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爱恋的鄂州花甲老人周启灯

穿越时光的爱恋

一位耄耋之年、耳背眼花的老人,与花样剪纸结缘一生,至今仍不辍创作。时光流转,当年用于谋生的花样剪纸早已在他心里扎根,对它的爱恋一天天地在心里沉淀、累积,至今舍不得,放不下。
  现场
  一琢一刻总关情
  为生计拜师学艺,背着花样箱行走“江湖”,如今,日子好过了,可以歇歇了,可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却拿起刻刀不愿再停下。
  周铺村五组周启灯老人。
  一间不大的卧室兼“工作室”,一张已经剥漆的书桌,书桌上放着一个黑黝黝的蜡盘,一把手柄已磨得光滑油亮的刻刀,周启灯老人端坐于桌前,双手颤巍巍地拉开了书桌的抽屉。里面是两大本保存着花样的样本。每一张花样,都是老人的一段美好记忆;一张张地介绍,都是老人在一遍遍重温创作成功时的欣喜。枕头花、围涎花、帽子花、瓷盘花、鞋垫花,最奇的还有记录着小说事件和历史事迹的花样,像《西游记》、《白蛇传》、50年代的国庆节等等,人物栩栩如生。
  周启灯对花样剪纸的熟悉难以言状,不需要样本参照,拿起纸张就能创作,这不,老人现场为记者展示了起来,拿起刻刀的瞬间,本来佝偻的背突然挺直了,一双暴着青筋的老手在纸上小心翼翼又娴熟有力地挥动着,丝毫看不出颤动,神情那般专注,几十年逝去的光华似乎在此凝固,在此见证。不一会儿,一个围涎花就初具雏形。
     背景
  一位耄耋之年、耳背眼花的老人,与花样剪纸结缘一生,至今仍不辍创作,手中的刻刀已被岁月打磨得锃亮。为了生计,18岁的他学习剪纸手工,走村串户卖花样。时光流转,当年用于谋生的花样剪纸早已在他心里扎根,对它的爱恋一天天地在心里沉淀、累积,至今舍不得,放不下。
  这位花样老艺人就是鄂州经济开发区周铺村周启灯老人。
  为了生活,周铺村的村民大都凭手艺谋生。1938年,18岁的周启灯师从花样剪纸艺人周重华,学习这门手艺。就这样,周启灯背着花样箱,摇着花样鼓“咚咚锵”地游乡串户卖起了花样,他的足迹遍布了江西、湖南、安徽等地。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上世纪八十年代,花样剪纸日渐退出市场,周启灯也开始了其他的营生。日子越过越顺畅,生活也越来越好,但周启灯却有些失落。
  国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后,我市积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花样剪纸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闻此,周启灯高兴不已,他再次拿起了刻刀,趴在桌前不分日夜地创作着。停电了,就点蜡烛,就着微弱的烛光一点点地雕刻。视力越来越模糊都没有阻止他继续,到最后眼睛几乎看不见了,老人这才歇了下来。好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老人的视力慢慢好转。对于这段经历,老人从未放在心上,尤其是每当看到自己创作的2000余张花样时,老人就感到十分欣慰。这2000余张花样中,有老人最拿手的小孩围涎、虎头帽等样式。附近哪里有搭台唱戏的,老人就会拿着自己的花样剪纸去卖,还挺受大家欢迎的。
  如今,老人已年届九十,拿起刻刀创作时手不抖不说,还能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花样剪纸这已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任时光流逝,心中的情不变。
  
  一路上有你
  采访中,因为老人耳背,这给交流带来一些困难。但只要一听到花样剪纸几个字,老人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思维敏捷、口齿清晰。
  与花样剪纸纠结一生,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诠释这份感情,那就是深爱,如果要给这份爱一个期限,我想老人愿用一生追随。因为这种爱已深入骨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