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华容丁桥吕
在武黄高速公路建成之前,从鄂州至武昌走316国道,必经华容丁桥。丁桥是公路边一个以姓吕为主体的大土弯子。华容区姓吕的土弯子很多,如江庄吕、何庄吕、老屋吕、新屋吕、高上吕、花林吕、施吕、宋吕、吕家畈等等,大部分都是从丁桥分出的。甚至梁子湖区沙嘴村吕土弯和鄂城区小桥村吕咀,都是丁桥吕氏的后裔。
说起丁桥吕,历史可不简单。据说丁桥吕的一世祖云凌公(又名五十),原籍河南新安,南宋时在吉安府为官,遂落籍于江西吉水县。五十公三传至成一公,正值元末乱世,为躲避战争,成一公经由鄱阳县瓦屑坝中转,迁居湖广武昌县永福乡华容驿旁边的丁桥铺青桂里(即今华容镇丁桥村),一度以砍柴为生。成一公自著的诗句“何物樵者翁,云是迁徙子”,“豫章历数传,无端干戈起”,“脱却虎狼城,辄睹平明市”,“丁桥任所基,筑室若故址”,是这段经历的真实记录。劫后余生,吕氏在丁桥相延数传,户丁零落,人文渐坠。一直到明朝初年,四传至郁宣公,这种局面才得以改观。
吕郁宣是丁桥吕氏家族中兴的功臣。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及十四年(公元1381年),他承办军差有功,朝廷授予其中宪大夫(正四品)的荣衔。吕郁宣生有6个儿子,分别叫做旺、春、英、隆、森、美,这就是今天丁桥吕氏六分的由来。吕氏六兄弟继承父业,都给明朝官府当差,此后,“各田尔田,各宅尔宅,星罗棋置”,开枝散叶,人丁渐旺。《吕氏宗谱》上说,从此“家业勃兴,人文蔚起”,并不算过誉。
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秋天,云南按察使、武昌县(即今鄂州)人孟廷柯路过丁桥铺,吕氏六兄弟热情款待了他。孟撰文写道:“登其堂,三坟五典,四壁琳琅;见其后,六辔驰骋,鸾和协奏。”虽然有溢美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中想到吕家当时的繁盛。《(光绪)武昌县志·人物卷》“文苑”部收录吕大建、吕大夔、吕师端、吕希诲、吕大章、吕敬传、吕凤宣,“仕迹”部收录吕璜,“义行”部收录吕基有,“耆寿”部收录吕荛,一共10人,都是丁桥吕氏后裔。另“列女”部还收录吕氏妇女数人。可见明清时代丁桥吕的确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丁桥吕欣逢盛世,驶上了日新月异、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很多村民都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土弯里的楼房鳞次栉比,小汽车也开始驶入农家。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大中专生比比皆是,硕士、博士大有人在,出国留学者偶亦有之。
小资料:丁桥吕,属华容区华容镇丁桥村。除外迁人口外,现仍有3300户、12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