我说我可不敢碰武术。因为一说武术就是跟人干这个:来比比谁行。你去讲武术,人家来跟你比比怎么办?临上台给了这么个题目让我讲武术和气功的关系。我说,哎呀,我是搞气功的,不是搞武术的,所以没办法讲武术和气功的关系。因为武术这门学问太深奥了。据我了解,它应该包括了武术、武功、武道,统称为武学。其中还包括了阵法用兵。武术是从招式上练起来的,讲技击,讲招数,就是拳术。武功是从气上练起来的,讲功夫、内功,以内气为主练的,而后用到招式上去,就称为武功。武道是从道学上研究,往成仙上走的。武道通仙道是这个意思。武术是如此,太极拳作为拳术也是如此,分了三个层次,有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
现在讲的太极拳是从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这么练起来的。既要健身还要搞技击。一般练太极拳无论哪一家都是一样,要盘架子打姿式。一般练太极拳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姿势。那个姿势怎么做,身形的基本要求等。这要老师比较好的、喜欢教的这么教。现在教简化太极拳的写书也是那么写的姿势要求、动作要领,一招一式的下来,手怎么着腿怎么着,躯干怎么着,怎么动作。这是第一阶段,把动作熟悉起来,把动作要求熟悉起来。到了第二阶段,等熟悉了就不能是光做动作了,得加意念。所有这些有意念活动了,这个意念活动要和动作结合到一起。这个意念活动就包括了体和用。这一招是干什么的,是打人的,是防人的,是怎么做的,这个手一出去是干什么的。就加意念了。到了第三个阶段就需要认真体会了。体会里边的变化。一招一式一动里边什么样子,一般练拳嘛都要这么去练。太极拳练通了以后还要练推手。就要搞技击了。太极拳是这么个练法,这么三个阶段。
当然太极拳的要领好多书的讲法也不一样。杨氏太极拳讲了十三点,顾留馨也写了十三点,有的写了十点,有的写了六点,情况不完全一样。这个今天不讲,将来同学们看看书就行了,因为那些形体动作要求我们书上的东西拿到练太极拳里边来基本上都适用。
太极功和太极拳就不一样了。太极功是从站庄练气入手的,先要练气,练气包括了练呼吸。而真正的太极拳(可能我这么讲太极拳界就有意见啦)是通过练太极功,内气发动之后出自发功,从自发功练起来的。内太极,里面内气一动叫做太极出现,叫开太极,把太极开启了。里边内气一动起来身体也动起来,慢慢慢慢地动起来,打出动作来,来通身体的形体躯干经络,以至于内脏,还包括内在的神经。在通什么地方的时候它会有一定的动作,那个动作都是往返循环的。从自发功练起来才是真正的太极。现在教的那些太极拳的姿势是练的功定了型,先教那个东西。原来太极拳的一百〇八式啊,什么几十几式啊,那是定了的东西。智能功讲有神气统一于形、神形统一于气。练太极拳的自发功就是神形统一于气,从气入手(自发功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叫太极功。
太极道是从意识上入手的。意识更无形,从意识入手的。
我们这次练拳是太极拳和太极功同时练,以太极功为主。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跟一般的讲法不太一样。同学们才刚练太极拳就这么讲。我们智能功都是先从根本理论上讲起来的。“先难而后易”先讲理论,理论很难,掌握了理论再去实践就会容易。一开始讲那么多理论呀。不过同学们也还好,太极拳理论都学过了,有的可能还看了点材料。同学们都有什么书啊?就《普及教材》?《普及教材》里有“太极拳十三势总诀”吧,你们看了吗?没有看哪!哦,你们在考试呢。如果不考试我就批评你们了。那个是基本的经典,不看还行啊?你们在考试嘛,还可以原谅。所以这些问题我们一搞就是从学问搞起来的。不是从一个简单的方法一个术搞起来的,所以我们是从那个太极功练起来,以此为主,然后练拳。但是同学们绝对不能一下子就死到那个姿势里边,一招一式里边去了。“啊!这样我们可以不练姿势了。”不练姿势练什么?不练姿势也不行,但是有一个核心和灵魂。咱们练太极拳就要练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太极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击,可是我们现在各个门派都在搞技击,而且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认为是推手的著作,把它局限化、简单化了,把它很精华的东西丢了。当然我这么讲有点冒昧。我不是搞武术的不应该瞎说这个话就是了。你庞鹤鸣不练太极拳又不琢磨太极拳你敢说这个话?我在练太极拳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最近要给同学们讲课,我就一边翻材料一边体会。我觉得我在六十年代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养生,益寿延年。所以我们练功要从这个高度去练,从太极功上练起来,而且为了符合社会需要而练这个拳术,但是根本是练太极功。
《十三总势歌诀》那庞老师你这么说有根据吗?这么说说就完了?所以这次就不是一般的讲,讲经典。其中一个就讲十三势歌诀。
有的把《十三总势歌诀》当作《太极拳论》了。我们还是把它分开,因为它们毕竟不一样。《十三总势歌诀》一共一百四十字,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的根本姿势是这十三个姿势。“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个歌诀谁作的?不知道。有人说是张三丰作的,陈家拳说是陈王廷作的,反正都往自己头上揽。主张张三丰一派的就说是张三丰作的,主张陈王廷一派的就说是陈王廷作的。不过我觉得这歌不是陈王廷作的,因为陈王廷有自己的《拳经总歌》,他那个歌诀和这个歌诀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他那《拳经总歌》是:“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他那里边完全是论的打。那个拳经歌就不一样了,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补述:将两首歌诀作一简单分析,即可明了两者主旨的不同。陈氏歌诀立论于克敌制胜;《十三势歌》则不然,“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就是说它是以养生为宗旨的。据此可知,这首歌诀不应是注重技击的一般拳家所作。对于《十三势歌》将来有机会再做全面讲述。这里仅从养生与武术结合的角度与层次,做一简要地串讲。)
第一段、总述这个歌诀那么多字,我认为它是几段。“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周身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如果按韵来讲这是第一段。这是总述。什么意思?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你要练功夫得有个架子,姿势。这些姿势动作都包括了,要用的东西都在里边了,这一掤,这是个弹簧劲,既可以往前攻也可以往回守,要用支撑力;捋,往下捋过来。掤可以往前打也可以往后防;捋是破人家的;挤,手背搭着挤出去;按,把你推出去,一合一按推出去。採,上边上下採;挒,是横着的;肘;靠,肩背胯都可以靠。这就是几个劲,你凡是要用到武功上去,你没别的啦,你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呀?你想想,没别的东西啦。上的、下的、横的、竖的、前进、回来,这么出去的,都有了,还有什么别的呀?就那么多东西了。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这里边出来的。步子前进、后退、左边、右边、当中,就没别的东西了。都包括了,你只要练动功都是从这里边演化出来的东西,只是变化的方法不一样,灵巧不一样。总是这个变化,平掌、拳,半拳,什么这个掌那个掌,只是名称不一样。指的,搓的、钩的,全是翻的这个东西,变了样子了,都包括在里边了,所以姿势是这个样子,但重要的东西,最关键的在哪?(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些姿势实际上把各种动作都包括了。动功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这里边演化出来的,只是名称不一样,变化的方法和灵巧度不一样。反正就是这些东西。姿势虽然重要,但最关键在哪?)“命意源头在腰隙”这个姿势不要轻视它。这句话是全套歌的关键。“命意源头在腰隙”有的写的是在腰际。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那么解释对不对呢?不能算错。因为关键还是在腰嘛。但是你解释“命意源头在腰隙”就不够了。因为太极拳是用太极理论、理气学说讲性命的理论。光讲意念注意腰那个地方就不够了。腰际就更大了,腰那儿一片,具体是什么地方呢?腰隙,是腰那儿骨头中的缝隙,它叫命门穴。第二第三腰椎之间,那个地方是命门,元气发生的地方。咱们在混元整体理论里讲混元神室就在两肾中间。人体里边发生真气,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一到那儿去以后,加上先天的气一混化起来才成为人的生命的整体性的气,那个整体性的气就在命门那一块儿。在传统气功的性理学说里边就讲“气是命来神是性”,即意是性,气是命,神是性,“神”、“意”、“识”、“心”和“性”都是一个东西。一说那个命就是那个气,性就是神意。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的意思就是指我们人的气和人的精神、神意的根源在腰隙那儿,在命门那儿。练太极拳就是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来,那是发源地,意念和气从那儿出来的。练太极拳太极功你这一动不是让你想那个地方,想到命门不行,得从命门那儿出来。一出手从命门那儿出来的。意念和气得从那儿出来,这叫“命意源头在腰隙”。意识不是在脑子里的吗?怎么跑到那儿去了?这得去练啊,这是练得的啊。你练太极得练气,太极之气从丹田出来。所以太极《心会歌》里边有三主三宾嘛,第一主是腰脊为主,喉头为第二主,神意为第三主,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一般练太极拳的对《心会歌》解释得不多,讲得不够。以为是第一重要,第一重要是腰脊,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实那是个步骤,第一步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宾辅,拿丹田气来辅佐腰。所以这样是把气贴于脊去,把丹田的气收到腰那儿去,宾和主结合到一起。先得这么去做,先要注意腰脊,先得注意那儿。把气注意到那儿,注意注意……老注意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你一动,意念就在那儿了,好,一动弹就是丹田连着手,丹田通过腰连着手。太极拳呢,是从脊柱过来,一身备五弓这样过来的。怎么样练气入脊,下一次再给大家讲功法怎么练。所以这个情况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真正的太极拳就是气和意念要从腰那儿命门那儿出来。命门那儿相当于是一身备五弓的弓背,从那儿一动弹到了全身的整体来才行呢。练的方法一开始是先注意它,把气引到那儿去,意念一动把气注意到那儿去,把气引到那儿去之后,那儿发生的气和全身的气连起来了之后,然后再发动,从发动点那儿出来,用的时候再从那儿出来。这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把我们的意念,神、意、气、形,往命门那儿去集中。等集中到那儿很习惯了,再从那个爆发点充斥到全身来。这样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不是光注意就完了,要从那儿发出来,这样才是从养生的高度来练太极拳。意念从命意源头那儿一动弹,全身动起来了,它是这么个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把意念和气集中起来到命门那儿去了,从命门那儿一发出,一动弹,全身就动弹了。一动这里边就有了虚实变化,咱们讲虚实,意、气、形都集中起来了,都发挥了作用了,这是个实。你这么一站,腿站住,站的腿意、气、形都发挥了作用了,站的腿是个实。抬起来的腿就是个虚。这样的虚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怎么掌握平衡,有个虚实变化;走路两个脚在挪动有虚实变化。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虚实变化,它自己会调整平衡,把那个虚实调整好。这种调整是无意的,是自然的。你走路一脚踩空了或是碰上点东西,哎呀!要栽跟头,它自己就马上找平衡。你周身得平衡了。平时那个虚实的调换那是不自觉的,自然发生的,自动调整。有时候我们不注意,就那么一个小点点,一点东西,我们随便走路,那儿绊你一下,啪!摔你一个跟头。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时走路很自然的这么平衡着走,平衡着的。它那平衡的,加点力量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摔跟头了。练了功夫呢就不是那个样子了。练了功夫你得随时调整它。调整它就得用意念来调整它。明明我这腿抬起来是个虚的,把意念加重点,它虚中有实;我这腿立在这儿是个实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它是实中有虚。这是“变换虚实须留意”,就这个意思,练功的时候要意念来调整它的虚实变化。加上意念就每个动作你都带着意念,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特殊要求。练太极拳的时候都带上意念,随时都可以停,走着,做得慢了,说停就停住,说前进时回来马上就回来。都得有意念。每个动作都带着意念就容易调整虚实了。这么一呆着,一比划,是虚的,一碰上东西,欸!碰上了,要实,劲来了,是个实的;碰上了,需要走了,又是个虚的了。所以练太极拳时的虚实变化随时都要用意念来支配它。这就是“变换虚实须留意”。另外,那个意念得特别留心,每个动作形体要用意念来贯注它。所以这里边练太极拳的时候。你要这样去做。要特别注意它。这么做了之后呢它能做到什么样呢?
“气遍周身不稍滞”要贯注周身,在每个地方都用意念调整它,它是自然变化过来的。不是一注意这儿就光注意这儿,别的地方就空了。你完全注意这儿,我打你,后面就空了,一打你一拨拉你,你就倒在那儿了。这是没有周身照顾到。要气遍周身,就是要守住周身。不是只照顾一点。所以太极拳讲有前有后有左有右,要整体的。咱们智能功讲从整体练,练整体性,就是从这意义上说的。一开始练拳绝对做不到这一点,但是练太极拳从太极功上来讲就有这些问题了。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一般的解释是要注意练我们皮肤的敏感性。练太极拳推手的时候,这么一来一去,对对方感觉清楚了,这叫触动。这样讲对不对呢?我们说从太极推手来讲,那算是听劲的一部分内容,那是对的。但是从这句话来讲,不是那个意思,它是讲的太极功。练太极功的时候,一安静,安静下来之后里边会出现动弹,出自发功。什么这儿不好受能知道,那儿不好受能知道。感觉敏感了,动起来了,在这个动的时候,还得要静,你千千万万不要随着它去动。这是练自发功的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关键。一动起来还是静的,还是静观。“动犹静”一动起来还是静的一样,不要管它,还是静观。以前练太极功,真正的老师教都不是先教拳式子,是先教太极功,先动起来。动得是真动。动有真动、假动、半动。假的是想的动,是拿意念来动弹的;真动是里边气来冲。你看咱们有时候呆在那儿,躺在那儿,有的时候有感觉不少人有感觉,觉得腿那么嘟咙一下子,它里边一冲,胳膊那么激灵一下子,里边的气冲的,拿气冲的。它那么冲这么冲,那里边气冲起来动的,那叫真动,那叫作气动。有时候那么一冲一晃荡,那是气冲的,它要掌握平衡又回来了,这一半就不是气冲的,是恢复平衡的,这叫半动。自发功里有气动,有暗示的动,有自己用意念的动,还有半动。真正自己动起来的那才是真动。自发功是由于里边的气在冲引起的动。所以“静中触动动犹静”指的这个意思。练站庄,一开始晃荡……这算不算自发功?也算,但是非常初级,这是松弛平衡的,内气还没有起来。所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这是站庄的时候身体里边的气动起来了,动起来了之后,身体里边有动触和感受,在那种情况之下,还是要静。我看《道藏·显道经》里边讲这个问题了。有的说是邪气。不是邪气,也是自然之气。他手舞足蹈,动起来了,那也是自然之气,不是什么邪气。那什么时候停止?一般是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一个时辰两个钟头嘛,两个时辰四个钟头,就停了。
“因敌变化示神奇”这里边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那个动是它里边那个气在冲,要克服你身体里边有阻力的、通不过去的地方,让气在通。如果那个地方是个病态,或者不好通,那就是个敌人。你那儿不通,它就要解决那儿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动作可以不一样,什么样的动作都有,什么优美动作也有,什么丑态也有。这是“因敌变化示神奇”。我记得在六十年代在北京月坛公园去练功,碰到一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他说我这练功啊可好了。我说怎么个好法呢?他说我在家里练可好了,在这练就不行。他在这儿练打坐。他双盘还不会弄,腿可憋死了,练一会儿就搬不下来了,入不了静。那是气不好通了嘛。我说在家练什么?他说我在家练站庄可灵了。我说怎么个灵法?有时候二哥来,有时候二妹来。怎么叫二哥来,怎么叫二妹来?因为人家一说练功嘛我就问问。他是朝阳门外的。他说二哥一来,那动作就非常刚,什么动作都有。有时翻个跟头,有时,咣!撞门一下。这二哥一来是刚的。二妹一来,非常柔和,晃晃荡荡,晃晃荡荡,要碰到炉子那儿了,欸!它晃过去了,不碰它,它自我调整。说这是“因敌变化示神奇”,自发功内在的情况是这种状态。这是真正的自发功。假的自发功那么抖弄半天,不是真正的自发,那仅算个半自发。这是对人体里边的“因敌变化示神奇”。
另外,自发功它真发动起来之后。你从外面来攻它,它可以自动反应。在六四年我给一位女同志看病,她姓敖,她练真武门的。练真武门要掐诀念咒。她练了二年多吧,她原来没有病,她练剑练了一年多的时候,自发功一起来,能悬起三尺来高,一米高,啪!一起来三尺高。不是停着,是一跳起来三尺高。别人拿剑打她,不管你怎么打,你打她的话,她会自动反应出来,那叫“因敌变化示神奇”。这是自发功啊,它可以起反应。要给人治病,她自发功一发起来,身上摸,一摸到这儿,乓乓乓!就打,它自己会想辙给你治病。自发功治病这也是“因敌变化示神奇”。
这是太极功里边这个样子,当然你从太极拳里边就不这么讲了。“因敌变化示神奇”是你一练功之后,在练到会懂劲了,皮肤比较敏感了,这儿一推手,一碰上,怎么个劲(劲源、劲路、来劲、去劲、横劲、竖劲、大劲、小劲等等),来的劲是横劲,小的劲,大的劲都能听好了,他怎么来你怎么破他,是讲这个,这个讲法对不对呢?也对,是从太极拳来讲的。我们是从太极功上来讲,太极内气一发动起来,身体里边的变化,从那个意义上来讲的。那这种讲法有根据吗?在张三丰的《道要秘诀歌》里边。当然他那不是讲太极拳,他那是讲他中派的练功。其中有两句和太极有关系:“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看玄关要安安静静,神也很安适恬然,气也静了,以后就出现太极。这个太极是动的。“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这说的什么意思呢?这说的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时候,“定”在一个门派里是定在一处,要意守;有一派是无定无守;太极门派中派是在有定无定之间,什么叫有定无定之间呢?要不守而守,守而不守,守当中是个虚无,是这个东西。练太极功要意守,就是这种意念。守命门腰脊死守它可不行。先守而后忘,那儿空空洞洞,有当中去守无,所以过去练自发功不搞绝对的意守。搞死意守出不了自发功,不搞意守,不定也不行。你得把意念往命门那儿一想,放开了它,空空荡荡的了,自发功就可以出来了。这种意念和张三丰的功理功法是一致的。自发功是这么个练法。打坐歌里边也说:“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神和气一交合之后就觉得浑身上下的气都动起来了。谁知道呢?哑巴做梦说不出来,哑巴做梦怎么说?说不出来,感觉不着。要内气动弹。“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就是这个意思。当然练太极拳的气动起来之后,和练丹的走任督二脉通周天的意念是不一样的。只是气动之后怎么去用它,意念怎么去做,怎么去引导它,就不一样了。所以十三势总决歌最少也该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解释它。一个是太极功自发功出现之后,动的那种感觉要以静态去对待它,它的变化是根据身体需要来变化的,也可以根据身体以外的需要来变化。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一般的解释是每个姿势你要用意注意它,然后就得到功夫了。从太极功上讲就不是那个意思了。每做一个动作,这个心存在那儿不是帮着去做。心是放在那儿静观。揆度这个意念怎么变化的,体会它去,体会它是怎么动弹的。
“得来不觉费功夫”这个“得”从太极功来讲又不一样了,一般是说你用意去做就得到工夫了。那得来什么?得来什么不费功夫?这个得从古文来讲,得之于内称德,道德的德,在身体里边得到的东西,从里边得到的那个东西叫德。道是那个体,宇宙根本的那个物的体,德是它的用。“得来不觉费功夫”如果自发功一出来的时候认真体会它去,体会到以后那个内气就越来越充足。里边变化的规律那一套东西你就得到它了。得到这个东西是不费什么力气,很自然就得到它了,不用努力去做,自发功是自然自己来的,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太极功的要求来看这个十三势歌,这个太极拳就不一样了。这个普及教材里边有解释它的,它就不是这种解释方法。太极拳界的几本书都没有这样解释的。我们要从太极功的高度去看它。这是第一段,相当于是总的太极功。后边就要求你怎么去做了,韵也变了。
第二段、基本功“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前边一个韵,后边是一个韵。你在练太极功的时候,比如一站庄一动弹,随时一动老是注意腰间那个地方。注意的话不是死注意,是空空荡荡的那样才行。那个位置是空空荡荡的球,无形无相那样才行。每时每刻都要把意念放到腰间命门那儿去。肚子要放松,两肋放松,按照我们要求的两个,髂前上棘往腰命门阳关那儿收,腹放松,两肋放松,这样气才能够动起来。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要中正,头往上顶,站的时候头顶百会和会阴要成一条线,你这儿一站一坐一条直线,这么一放松,自发功就容易出现,它自己会动弹。当然练太极拳也应该这么去练,自发功这么才容易出来。你经常自己去找,它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一找准了之后,它就动弹。你只要百会和会阴一条线这么直着放松,腰那儿放松,肩往里靠一点,脊柱直了,往当中一放,它就容易动起来,自发功就容易出来。所以这几句话是从太极功上来讲,是讲的练站庄的时候的要求和意念活动。你搞这样的意念活动自发功就容易出来。如果从太极拳来讲呢,那也对呀。练拳的时候注意腰间,要使尾闾中正,周身放松,这是形体要求。所以这几句话从太极拳的角度上来讲是讲的形体要求,从练太极功上来讲那就更深一层,这样能调动内在的气机。就是要注意会阴和百会成一条直线,这里边也需要“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一悬,就轻利了,但头颈不是要梗着,咱们的身形要求中讲过这些问题。我们练大马庄也要这么练。一开始你腿不要站平了,站平了就不好做到这一点了。站平了,屁股往后一撅,身体歪着的。大马庄站高点,一放,是直的,腿不要太宽,一站的话身体也晃荡,晃一下晃晃……它自己会往下落下去。“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要求是从百会到会阴成一条直线,这是练动功的要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这是真正启动内在的真气很关键的一环。练太极拳其实等你练熟了的时候,一动弹,它里边的气自己就起了。你内气怎么发动呢?就是百会和会阴成一条直线。你只要那样练一段时间之后,意念一动,胳膊它自己就会起来。呜——起来了,“收回来,推出去”,它自己会走了。但是你还没有放松之前是做不到的。你不能把腰松开是做不到的。所以下一节课再专门给同学们讲怎么样来松腰,气贴于脊怎么练。
第三段、进修韵又改了,又是个韵了。“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一般解释得比较简单:你自己练功时要注意研究姿势,屈伸开合都要体会。入门靠老师教,练功靠自己。其实这里边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当你练太极功,自发功发动起来了,发得好了你就要运用自发功了。怎么去应用呢?“仔细留心向推求”。“推求”不是一个词,推是一个动作,从形意拳、少林拳都讲双推手,武术里边双推手是基本功。少林十八手里边的弓步双推手是从上往下一落推出去,这叫双推手。仔细留心向“推”来求。求什么呢?屈伸开合听自由。要练这个推,一推出去再一回来,这是简单的基本动作。也可以这么推出去这么回来,推出去,双手往外一开走个弧线合回来。你看这里边就有屈、伸、开、合嘛。这个屈伸开合是自然的,要用意念去体察它去。做的动作很慢。这是从太极功上来讲的。当然从练太极拳上来讲,从基本功上来练双推手,但你只要认真去做又不一样了。这么推出去,你要回来,你看这儿在转,这儿也得转,这胳膊也得要转,这儿一合起来,这儿一走过来的时候,这一回来不是这么直着回来的。是从小的螺旋这么转过来的。这要开出去,这都是大小螺旋着走的呀,所以这每一个屈伸开合都很自然的屈伸开合。这里边如果从内家拳从太极上走,每一个关节都是个圈,手上就是二十个圈,要把它们全面转起来。大小圈,腕、肘、臂,太极嘛到处都是圈,无处不是圈。所以我们怎么来走这个圈,这个都要屈伸开合,去变化才行。当然我们去练的时候不可能先去练这个东西就是了,一下练不了它。我们先讲高级的,再从基础上练起来。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再这么搞。“入门引路须口授”如果我们不讲这个“屈伸开合听自由”你就不会知道,你就光练拳去了。可这个双推手屈伸开合里边就有太极,走意不走气,慢慢的这个手就很灵活了。气就能够贯注进去了,能出去了。
“功夫无息法自修”我六十年代先练的太极,后练气功。我觉得应该是“功到无息法自修”练功练到没有呼吸了,那就要从太极功入太极道了。咱们练到高层次不是有“息住”、“脉住”嘛,呼吸停了,脉也停了。“功到无息法自修”那得自己修炼去,得靠内在的精神境界去修去。“功夫无息法自修”当然也可以说是功夫没有停止的,自己要辛勤修炼,不要停止,这样自己去修去。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去修去,练功夫不要修止。这么讲也是通的,一般拳书都是这么讲的。因为古人到底怎么写的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讲是“功到无息法自修”也行,就是比较牵强一点。
方才前边讲的身形,这儿讲怎么练。
第四段、关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又是一个韵又是一段。这个歌诀里边用了几个韵,不同的韵,每个韵是一段。它不是一整套下来的。因为练拳有个“体”和“用”,什么是标准,拿什么来衡量呢?“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念和气是君,是主导的;形体,骨头和肉是臣。有君有臣嘛,这个君臣一个是处主导地位的发命令的,一个是服从的,是被支配的。所以这一点你练太极拳也好,练太极功也好,都是这个意思。练太极拳有意的,意念一动我要掤,捋,挤,按……用意念去走,意念一动气就跟着走。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功同样是这样,那个气是自动的,意念跟着气走,同样也是“气意君来骨肉臣”。形体的动作是被气冲着走的。所以这句话练太极功、练太极拳都是如此,都是“意气君来骨肉臣”。因为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形体就动。太极功是气一动冲着形体动,意念跟着它。其实我们成年人平时的动作都是意念指挥形体在动,只是有的是不自觉的。拿个东西,喝个水,拿个笔……你想拿个粉笔才拿去,想拿个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刷才拿板刷,你意念一想形体才动。所以这里边呢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规律用气功的办法把它强化起来。这是功夫。功夫这个东西没有别的就看你拿来干什么用。我们人的活动上都是用意念来支配的活动。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儿?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们的生命活动成了完成意识活动的手段。意识一动,哦!它就过去了。人的生命活动是这个样子。既然这样那还练它干什么呢?那我们引导它干什么?这就是“想推用意终何在”我们练太极拳,想着练推来研究它,是什么意思呢?最终的目的在哪儿?“益寿延年不老春”为了延年益寿呀!
你用什么它就起什么结果。你练什么有什么。你都是用意念去做呀。咱们看有些功夫真叫功夫,真叫高啊!高什么呀?我们小的时候在农村里边,我们老家卖香油的(你们可能连名都不知道)芝麻油用桶装着,卖油的用油提灌(一提有一两、二两、四两的)那技术高的直接给你往瓶里灌,打上一提,“嘟——”一下子就进去了,一点儿也不洒;技术不高的,还得在瓶里插个铁灌注,往里边倒。过去不是有个《卖油翁记》吗?能从小钱窟窿眼里倒进去,一倒,一条小线进去,这功夫得多高?没觉得有多高。直接就是这么练的,很简单。你的意念往哪儿去注意它就出什么结果,你的生命活动就按照你练的规定内容去发展。人的生命活动是这么个特征。你往哪儿去放,你注意点在哪儿,它就出什么结果。
那练太极拳是为了什么呢?“益寿延年不老春”为了益寿延年的。所以看到了吗?不是为了搞技击的。这么一提,可能有人就不干了,不搞技击那干什么?太极拳歌诀里写了嘛:“想推用意终何在”最终目的在哪儿?最终目的是为了益寿延年。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我们同学们现在想要练太极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延年益寿才行。如果练太极拳是搞技击,那就失去咱们讲太极拳的意义了。将来如果同学们看一看太极拳搞技击的名家们,非常有名,岁数不大。我看拳谱里边好多五十多岁、六十多岁。七十多岁算年岁大的。陈家拳里边七十多岁算年岁大的,杨家拳里边七十多岁算年岁大的。我想他们就把这条忽略了“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咱们近代的杨禹廷老先生就特别不注重推手技击,他二八年就写过一本吴式太极拳书,他活了近百岁,他就是搞益寿延年。郝怀木部长讲过没有?杨禹廷是他的老师啊。原来吴家老的掌门人年岁都比较大,都死在老师前面了,所以他现在相当于是杨禹廷传的吴式太极拳这一派的掌门人。他吴式太极拳练得很好的,在南方打过武馆的,他功夫很好的。所以我们练太极拳就要从太极功的高度去考察,要从“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意义上去做,“想推用意终何在”,“想推”两个字,用也是它,不仅要练这个推,还要想这个推。不是就这一个想字就叫想呢。你要想这个推,用意念来想。所以说练拳可以用形体练,还可以用意念来想。不是用形体来练,光想着练。就是完全发挥意识的作用。这就是“想推用意终何在”。一般的说就是你想练太极拳。就琢磨琢磨经常考察它,目的是干什么呢?就是为了益寿延年,其实咱们前面讲嘛“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想推用意终何在”,就是练这个推,想这个推,自发功一发,一想推,它就来了,它自己就动起来了。用意在哪?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为了益寿延年的。这个歌诀就完了。(据李华伟先生公开版补录:想推的“推”字,既有推论之意,又可做前述的推的动作解,(亦即拳的核心),我更注重后者。若结合“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来理解“想推”,不仅要练这个“推”,还要用意念来想这个“推”。练拳可以用形体练,也可以用意念想。不用形体光想着练,就完全发挥意识的作用。果能如此,则目的可达,目的为何,“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也,我们老祖宗在数百年前,能把练太极拳的目的阐述得如此明确,真是难能可贵,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五段、颂辞后面是赞美的词。“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息。”每个字都有用,把要说的都说了,如果不从这里边去研究它就枉费工夫,会留下遗憾了。我们把这个推求还是作为个内容来研究它。不从这个推里边求去,好多的问题你就解决不了。你光练太极功,内在的动起来了,这武术的功夫就没有了,不好弄去了。所以这个推里边变化是很多的,单推、双推,变化很大的。因为武功里边好多手的变化都是从双推手变化过来的,所以你有了太极功的基础再从推上去作研究去,既养了生又练了技击,技击是枝末的东西、落后的东西,不是把技击放在关键重要的地位上来,所以我们练太极,我们给大家加上太极课,要从太极功的高度来,怎么能够启动我们人体内在的真气,从而把我们身体的功能强化起来,达到益寿延年,是这么个问题。今天讲课就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