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多数人还是把月圆定在中秋,中秋因家圆而月圆,也因人圆而月圆。于我而言,年年中秋,唯有回家才有月圆。
老家南阳镇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乡间是悠悠的青石板路,水面有一望无垠的碧波,中秋的月时常婆娑在曲径之上,与那一盏盏大红灯笼共舞,也时常缱绻于波涛之间,和一条条游鱼同欢。老家的中秋月是带有味道的月,有那网箔上的鱼腥味,也有那老店月饼上的酥香味,有浓烈的乡土味,也有纯正的亲情味。“回家过中秋”,这曾是在外的乡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不知何时,也挂上了我的嘴边。
儿时依偎在祖父母身旁过中秋,当年的中秋节也挺简单,简单得没有什么愁苦滋味。小时候过节,家里会包一顿饺子,会吃几块月饼,饺子是芹菜肉的,月饼是五仁的,尽管多年未变,但还是叫人迫切期待。2003年,祖父患上了半身不遂,人一下子老了许多,他老人家中秋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过了八月节,还有四个月过年。”起初我也没有细品过,如今再一咂摸,便会感叹岁月匆匆时光易逝,便会感知那颗苍老的心,那颗无奈的心。
考上了高中便离开了家,虽说离乡仅一水之隔,中秋也放假,但还是隐约有了游子的感觉。高二那年的中秋夜,月很圆也很亮,我们在院子里就着月饼赏月,祖父却坐在屋里抽烟,我当时还很纳闷,以为他老人家有什么烦心事,就在圆月游走的一瞬间,祖父对我开了口,“马上就高三了,考上本科我继续供你,考不上......”祖父留了半句,而我却清楚得很,当时满口向祖父保证,到最终还是事与愿违......现在看来,那年的中秋月还是缺了一点点,缺的是心头的念与梦。
一个人刚来县城工作时,总是无比地想家,经常念叨着回家,但因工作的特殊而无法如愿。工作第一年的中秋,我就没能回乡过节,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外面过中秋节。记得那晚我给祖父通电话,没说几句话便泣不成声了,祖父在电话那头骂我没出息,说我不懂事,等我情绪稳定后,祖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后娶妻生子了,那里就是家,在哪里过节都一样!”时光荏苒,一晃多年,县城的那轮月时常在我的眼前忽隐忽现,祖父的心愿慢慢变成了遗愿,逐渐变成了我心头上的隐痛。
如今人在他乡,月总是缺了一半,缺的是挚爱的人,是难忘的事,是醉去的梦,是不了的情......每逢中秋佳节,第一反应仍是想着回家,这是根的感应,也是心的抢答,这是一种归宿感,也是一份满足感。
中秋回家,家中的月圆,待那圆月挂上树梢,地上就会出现如梦如幻的影,待那圆月漾在水中,心头便会生发流光溢彩的情!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