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平生越马横戈意,只惜风云纸上过——读《卢前曲学论著三种》一书有感

说起江南才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在西湖岸边、秦淮河畔纸扇轻摇、文弱俊俏的翩翩少年,若再加上“民国”这个修饰词,更是给人以无限美妙的遐想。被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称为“胖诗人”的卢前,浓眉大眼,体宽面圆,形象固然与翩翩少年相差的有些远,但他却是实实在在的民国江南才子,这是当时公认的。

卢前照片

一代曲学大师吴梅曾称其曲作“可以传世行后,此亦足自豪”,可见他对这位得意门生的欣赏。更为重要的是,吴梅在自己“王命将近,此子恐不永年矣”之际,于唐圭璋、王季思、任中敏、钱南扬等诸多门生中,单单选中了卢前托付后事,刊印遗作,可见他对这位弟子的器重和信任。

卢前在吴梅弟子中并非年龄最长,但他能制曲、度曲、唱曲,又能研究曲学,人们称其为吴梅“第一高足”,可谓名副其实。

卢前与吴梅结缘,在其考入东南大学之后,时间是在1922年。当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运用白话创作已成文学的主流,卢前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相继出版有新诗集如《春雨》、《绿帘》,小说集如《三弦》,散文集如《酒边集》、《炮火中流亡记》、《丁乙间四记》等。他本人也与老舍、张恨水、梁实秋等人时有往来。

卢前手迹

在当时,他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新文学家,前途无量,然而他却追随吴梅,逆时代潮流而动,迷恋不合时宜的旧体文学,成为“致力于度曲者,则尤绝无仅有”的“旧”青年,走上了一条与时人完全相反的人生之路,这为他赢得了许多掌声,也带来了不少非议。

其后,卢前完全转向旧体文学创作,成就相当突出,其旧体诗词创作主要见于《中兴鼓吹》、《中兴鼓吹选》、《中兴鼓吹抄》,散曲相继结集为《卢冀野少作·晓风残月曲》、《小疏小令》、《黔游心影》、《卢冀野散曲抄》、《饮虹乐府》等,剧曲今所见有八个短剧,包括《饮虹五种》(亦曾以《木棉集》之名刊行)和《女惆怅爨》。

他的剧作得到了恩师吴梅的高度评价:“高者几与元贤抗行。”其他学人如浦江清也认为其作品《琵琶赚》“俊爽处直逼元人”。将其成就与元人相比,未必人人同意,但可见时人对卢前的高度赏识。

《饮虹五种》

卢前能在词曲之学上取得较高的成就,与其旧体文学创作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丰富、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他体会到旧体词曲的其中三味,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妥帖,避免常见的隔靴搔痒之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卢前的人生历程实在太过短暂,他去世的时间太早了,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不仅声名远不如同门的钱南扬、王季思、唐圭璋等人显赫,甚至连看到他的著述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渐恢复,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人们对卢前开始有了较多的关注和较为公允的评价,其著述也不断被整理出版。但其较为重要的几部学术著述,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整理,有鉴于此,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整理出版《卢前曲学论著三种》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

《卢前曲学论著三种》,苗怀明整理,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该书所收卢前三种著作依次为《散曲史》、《中国戏剧概论》和《词曲研究》,内容涉及散曲、戏曲和词曲,颇能体现卢前的治学兴趣与学术成就。

整理者将这三部著述放在一起,也是有考虑的:“三书看似涉及不同的领域,实际上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呼应,它们既是卢前曲学研究的代表作,代表了其学术成就,也体现了其治学特色,较之此前的曲学成就,更成系统,也更为深入。”

同民国时期的诸多学人一样,卢前的学术著作有不少是以讲义形式呈现的。《卢前曲学论著三种》所收三种分别是其在成都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授课时写就的。以下稍作介绍和分析:

《散曲史》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第一部散曲史著作,该书“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散曲史’的概念”,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将散曲的发端、在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演进历程予以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归纳,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具有首创之功。

《明代妇人散曲集》

遗憾的是,该书1931年经国立成都大学刊行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再版,即便是专业研究者也并不容易见到。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虽然出版有整理本,但错误太多,大陆读者也不容易看到,因此该书的整理出版就显得很有必要。

与《散曲史》不同的是,《中国戏剧概论》是卢前著述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部,其中的许多观点不时为学界引用,例如“我说过一个笑话:中国戏剧史是一粒橄榄,两头是尖的。宋以前说的是戏,皮黄以下说的也是戏,而中间饱满的一部分是‘曲的历程’”,这一观点被学界概括为“橄榄说”,产生较大影响。

该书虽然篇幅不大,却从戏曲的起源、萌芽讲到宋元明清,直至乱弹的纷起、话剧的输入,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戏剧通史。

相较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以及青木正儿的《中国近世戏曲史》,卢前的这部戏曲史著作涵括了中国戏曲发展演进的全过程,以较为均衡、合理的篇幅安排各个历史时期戏曲所占的比重,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戏曲的全貌。

中国戏剧概论版权页

此外,卢前还充分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不时引述时人的观点并进行辨析,同时还在每一章后附上参考书目,可以说是当时曲学研究的一个总结。

该书学术视野相当开阔,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仅述及《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看重《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卢前却很注意包括《赵氏孤儿》在内的元杂剧在海外的传播接受情况,介绍《老生儿》、《汉宫秋》、《梅香》、《窦娥冤》、《货郎旦》、《合汗衫》、《灰阑记》、《西厢记》、《连环记》、《看钱奴》、《来生债》等剧作见于《中国书志》的译本,同时指出“因为这是含有国际性的,我且附记于此,以便有志之士,加以校阅,以免使元代戏曲在国外失了它的本来面目”,对这些剧本在海外的传播甚至抱有忧患之思,意识可谓超前。

今人李声凤新作《中国戏曲在法国的翻译与接收(1789-187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所涉及的多种杂剧剧目,有不少已被卢前在该书中提及。

《词曲研究》

相较上述两种著作,《词曲研究》一书更能体现卢前的师承,也更能体现他的治学兴趣与特色。该书论述的是前代文人颇感兴趣、屡屡讨论的话题——词曲之辨,但卢前却能够推陈出新,将词曲纳入到中国音乐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观照,给予了新的解读和阐述。

“一种文体必自含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特性”,对于词曲的辩体,他认为需在作法的基础上进行才更为妥当,“现代的文人是主张研究词曲而不需要制作词曲的,于是有很多不合事实的论断便发生了”,这无疑是其多年的经验之谈,可惜像他这样兼通创作与理论的学人太少,其主张未能得到应有的回应。

该书每章后问题的设计也很有意思,多是作者观点的呈现,其中不少问题已经突破了词曲之学,如第三章《几个重要的词家(上)》的问题一“选本除为初学者设想外,还有什么价值”,这就点出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耐人深思。

丰子恺绘卢前像

卢前在《中国戏剧概论》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我且以这种尝试,这种砖石抛出去,去引那光芒四射的珠玉来掩饰我的谫陋。”

他谦虚地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抛砖引玉者。在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戏曲史著作被撰写出来,但他在词曲之学领域的开垦和耕耘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为地忽视或遗忘,他的那些成就与贡献,也就成了“风云纸上过”的缱绻。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毕竟是公平的,这种情况在今天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卢前这个名字不断被学人提及,人们对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卢前曲学论著三种》一书的出版,也可以算是对这位江南才子的一种追认和告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