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之美身、饮之美心”的神奇之水和去除“三不善根”的威严之门
京都的宁宁之道北端是大云院,西折后继续向北看到一个石鸟居,鸟居旁的石碑上刻着“官币大社八坂神社”。八坂神社建于公元656年,原名叫祇园神社,明治元年(1868年)颁布神佛分离令后,才改叫“八坂神社”。在我们之前说过的旧社格中,它属于官币大社,级别很高,是日本全国约2300座八坂神社的总本社。在平安时代末期形成的二十二社(包括上七社、中七社、下八社)中位列下八社之一。神社每年七月举行的袛园祭,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称日本三大祭。
穿过南楼门,迎面看到的是舞殿。
舞殿北侧则是拜殿和本殿。与一般神社不同的是,这里的拜殿与本殿建成了一座建筑,同在一个歇山顶式的屋檐下,这种建筑形式也被称为“祇园造”。
在本殿周边,还可以看到一些小神社,这在之前我们参观过的其它神社中也出现过。通常一座大神社还附带管理一些小神社,它们被称为“摄社”和“末社”,或统称为“摄末社”,而大神社则被称为“本社”。从规格上来讲,本社肯定大于摄社,摄社大于末社。在八坂神社本殿的东边就有一座摄社:恶王子社。这里的“恶”并无邪恶之意,而是指强壮。有了强壮的王子,当然少不了美女的光顾,在恶王子社附近有一眼对美女极具吸引力的泉水,名叫“美容水”,号称洗之美身、饮之美心,实在是神奇之水,引得姑娘们久久不愿离去。
顺本殿后方的小路探索的话还能找到很多摄末社。
这间美御前社便是其中的一间末社。
如果向西走出去,可以看到正对四条通的西楼门,不过我们先向东去了知恩院,随后回到这里坐车时才拍下的这张照片。
知恩院位于八坂神社的东北方向,远远就看到被誉为“京都三大门”之一的三门高高地立在台阶上。与东本愿寺的御影堂门一样,它也采用的是重檐歇山顶这种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号称日本现存最大的二阶二重门。据说当年负责建造此门的五味金右卫门因工程费用超出预算而携妻引咎自尽,门楼上至今还摆放着他们夫妇的白木之棺和自制的木像,这也被称为知恩院的七不思议之一。佛教寺院中的三门一般又称“山门”,通常上方会悬挂寺院的山号,我们看到这个门楼二层的牌匾上刻着“华顶山”三个大字。三门在佛教中还含有三解脱之门的意思,佛教中有“三毒”之说,又叫“三不善根”,包括贪、瞋、痴,通俗地说就是贪欲、瞋恚(愤怒怨恨)和愚痴,进了三门当然就是要解脱这三毒了。
知恩院的正式名称叫华顶山知恩教院大谷寺,为净土宗开宗祖师法然上人(1133-1212)于1175年创建,是日本佛教净土宗的总本山。它真正发展起来是在江户时代初期,作为净土宗信徒的德川家康于1608年下令扩建知恩院,经过他儿子德川秀忠(1579-1632)和孙子德川家光(1604-1651 )两代将军的不断建设,终于在1641年全部完成。现在的三门前还挂着绘有德川家三叶蜀葵标志的帷幔。
穿过三门正对的是“男坂”,从字面上理解这段略显陡峭的坡道应该是让男人走的。
旁边还有一条长长的缓坡,被称为“女坂”,不知这该算是对女性的歧视还是照顾。
不过当我们爬到坡顶时,发现一位身穿和服的日本妇女也顺着“男坂”拾级而上,或许这个老礼儿早就没那么讲究了。
知恩院境内规模不小,从这张鸟瞰图便可感受到,可惜我们来的这段时间院内最大的建筑御影堂大修,整幢建筑被围挡罩得严严实实,无缘相见。
好在其它建筑未受影响,御影堂西边是阿弥陀堂和四方形的灵塔。
御影堂南边是宝佛殿,殿外也围着带有三叶蜀葵标志的帷幔。
东边有个攒尖顶(日语称为宝形造)的藏经楼,楼前还有一方小水池,给人以灵动之感。藏经楼与三门同为1621年德川秀忠时期建成,据传里面藏有六千卷宋版大藏经。
绕过藏经楼有一段上山的台阶,阶旁矗立着一尊法然上人的雕像,附近曾经是这位净土宗开宗祖师的居所。
顺台阶上去有个院子,院内的势至堂是知恩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重建于1530年。它原本作为这里的本堂,供奉着势至菩萨,因此堂前牌匾上刻着“本地堂”三个字,直到江户时代建了新的本堂(御影堂)为止。之所以供奉势至菩萨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法然上人幼名势至丸,号称为势至菩萨转世。
再向上走是法然上人的御庙,最初由其弟子在其圆寂后建造,用来保存这位祖师的遗骨。现在的御庙为1613年改建。我们去的时候,地上摆满了蒲垫和木鱼,只是没有见到一位僧人。
下山向东南坡上走有个大钟楼,里面悬挂的知恩院钟铸造于1636年,高3.3米,直径2.8米,重达70吨,号称日本最大的梵钟之一。每年除夕敲响108下,祈祷破除整年的厄运。
原以为只有除夕才有机会听到洪亮的钟声,没想到临近正午时分,忽然走来三位蓝衣人,开始解下钟锤上的绳子。我想有好戏看了,便静静地等待。
果然,中午十二点整,三人合力敲响了这口拥有380年历史的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