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资深读者张总帮助内陆归侨 找到印尼邦加亲人
😊栏目更新啦!
为方便各位读者阅读本号精彩文章,小编特意对菜单栏目进行了优化,请您点进“印尼视角”公众号页面下方的菜单栏,点击您想阅读的专栏即可快速阅读哦!
编者按
邦加(Bangka)烈港(Sungailiat),在邦加北部,上世纪50-70年代属于文岛(Muntok)管辖,故信封地址都写文岛烈港。
寻亲的故事屡见不鲜,是这个年代海外华社在很特殊的环境下,出现的社会现象,这次寻亲不但印证印尼归侨与华人血浓于水的家族情缘,也牵出邦加的新华侨与老华人的同胞亲情碰撞,故事虽然平实,但很有深远意义。
需要交代一下,这个寻亲人应该是缪亚佐的家属,据收到读者的信息,缪亚佐1959年8月21日分配到深圳华侨旅行服务社(接待组)工作,以后嫁给国内干部吳希成,生有男孩。以后缪亚佐調回广卅华侨大厦工作,但她不幸因病于1973年过世。这次寻亲成功,也是完成逝者的心愿,希望缪亚佐泉下有知感到欣慰。
记性好的老读者也许记得,本公众号多次帮归侨及侨眷寻亲,成功的多,失败的少。今后我们仍然会坚持公益助人,希望圆这些读者的家族团圆梦。
上星期天,得到内陆印尼邦加(Bangka)归侨求助信息后,我们立即在微信印尼视角群与中国归侨联盟群及WhatsaApp印尼视角群,发布了这些信息。
看着这泛黄的旧照片,那是60-70年前照的,信封上的地址还是老商店代收的。岁月倥偬,白驹过隙,小编真的担心,求助人缪亚佐到底还能不能找到亲人?
但事情终于有了转机,我们公众号有个资深粉丝,正好在邦加烈港商务的大陆人张达义(David),立即与小编联系,原来张总就在玖佰字村,他马上询问熟悉的当地华人朋友,有些眉目,人家大约知道这个家族。
热心的中原人
第二天,就是17号星期天,这位热心肠的中原汉子(河南信阳人),一早就约好当地华人朋友,一起到缪家,见了面。
张总现场转来拍下的图片,告诉我们,这是缪亚秀的儿子和儿媳。(下图)
张总: 这房子是他们的家。他家环境看上去挺不错的,干净整洁。(下图)
小编觉得很亲切,这是60-80年代样式的邦加传统房屋,房前是纳凉的地方,也很好住的屋子。
张总: 很奇怪,缪亚秀的儿子,他的名字也叫缪阿良?小编认为,其实还是有分别,“亚”与“阿”是念法相同,字义有别。
张总还传来他和阿良的自拍相。(下图)
张总还让小编和缪阿良通话?哇!多么熟悉的乡音。
据阿良说:阿良今年69岁了,他的老爸缪亚秀已经故去,但叔叔缪亚良等几个老人,都在雅加达,都健在。张总这样告诉小编。
小编非常感谢张总的热忱,不怕麻烦地帮人圆梦,善心仁举不但高尚,也功德无量。
张总回复说:客气了!应该做的事情!
喜欢上邦加了
毛老爷子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张总热心帮人,也出自于对这块土地的爱,对这里的人的认可尊敬。
其实他是很喜欢邦加的,甚至有在此地常住的念头,觉得自己住在美丽的海岛地方很惬意,也可以推广他多年研发的实用机械,增加邦加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实力。他在烈港进行机械试验,很成功。
小编也认为,昔日的华社,几百年来也是有赖于中国华南地区,甚至湘鄂鲁各地的华侨移居印尼,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繁荣了当地,丰富华社的人文环境,令华社精英荟萃人才辈出。
从这个意义讲,印尼华社也很需要补充新华侨,接纳来自故国各地的人才,华社才不会死水一潭。
张总觉得邦加50-60岁的老一辈华人很好处,淳朴善良热情,唯独可惜20多岁的华人,就是另一种人了,比较浮躁及冷漠。
小编觉得这恐怕是世界性难题,也和海外华社的现状有关,华人青年人缺乏中华文化教育与熏陶,欠奉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为此华社的三语学校及咱国家派出的汉语教学志愿者,任重道远啊!
认可邦加美食
之前张总还传来他在当地的生活照,包括一日三餐都喜欢的邦加面。
他去过小编早几年访问过的面档,一位旅雅烈港华社领袖赖科桦的侄女赖招妮开的面档,招妮还是个雅加达的大学生,毕业后短暂工作,回乡创业开个面档也是远近闻名。(下图)
小编2015年12月9日发表在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专栏的文章,说的就是赖招妮的面档。
张总说,这一条街就有5家面档,可谓竞争激烈。不过他常去的是一家老板很善解人意的面档。(下图)
这家老板见他饭量大,每次都格外多给点面条及肉碎,再不够还可以加米饭,由此可见这里的华人心底善良。
这家面档处于玖佰字村,也是很优雅的乡间地方。
这家面档的邦加客家传统美食水面(汤面),有鱼丸。猪皮、肉碎及油炸豆腐等。
邦加自产的酱青,即是酱油的第一道产品,解放初期在粤东的潮州及梅州地区,还可见到,现在很罕见了。可喜邦加华社保存了老祖宗的美食文化。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