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一百二十八)
转:家长百事答
有野心的人很多,但真乐观的人却并不多。“野心”是“念头”层面的东西,是“愿”;“乐观”是“高度”层面的东西,是“信”。“野心”是关系造就的,而“乐观”却是用心修来的。
先谈“是非”,再谈“对错”,没有“是非”的“对错”,最后都是恃强凌弱。
如果人想创造性的做件事情,那么就要变成做那件事的人。如果人还是原来的自己,原来的习惯、原来的思维、原来的时间安排、原来的喜好性情,只想凭空的多件创造性的事情,那还是别做的好,因为那事不属于你。
何谓麻木?是要浑浑噩噩才算麻木?不!当目标不具体时,人就已经是麻木了。
啥叫善良?同理心就是善,私心就是恶。
做事情顾及他人感受和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善;为一己私欲致他人于不顾,己所不欲亦施于人,就是恶。
至于见人苦难起相助之心,那是悲心;见人无乐起助他人安乐之心,那是慈心。慈悲和善良并不等同,舍己的慈悲是善良,不舍己的慈悲是逐乐。所以四无量心不只是慈悲,而是:慈悲喜舍。
心底里,其实是没有人甘于平庸的。都想优秀、都想卓越,这是本性、是分别心的本质属性。但为何又那么多人甘于平庸了呢?是无望。多次无望感,万垛薪火熄。
所以,在强大前,比“无智”更可怕的是“无感”,要种植野心、要追求卓越,这样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一切才有前提。
站在“自我”处接纳“本我”是一条路,甩掉“自我”从内部变身为“超我”也是一条路。前者让人可以减少冲突进而少苦,后者则可以让人浸于胜任进而多乐。前者更近于修,后者更近于悟。
“那个勤奋的自己逼自己努力”和“那个自信的自己享受努力”,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对的人做对的事,是匹配;后者是小马拉大车,是过载。就胜任而言,升级,远大于努力。
用超我的标准来要求自我努力,这个主体还是自我,是费力不讨好的,而直接体会超我的状态去享受努力就真的提升了。
什么是“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高度、摆脱旧我成为新我”的路?
一、勇字当先,敢昂首九天之外、敢扛擎他人所恐惧之难;
二、韧字随后,一直跑、一直跑、不眠不休、无怜无言,如被恶狼追赶;
三、信比金坚,信自己能成就天下,信自己的禀赋能改厚土、换苍天;
心被当下所牵,则未来依旧是当下;
心系未来诸事,则未来和奇迹有关。
看一个人的高度,不是要看人和谐时是多么友好、周全,而是要看人对立时有多少的“强词夺理”和“攻击性”。
任何的坚持,最难熬的时间都是想象力爆发的那半小时。当想象力把我们的痛苦放大数倍时,不走心、不斗争,平和的熬过去,就卓越了;斗争着,就必然失败,就必然跟着想象力去做了,也就再次沦为庶人了。
很多家长和孩子有分歧时就必须征服孩子,理由是:不这样建立规则以后就把孩子害了,孩子就任性妄为了……。其实建立规则需要用“目标、认同、计划、修正”的正确方式。如果硬靠碾压去建立规则,只是让孩子学会了“忍辱负重”,并潜移默化的建立了“攻击思维”,一旦离开你,非但规则杳无踪影,还会在你所约束的事情上变得报复性放纵。
“美好”和“残酷”都是好事情,都在不同的角度让人求索。唯有“麻木”是坏东西,全方位的让人停滞、虚度。
野心是筛子,经历是矿石。有野心这个筛子,就能筛出金子做黄金矿主。没野心这个筛子,纵然拥有再多矿石,也只能做个勤劳的采石场场主。
能够突破自己的人,都是擅于找到目标的人。在所有爱做白日梦的人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找到确定的目标,差在哪呢?差在一个通过经历验证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叫作:证。
被斗大的孩子会在心里种下个“斗”的种子,然后这种子发芽了,就会在自己的生活里预设个敌人,然后把所有的炮火都瞄准这个人备战……等到敌意来了迅速炸毛,等到分歧来了迅速进攻……
我们总说争争吵吵就是生活,其实真的不是人人都吵……那“斗”,只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给孩子种植的“恶”,不是什么必然的生活。
起初,以为人生分三种:有人享受人生、有人混沌人生、有人辛苦求生。后来发现自己错了,人生就两种:一种在混沌,一种在求生。不管穷富,没了目标就都混沌,麻木的一模一样;不管高低,有目标就是攻坚,就都是抓救命稻草一样努力求生,悲喜得一模一样。
应试教育最大的坏处,就是让人在上大学之前20年的漫长的时间里筋疲力尽的比理解力和记忆力,却没时间和精力去找到一个真正自己喜欢的具体目标。
而没目标的人生,就是蒙眼驴拉磨,所以我们的孩子,一面仇恨式的学习,一面报复性的玩乐,完全不是有目标、有动力、有付出、有收获的真正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