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初稿编写
写好条目是做好初稿编写的基础。条目要以事物的发展顺序将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进行竖写。竖写一般以村志的上限(初写村志为事物发端)为起点,按照事物运动的本来面貌和发展形态,以时为序,动态地记述发展、变化、转折,记兴衰起伏,记特点特色,直至村志的下限。条目竖写应达到的目标是:记清事物兴衰起伏的脉络,描绘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再现事物在各个转折时段上的基本轮廓,以展现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竖写的基本方法有依时记述法、记事本末法、典型排述法、综合记述法、点面结合法、逐渐记述法等。竖写的辅助手法有背景铺垫法、纵横对比法、图表配合法等。
一、依时记述法
依时记述法,即按时间顺序记述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这是志书中运用最多的主要方法。
(一)发端
指村庄里事物起始发端的时间,属必记项目,要下功夫考证清楚,尽可能记准确。凡有具体年份的不用模糊数(如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初、20世纪初、80年代初等)。现状指下限年份的情况,应记得详细一些,也就是详今略古。
(二)沿革
包含发展、变化、兴衰、起伏、转折等,应视每种事物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阶段进行记载。经济方面的事物可按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分阶段记载。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分期没有关系,可按事物自身特点,找出发展变化的规律来,从发展顺序、挫折、转折等方面划分阶段做纵向记述。事物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要注重选用开创性、标志性材料来记载。依时记述要避免一年年地排列资料,因为不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简单地罗列,是资料汇编,不是著述,不符合方志的写法。罗列资料,不仅大大拉长了篇幅,而且反映不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有的事物历年或部分年份的统计数字很有保存价值,可在对该事物进行文字记述后列表记载。
依时记述的写法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门见山,追溯事物源头。所谓源头,就是事物的起始、事物的萌芽、事物的发端。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和背景,我们无论记述什么事物都必须把源头记述清楚。没有源头,就交待不了事物的起因,就交待不了事物发生发展的背景。竖写一着笔,就要开门见山,直接从这里开始,记述事物发生的缘由,讲清事物产生的背景。从一些志稿看,往往会出现缺源头的情况,有些志稿虽也做了交待,但是一句话带过,记述不清楚,还有的干脆以虚代实不着实际,这些都不符合竖写的要求。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缺少资料、难觅源头的原因,但有些并不尽然,只要下功夫是能够记述清楚的。抓住源头,写好发端,是做好竖工序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二是抓住转折,突出事物变化。由于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迂回曲折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有兴有衰,有升有降,有起伏,展示了一个兴衰变化的过程。转折,就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介于兴与衰、起与伏、升与降之间的关节点。任何事物在发生重大转折变化时,都有重要的因素,都有变化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从宏观上大的时代背景,到微观上自身的内在因素,社会的、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所以,在竖写过程中就要抓住盛衰、起伏、升降、消亡等转折变化的环节,详细记述转折变化的动因、变化后的走向和基本状况,体现因果之间的联系,反映不同事物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情况。是经验还是教训,是成功还失败,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等,都是通过对事物的转折变化状况的记述而反映出来的。不抓住转折这一环节,平铺直叙,平均用力,很可能会成为记流水账,也不可能反映事物的规律。
找准、写好转折点是竖写的难点,也是竖写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应充分占有资料,以便于做出正确判断。写好转折点,就可避免流水账式写法将阶段性变化淹没于平铺直叙之中,又可抓住事物发展的主线,反映事物兴衰起伏的规律。写转折点不是“断线”,虽然没有一年年排列资料,但事物发展的脉络是清晰连贯的。
三是抓住现状,重点展开记述。现状是竖写的最后一个环节。这里所讲的现状,是指志书记述的下限时的基本面貌,当然,各村修志断限不一,每一个村在修志时都有自己的断限年份,但同一部村志的各部分断限要统一。如果断限不一,就不能展示一行一业的整体面貌。
四是抓住脉络,展示事物发展的联贯性。在竖写时,还必须抓住脉络,注意展示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由于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并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而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往往又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某一时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阶段。当然,这种稳定并不是静止的,只是相对稳定。兴与衰、起与伏、升与降都要维系一定的阶段。由于事物是复杂的,各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变化阶段时间跨度的大小亦不相同,竖写时的记述过程也就不同,因此,在竖写过程中,仅仅抓住发端、转折、现状还不够,还必须注意展示事物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对时间跨度中大的阶段一定要认真记述,紧紧抓住事物的发展脉络,否则反映事物的发展就会缺乏连贯性。
依时记述条目容易犯的毛病主要有:一年年地排列事实,记流水账;堆砌材料,主线不清;内容不全,只有现状而无起点和转折点,或只记一阶段而无现状和起点;大量篇幅详写部门管理机构;大段抄录上级文件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除了资料缺乏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没有把握准竖写的要领。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依时记述的要领及方法,以《大寨村志》第一章第二节《历史沿革》为例来说明,起源(传说驻军扎寨而得名)→抓住清民国时期1796、1912、1914、1917、1938、1945大寨的几个归属变革的关节时点→解放后抓住1953.5、1954.9、1955.12、1956春、1958.8.24、1958.11.10、1959.6、1961.7、1967、1984.4大寨名称变化的几个时间关节点。所记述的时间点都是大寨村变革的关节点,有变化就记述,没变化就不记述,既没有记流水账堆砌的感觉,而且也脉络清晰。下面附录《大寨村志》第一章第二节《历史沿革》原文以供参考。
《大寨村志》“历史沿革”一节抓住时间关节点依时记述。图为山西昔阳大寨村全貌。
历史沿革
大寨(村)何时起有人居住,已不可考。据传,大寨原为一个较大的山寨。在虎头山东北脚约3公里处,有一座关隘——虹桥关,古代有军队在此把守,在虎头山下(今大寨村)扎寨,大寨由此而得名。同时还有一个“小寨”,在大寨北面约1公里处。传说北宋建隆四年(963),宋军占领乐平,北汉不甘罢休,遣侍卫指挥使蔚进、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联合辽兵攻乐平(今昔阳),汉辽联军与宋军在乐平交锋三次,均被宋军击败。后来,北汉军引辽六万骑兵来夺乐平,又在城下被宋军左神武将曹彬、召义军节度使李继勋击败。1952年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在寨垴山挖出许多铜箭头等古代兵器,证明在大寨确有过驻兵或战事。
据现有文献载,大寨一直为乐平管辖。清嘉庆元年(1796)乐平县降为乡,属平定州乐平乡。民国元年(1912)乐平恢复县置,大寨村隶属沾城镇管辖。民国三年(1914)乐平改称昔阳,大寨仍属昔阳县沾城镇辖。民国六年(1917)实行区村制,隶属昔阳县第一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军侵占时期,昔阳分为昔东、昔西两县,大寨属昔东县一区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昔阳解放后,昔东、昔西两县重新合并为昔阳县,大寨仍属昔阳县一区管辖。
1953年5月区下设乡,实行区乡村制,属昔阳县第一区武家坪乡。1954年9月,撤销区级建置,直属昔阳县武家坪乡。1955年12月,大寨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称大寨新胜农业生产合作社,仍属武家坪乡。1956年春,大寨、武家坪、金石坡、高家岭和庙坪5个高级社合并为一个高级社,仍称新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冬季,又分为一村一社。1958年8月24日上午,大寨、武家坪等7个高级社,在武家坪集会,宣布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不久,归属城关人民公社,为城关公社下辖的一个管理区。1958年11月10日,昔阳划归阳泉市,城关公社属阳泉市昔阳协作区的一个分社。1959年6月,昔阳从阳泉分出且复县,将原7个公社划分为14个公社,大寨属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驻南关)管辖。1961年7月,大寨管理区改为大寨大队。同年,大寨公社分设为城关、大寨、李家庄、闫庄窝4个公社,新设的大寨公社驻武家坪,大寨大队归其所辖。1967年,大寨公社驻地由武家坪迁至大寨大队。1984年4月寨公社改为大寨乡,大寨大队更名为大寨村,设村民委员会管理村政,为村级自治组织。
二、记事本末法
有的事物的发展比较简单,划分不出阶段,可采取记事本末法,完整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现状或结果。如《北村志》343页对麻将的记述就是用的此法,以下附该志对麻将记述原文。
麻将
打麻将牌这种娱乐活动由来已久。在旧社会是一些达官贵人、富有人家、上流社会的娱乐工具。也曾是个别人用作赌博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一段时间,打麻将牌一度很少见。在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曾被禁止,“文化大革命时期”要求交出集中销毁。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麻将牌被解禁,走进平民百姓家,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许多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大都设有麻将室,配备有麻将桌,还经常举办麻将比赛。许多游戏娱乐场所也设有麻将室供人娱乐。麻将牌的玩法由开始“数番”和牌发展到“推倒和”,由轮流坐庄发展到“谁和牌谁坐庄”,输牌也发展到了“谁放炮谁输牌”等多种形式。
三、多角度记述法
有的事物具有多角度内容的特点,但根据篇目设置层又不适宜再分条目。对于这种条目可以多角度撰写,不列条目,不标标题,或者说是暗分条目,以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记一方面的内容。《永联村志》第一章第一节(45页)就是采用此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永联村的境界位置。附该节原文如下:
境界
1971年,23大队位于江苏省沙洲县南丰公社东南端,距南丰公社8公里,距沙洲县城约20公里。地理中心坐标为北纬31°53′,东经120°41′,东南与常熟县福山公社交界,东北与沙洲县兆丰公社东胜大队和东华大队接壤,南与西南分别与沙洲县妙桥社的西旸大队和沙旧大队毗邻,西和北分别与南丰公社17大队和16大队相连接,区域面积l175亩。2012年,永联村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东南端,距南丰镇区8公里,距张家港市区20公里,地理中心坐标为北纬31°86′,东经120°74′。村东与南丰镇和平村及乐余镇东沙村毗邻,南临七干二河与塘桥镇蒋家村及常熟市海虞镇交界,西连南丰镇永丰村、和平村,北与南丰镇和平村及乐余镇东林村接壤。是年末,永联村辖区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四、典型排述法
不是很复杂的事物或时限较短的事物,不必或无法全系统地记述事物的发端、沿革和现状,仅选取兴衰起伏选年度的典型事例排列记述,便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金家岭村志》对石磨的记述就大致采用的此法。附《金家岭村志》石磨条目原文。
石磨,分上下两“起”,下“起”中央处有磨芯,上“起”留有两个圆形磨眼,一个是细磨眼,一个是粗磨眼,分别用于将粮食磨成细粉和粗粉。石磨扇面上用钻子雕凿成若干“面道”,磨细的面粉连同壳皮、麸子从面道中溢出。磨底部为一圆形木板台面,称为磨盘。经研磨后的面粉连同麸子从面道中溢出,带皮壳、麸子的面粉就洒落在磨盘上。磨盘坐落在约1米高的台子上,台子多用砖、墼或石块砌成。一般人家都将磨安设在厢房内。
旧时居家过日子,使用磨比较多。全村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家中设有磨房,统称“磨屋家”。生活较清苦的普通人家一般使用“磨棍”推磨,生活较殷实的人家用驴、骡等拉磨。将磨完后的面粉收起来后,在笸箩内用圆形的“箩”筛出皮壳、麸子,细面用笸箩(箩筐)盛住。笸箩高约30厘米,中间放一个“II”“框”,箩在箩“框”上来回拉动,便将面粉从皮壳、麸子中分离出来。1968年,全村通电,生产大队建起了电磨坊。自此,村民以石磨石碾加工粮食的历史结束。
五、综合记述法
有规律性地间隔一定时间出现的事物,如每年夏天的高考,每年新年春节期间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每固定时间的世界××日,一年一次的人大会议、征兵、文明礼貌月活动等,不可能逐年记载,可采用综合记述的方法,即将断限内该事物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予以概括记述,同时记述某些年份的新措施、特殊活动或优异成绩等。要注重运用综合资料,但要避免采用放在各地都行又都缺乏针对性的套话和泛泛性记述。例如高考,可综合记述断限内每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考入各类学校的人数、录取比例、成绩和位次等,也可将有较重要价值的数字列表载入。
六、点面结合法
“点”指事物中具有突出特点的典型事例。“面”指事物发展的概貌和在一地的全面情况。“面”重在反映事物的广度,“点”重在反映事物的深度。志书对某些事物进行竖写时,先概括记载事物的综合情况,然后选取一两件典型事例作为重点记述。一些行业、事业和数量较多的事物可采用此法。如记村里的大学生,可对村里的大学生人数进行一个总的说明(总人数、工作状况),再找出一两名代表重点介绍。再比如,记述村里的村民住房,不可能把每家的住房情况都做记述,只能是对村里的住房情况(变化)做一个总的记述,再找一两家有代表性的村民户做详细介绍。这种点面结合记述法,有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反映出事物发展的个貌及特征。
七、逐项记述法
变化缓慢或无阶段性的事物,难以记述它的历史发展情况,而重在记述现状。可按事物特点选取若干能显示事物本质的项目,逐项记述,以反映事物的全貌。采用此法的有自然地理志中的山、河、气候、土壤、植被、自然资源、自然灾害,政党群团志中的群团活动、会议,科技志中的科技成果及民俗志中的各种风俗等。例如记河流,每条河的记述项目有名称、发源地、流经地势、长度、流域面积、深度、流量、流速、含沙量、汛期等,通过对以上各项的记述,便可把一条河的全面情况清楚地反映出来。
如《大河东村志》的《物候》就是采用的此法。对林木的记述如下:
“林木梧桐,谷雨发芽开花,冬前落叶。落叶松,谷雨后发芽,霜降落叶。”(《大河东村志》67页)
自然地理志中的山、河、土壤、植被等适合采用逐项记述法。图为麦田。
八、辅助手法
为了提高竖写的效果,还要重视运用竖写的辅助手法,常用的有:背景铺垫法、纵横对比法、图表配合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