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京都更古老的是奈良,比奈良更古老的是白凤文化|南都七大寺之兴福寺和药师寺
兴福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位于近铁奈良车站附近,它同时也是南都六宗之一法相宗的大本山。公元669年,藤原氏的始祖藤原镰足(614-669)罹患重病,他的妻子镜王女(?-683)为祈求丈夫病愈,在当时的都城藤原京建造了山阶寺,供奉镰足曾向其发愿的释迦三尊像。710年日本迁都奈良后,山阶寺被藤原镰足的儿子藤原不比等(659-720)迁至现在的院址,更名为兴福寺。在天皇和藤原家族的共同护持下成为奈良时代最重要的四所寺院之一。进入平安时代后,兴福寺更是通过掌控春日大社,成为大和国神佛两教的统领。不过在1180年平重衡烧讨南都的过程中,它与东大寺一样也严重受损,目前看到的建筑最早也是镰仓时代再兴而建。江户时代,德川家康曾对兴福寺重新护持,但明治初期颁布的神佛分离令导致兴福寺与春日大社脱离,当时的废佛毁释运动又使寺产遭到洗劫,令兴福寺一蹶不振。好在后来终得复兴,作为法相宗大本山之一逐渐得以重建。
这座东金堂就是1915年重建的,堂内供奉着药师如来像、日光菩萨像、月光菩萨像、文殊菩萨像、维摩居士像、四天王像和十二神将像。兴福寺最辉煌的时期曾有三个金堂,以在院内所建方位命名。目前除东金堂外,中金堂也在复建之中,预计2018年落成。东金堂南边的五重塔最初为730年光明皇后发愿所建,现在的塔重建于1426年,高50.1米,为奈良第一高塔。
五重塔正西的八角顶殿堂叫南圆堂,初建于813年,为藤原冬嗣所建。不过现在的塔是1789年重建的,堂内供奉着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像、法相六祖坐像和四天王像。还记得“南都八景”中有个“南圆堂藤”吗?应该就在这里,可惜我们没有找到。
向北走还有个形状相似的北圆堂,初建于721年,因元明上皇(661-721)和元正天皇(680-748)两位女帝在藤原不比等周年忌辰时发愿而建。现在的堂建于1210年,堂内供奉着本尊弥勒如来像、无著菩萨像、世亲菩萨像和四天王像,据说均出自庆派佛师运庆之手,遗憾的是我们来时并没有开放。
尽管早上8:20就到达奈良,当我们参观完兴福寺时一看表也已经下午13:20了。按计划后边还应该去平城宫遗址、药师寺和唐招提寺,时间过于紧张。我们决定略掉平城宫遗址,也不去饭馆吃饭了,随便吃了些零食便冲进近铁车站。近铁线路在这一带呈十字形,奈良站是东端的终点,京都和大阪分别为北端和西端的终点,我们要去的两个寺在向南的西之京站,必须到十字交叉点上的大和西大寺站倒车。好在有近铁一日通,一切变得简单了许多,十几分钟后我们便走出西之京车站。车站东口外有个旅游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一张奈良地图,上面清晰地标出了药师寺和唐招提寺的具体方位。
药师寺就在车站旁边,分南北两部分,南边是白凤伽蓝,北边为玄奘三藏院伽蓝,联票每人1100日元,是此行日本最贵的寺院门票。伽蓝一词源自梵语译音,寺院的意思;白凤是指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期间的日本文化。白凤并非日本年号,有人推测是白雉年号(650-654)的别称。药师寺正是建于白凤文化中期的680年,当时的天武天皇(631-686)为祈求鹈野讚良皇后(645-703,天武天皇驾崩后继位成为持统天皇)病体痊愈而在藤原京发愿兴建,698年落成,710年日本迁都奈良后,于718年将原来的药师寺迁建于此(亦有说法认为是重建,原址未拆)。它也成为南都七大寺之一,与兴福寺同为法相宗大本山。可惜973年和1528年两场大火毁掉了大部分建筑,如今的殿堂多为现代重建,只有730年落成的东塔硕果仅存,成为体现白凤文化的稀有代表。
我们首先进入白凤伽蓝,北门正对的东僧坊里正举办一场宣讲会。主讲大概是这里的一位僧人,而听众则以来此参观的学生为主。我们听不懂讲的是什么,但见僧人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学生们听得入神,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想必是很有意思吧。
穿过东僧坊,西南方向是这里最大的建筑大讲堂,长41米、宽20米、高17米,为2003年重建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里面供奉着弥勒三尊像。
继续向南是1976年重建的金堂,重檐歇山顶式,里面供奉的药师三尊像(药师如来、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为奈良时代佛教雕塑的杰出代表。
金堂南边立着东、西二塔,东塔最为珍贵,是药师寺唯一自创建时留存下来的古建筑,虽建于奈良时代,却完全按白凤样式建造,也是现存唯一一座白凤样式的古塔。这座三重塔看上去似为六层,是因为每层主檐下饰有一层裳阶(又称雨打、小屋檐),实际上日本与中国一样都受《周易》中“阳卦奇,阴卦偶。”的影响,所有佛塔均为奇数层。在日本,这座塔因其塔身造型优美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
与之相仿的西塔重建于1981年。我注意到这里的每一座主要建筑几乎都采用了裳阶作为装饰,包括前面提到的大讲堂、金堂和东西二塔。
出白凤伽蓝向北,不远就是玄奘三藏院伽蓝。唐玄奘(602-664)被尊为法相宗的鼻祖,因此在1991年建造了这部分伽蓝以示纪念。参道正对着礼门,门口的石碑上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07-2000)题写的“大遍觉三藏”。“大遍觉”是唐中宗李显(656-710)赐予玄奘的谥号,意指玄奘大师遍布佛法、大觉大悟。
进入院内,正中的建筑被称为玄奘塔,里面供奉着玄奘三藏像。
北边的正殿中有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1930-2009)2000年绘制的大唐西域壁画,总长49米、高2.2米,共分成13幅。平山郁夫为日本画家、教育家、日本美术院理事长、东京艺术大学校长、文化勋章获得者,曾参与中国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和南京城墙的修复工作,并任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他的画气势磅礴,展现了玄奘西行之路的崇山峻岭和沙漠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