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谐音梗,不扣钱?

原创 想国谐音梗专家 理想国imaginist

中国人说话做事讲究委婉含蓄,绘画也不例外,时常“画里有话”。很久之前,我看过一幅立轴,画两只猴子和几只蜜蜂,乍一看就是很常见的“翎毛走兽”画。后来看了看作品标签,画叫《蜂猴图》。我恍然大悟——蜂猴,蜂猴,不就是“封侯”吗?在古代,“侯”可是个不小的官职呢!以此类推,那种画猴子背着猴子的,可以叫“辈辈封侯”;猴子骑马的,可以叫“马上封侯”……不得不说,这个谐音梗玩得有点意思。

清  马荣升《蜂猴图》  桂林博物馆藏 你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脱口秀里屡试不爽的谐音梗,古人玩得相当溜。流传至今的吉祥祝福语、俗语、歇后语中,多的是谐音梗。比如,打碎了东西,会说“碎碎平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而追溯历史,以物名谐音吉祥祝福语的方式在宋代已经萌芽,比如宋人在新年的时候,会用柏枝、柿子和柑橘供奉,谐音“百事吉”:“京师人岁旦用盘盛柏一枚,柿、橘各一枚,就中擘破,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明清以后蔚然成风,成为通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1]

明  朱见深《岁朝佳兆图》 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中,钟馗手持如意,小鬼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谐音“百事如意”。又有蝙蝠从天而降,寓意“福从天降”。明宪宗在画幅右上方题《柏柿如意》诗:“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画面与题诗呼应,传达出对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01谐音作为语言的艺术如何走进绘画?也许,艺术圈本没有谐音梗,大家画猴就是猴,画蜂就是蜂。当一个甲方带着“希望子孙代代封侯”的需求,找到乙方画工时,乙方一开始是拒绝的——“吾不画不可能之事物”。当甲方带着略微丰厚的报酬,再次找到乙方时,乙方心动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经过苦思冥想,也许在抓耳挠腮之际,他想到了与侯同音的猴。延续以图解字的思路,封可以用蜂来代替。那么如何表现子孙万代呢?也简单,让一只猴上有老下有小,不就是三代猴了嘛!于是乎,猴不再是猴,蜂不再是蜂。 加之,古代识字的甲方不多,普通的乙方可能直接手书四个大字“辈辈封侯”,于是当场被甲方否决;而聪明的乙方会察言观色,用图像肢解词语,用图说话,既不会让甲方觉得自己没文化,又能暗戳戳满足甲方的小小虚荣,还能让甲方不太识字的亲友们一眼就能领会要旨,于是顺利拿下订单。清  沈铨《蜂猴图》  故宫博物院藏绘画里的谐音梗有些直接来自民俗中的吉祥语、吉祥物,有些是画家的创意,往往都寓意美好,体现出古人吉祥如意、趋利避害的朴素愿望。换位思考,谁会在自己家挂张晦气画找不自在呢?从现有的图像来看,几乎可以总结出一张“吉祥词语与动植物对照表”(或可称为“吉祥物语”,绘画中用作谐音的事物,本身也多自带吉祥光环)——羊谐音“阳”,蝙蝠谐音“福”,鹿、鹭谐音“禄”“陆”,鹤谐音“合”,鸡、橘谐音“吉”,柿谐音“事”,猴谐音“侯”“厚”,莲谐音“连”,鲶鱼谐音“有余”,猫与蝴蝶谐音“耄耋”……清  六舟《百岁祝寿图》 上海图书馆藏这幅《百岁祝寿图》,以三十多件完整或破碎的金石拓片,拼合成一个抽象的“寿”字。其中的古物拓片多零碎,“碎”谐音“岁”。但金与石质地坚硬,碎而不朽,亦是长寿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看似“七拼八凑”的画,有个专门的名字“锦灰堆”,也称“打翻字纸篓”“八破”“集珍”“集破画”,还有“吉破画”之名。[2]可以想见,这种绘画形式本身,也有借“集”谐“吉”的寓意,用作祝寿可以说是非常恰当了。宋 易元吉《三元得禄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局部)猿不同于猴,古代画家是很分得清的。北宋易元吉是画猿高手,有多幅作品传世。这幅图的寓意相当明了:三只猿,谐音“三元”;一只猿抱着鹭,谐音“得禄”。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考中第一名,即称“三元及第”“连中三元”,这可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连中三元,也就离高官厚禄不远了。所以清代李渔有诗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词语不够,动作来凑。比如猴子要骑马,才能“马上”;喜鹊要踩在梅花枝头,才能“喜上眉梢”;蝙蝠头朝下,才能表示“福从天降”……明  (传)赵雍《马猿猴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图描绘了猿骑马的样子。一般在马背上画的是猴,但实际画的是猿,博物馆方推测此图也许是一幅销往日本的宁波画,考虑到了当时的日本社会喜爱牧溪猿图的情况。(虽然这张图没有代表性,但实在太可爱了,翻译成“心猿意马”倒是很应景)明  边文进《栗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  蒋廷锡《堂上白头》  故宫博物院藏海棠谐音“堂”,白头鸟一语双关。“堂上”乃尊长居住的地方,“堂上白头”寓意长辈长寿。南宋 佚名《蕉阴击球图》 故宫博物院藏古人爱画芭蕉。有人说因为芭蕉与佛教有关,“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代表“空”;甚至直接代指佛本身。也有人说是因为芭蕉大叶,谐音“大业”。 这些词语和搭配,经过一代代画家匠人的承袭,发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图案范式(套路),成为传统吉祥图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传世的卷轴画,我们今天在古民居的构件(窗棂、砖石木雕、壁画)、传统年画、传统服饰、雕塑摆件、瓷器等艺术品中,也可以看到大量谐音的运用。可以说,这是谐音在民间艺术传统中的胜利。02谐音梗怎么玩儿才算高级?然而,谐音梗的运用也有明暗之分。普通的画家把梗露在外面,聪明的画家则会把梗埋在画里。北宋  (传)王居正《纺车图》  故宫博物院藏比如这幅传为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描绘了一个乡村的纺织场景 :村妇在树下操作纺车,臂弯中的婴儿在吸奶,身后的男孩正在逗引蟾蜍。老妪手拿线团,在一旁协助。画面描绘相当细致,乍看起来,就是一幅描绘乡村妇女劳动的风俗画。而且,从女性衣着看,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出乎意料的是,有学者考证,这很有可能也是一幅寓意子孙加官进爵的画。因为这种纺织的图式,和文献中描绘“世掌丝纶”的插图几乎相同。《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丝指较细的线,纶指较粗的带子。意思就是说,皇帝的话即便如丝般纤细,说出来也意义重大。由于记载、发布以及代皇帝草拟诏旨均由中书省负责,因此后来中书省又被称为“丝纶阁”。在中书省为官,则称为“掌丝纶”;父子或祖辈为官,就是“世掌丝纶”。由此看来,《纺车图》正是以老妪、母亲和孩子三代人,协作“掌丝轮”纺织,传达出世代做官、绵延不绝之期许,即“世掌丝纶”。[3]元  (传)颜庚《钟馗嫁妹》(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钟馗嫁妹》,顾名思义,表现的是钟馗妹妹出嫁的情景:一众小鬼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其实正史中并没有钟馗其人,但他却在民间家喻户晓,是著名的打鬼驱邪之士。钟馗画大概始于唐朝,从留传下来的画面来看,基本上就是个面目凶狠的糙汉子形象。起初,钟馗是没有妹妹的,与他有关的故事只有他自己和鬼怪。但五代时,绘画中出现了钟馗小妹;到了宋代,戏曲和书画中就出现了钟馗嫁妹的情节[4]。那问题来了:钟馗为什么要嫁走小妹,是贴心大哥出于对小妹终身大事的关心吗?有学者指出,钟馗嫁妹的产生与古代的驱邪仪式、婚嫁习俗等有关(论证相当复杂)。那么:为什么是妹妹,而不是姐姐、姑姑乃至其他人?明代的文震亨似乎给我们留下了一点线索。他在《长物志·悬画月令》中很清楚地写下每个月适合悬挂的绘画,其中写道:“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魅。”“嫁”有女子结婚之意,也有转移、推卸的意思,比如栽赃嫁祸。如果古人以“嫁妹”表示“嫁魅”,倒不失为一种解释。这也使《钟馗嫁妹》有了驱邪避祟的内涵。所以,钟馗如果一定要嫁走一个人,那只能嫁小妹吧。宋  赵佶《雪江归棹图》  故宫博物院藏,左右滑动查看全图据说宋徽宗笃信道教,对谐音亦是非常在意,在创作中也会利用谐音,比如这幅《雪江归棹图》,题目就值得玩味。长卷中出现了多个人物活动的情节,比如泊舟、捕鱼、渔归、樵夫、行旅等,每个画面都可以作为画名,为何单取“归棹”?与“归棹”同意的词也有很多,比如归帆、归舟等,为何偏叫“归棹”?于是有学者指出,宋徽宗取“归棹”,并不是偶然之举,很有可能是取天下“归赵”之谐音。虽然北宋末年内忧外患,但他绘制这幅画时,的确收复了大片失地。在如此得意的状态下,宋徽宗于画中畅想“天下归赵”,也不是不可能。[5] 谐音梗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观看之人的参与和解读。但凡是人看画,那就存在有意无意的误读歪曲,或是过度解读,让一幅吉祥画的意思完全走向反面。比如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的贞节牌坊(庵上坊)上,雕刻有两个门神,门神看起来没有脚后跟。其实这种绘制方式很普遍,没有特别用意,但心思缜密的当地人硬是读出了深意——没有脚后跟,就是“无后跟”,谐音“无后根”。他们觉得,是没有受到礼遇的乙方,暗戳戳做了手脚,暗示甲方无后(由此可见,不愉快的甲乙关系,古已有之啊)。为了证明自己的“歪理”,他们还把“蝠倒头”谐音解释为“福倒头”,于是“福从天降”就成了“福到了头”,完全成了诅咒。要是果真如此,那可是灶台上长竹子——损到家了。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臆想。[6]“庵上坊”上的浮雕门神 欣赏这类作品,就像猜谜语。画中之物组成谜面,猜谜的人开动脑筋,或许只要看一眼,就能解谜,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满足,还能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更能收获满满的祝福。这是属于中国人的默契。而且你会发现:都21世纪了,我们的想法还是逃不开古人那一套。参考:[1]参见黄小峰《水果蜜语:<吉祥多子图>中升华的自然》,《古画新品录》,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164页。[2]参见郑岩《六舟<百岁图>补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3期。[3]参见黄小峰《编织家国理想:<纺车图>的隐意》,《古画新品录》,2021年。[4]参见姜乃菡《钟馗嫁妹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洪绘雯《浅析颜庚<钟馗嫁妹>》,《艺术份子》,第二十九期。[5]参见余晖《宋代宫廷绘画里的政治秘辛》,载《 “宋代的视觉景象与历史情境”会议实录》,2017年。[6]参见郑岩、汪跃进《庵上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如何看懂一幅中国画点击图片👇即可购买《古画新品录》黄小峰 著《谁在看中国画》[英] 柯律格 著;梁霄 译《画语录》徐小虎 著《被遗忘的真迹》徐小虎 著《南画的形成》徐小虎 著

理想国imaginist知名文化品牌。想象文化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101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古画新品录》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房间里阅读的女孩一天一幅画不喜欢确定喜欢用植物来拼贴动物的怪咖艺术家 Raku Inoue魔女屋LYL不喜欢确定劳大伦:LOD美学与现实世界的连接|798艺术·对话798艺术不喜欢确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