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的古镇,是有生命的
古镇,是有生命的一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散落着星罗棋布的古镇,它们或大或小,或富饶或贫瘠,或盛名远播,或默默无闻,或身在发达地区,或坐落偏远地带;有的若灿烂星辰,光彩夺目,有的渐渐暗淡,渐渐褪色,还有的已被岁月淹没,但它的名字仍然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它们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见证那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鄂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我曾读过前人撰写的《武昌县志》、《寿昌乘》、《武昌记》等地方志书,还读过今人编纂的《鄂城县志》、《鄂州市志》以及《鄂州人物志》、《鄂州文化志》、《鄂州历代诗选》等书籍,深感鄂州历史文化的厚重,但又似乎觉得缺了些什么。至于缺了什么,却一时说不清楚。当读了《鄂州古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才明白,缺的正是鄂州的这些古镇。这些古镇,正在向读者诉说着它们各自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同时也展示着不同的文化个性。
二《鄂州古镇》中,共收录了寿昌、樊口、燕矶、汀祖、泽林、葛店、白浒、华容、三江口、段店、丁桥、梁子、长岭、涂家垴、太和、谢埠等十六个古镇,还附录了已经被废的梅城镇、武昌镇、金子矶镇、司徒镇、城塘县城等5个古镇。在这十六个古镇中,寿昌镇数度更名,夏至西周时期,寿昌镇是楚国的封邑,亦是重要的经济和军事中心,秦和汉属鄂县。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并筑吴大帝城。直至建国初期,寿昌镇或为郡治,或为军治和县治。1941年始设寿昌镇,后更名为城关镇。如今,这座古镇已融入了鄂州市区的中心,其建置沿革的脉络清晰可见。鄂州的这些古镇,虽然地理、人口、街巷、物产等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地处梁子湖畔的太和镇,吴楚文化的气息十分浓厚。当地群众不但喜爱汉、楚戏剧,还有土生土长的牌子锣演奏和穿花龙舟表演,以及玉莲环、花灯、舞狮、采莲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活动。当地的民谣,也极富有地方特色,如情歌《十送情郎》、民谣《黄花菜》、儿歌《月亮走》以及哭嫁歌《出嫁女》等,由于歌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流畅,演唱时不受场地限制,艺术感染力强,深受群众欢迎。在《鄂州古镇》中,还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91位名人的事迹和109首诗歌,以及24篇民间传说。这些历史名人事迹和诗歌、文章,不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鄂州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这正如《鄂州古镇》序言中所说:“功在当代,泽惠千秋。”
三一提及古镇,我便联想到周庄、南浔等古镇。周庄因画家陈逸飞的一幅《双桥》而名扬天下,成了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留园、曲园、藕园等前人留下的古园,也成了旅游者首选的地点,其原因是它们沉淀着历史文化,吸引着人们慕名前往。不过也应看到,一些历史悠久的古镇、古村落和古代建筑,有的因种种原因永远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有的则随着城市的扩展,被无情地拆除了!让人叹息不止。一座古刹,一栋古宅,一段古城墙,都有上百、数百或上千年的历史,它们经历了风雨的欺凌,兵火的摧残,好不容易留存下来,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历史符号,十分珍贵。而毁坏一座古建筑,只是一朝一夕的事,十分容易。若想让它恢复原貌,谈何容易!故而应当善待和保护这些古城镇,因为那是我们的一种文化基因。如今,有些有识之士,正在呼吁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由于他们的努力,有些古建筑终于被保存下来了!我初到鄂州市,曾看到过长江岸边还耸立着一段残存的古城墙,如今,已被几幢高楼所取代了!被鄂州人引以为傲的“鄂城八景”,其中的“吴王古刹”,已难寻遗踪;“寒溪漱玉”的寒溪塘,已被填平,让位给了一片住宅;“凤台烟树”也只闻其名而不知其踪了!当我在《鄂州古镇》中又读到以“鄂城八景”为题的八首诗时,感到分外亲切,同时也勾起了一种淡淡的乡愁。乡愁,是一种活着的文化。古镇,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