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腰椎增生”的经方!中医是不是科学,现代人很难评价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经方观止》、《金匮要略》、《中医病因病机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曾经有人问我,文老师,中医科学吗?中医在搞不清病因,看不见致病体的情况下,是怎么治病的?这种盲目的、无的放矢的治疗,难道是科学的吗?

对此,我想问,你所说的“致病体”、“病因”真的一定有价值吗?看不见“致病体”,就一定是“盲目”而为吗?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吧。

很早以前,我跟师学习的时候,目睹他老人家调治风湿骨病的全过程,受益良多。

有一回,来了一个50多岁的农民。什么病呢?腰椎骨质增生。它在多家医院看过,都已经确诊了。主要表现,就是腰部疼痛,侧弯,不敢直立,腰疼连着左腿疼,走路跛行,仰俯不能,整个人已经几乎没有了劳动能力。X线检查,发现第四和第五腰椎骨刺形成。

检查结果,我老师没怎么看。他主要是给患者查看舌脉。

刻诊,见舌淡,苔白略腻,脉象沉紧。然后,老师就问,现在怕不怕凉,最开始是怎么引起的。

患者回忆说,大概在1个月以前,他跟他外甥一起到城里卖菜,结果忽然遇上大雨,加上路上泥泞,菜从车上翻滚下来不少。他和外甥俩人冒着雨,把菜搬上车,然后给菜铺上塑料布。当时没感觉怎样,但是在回来以后,逐渐就感觉不好了。先是隐痛,发酸,后来腰腿就开始疼痛,以至于干脆不敢动了。目前确实不敢受凉,两只手也不温乎。

末了,患者问我老师:“大夫,你能把我这骨刺弄掉不”?

我老师说:“不能。我弄不掉。我顶多让你把腰直起来,不疼”。

随后,我老师写了一个配伍:桂枝、白芍各12克,麻黄10克,知母12克,防风9克,白术各12克,制川乌6克(先煎1小时),威灵仙、木瓜各9克,生姜3片。每日一剂,水煎分服2次。

我老师说,这药量很轻,咱们慢慢来。

结果,药用2剂之后,疼痛感大大减轻。我老师在里面加入怀牛膝,继续用。5剂之后,疼痛基本消失,行动方便自如,腰部仰俯如常。

这个患者很高兴,问我老师:骨刺呢?这就没了?

我老师说,不知道,可能还在那儿呢。但是你好了就行了呗?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

这个患者的问题,用中医角度看,是人过五旬,肝肾亏虚,外感风寒湿邪所致。从发病的过程看,以及舌脉之象,还有畏寒等表现看,都是寒湿之邪作祟无疑。医案中用的,其实就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配伍是桂枝、芍药、知母、麻黄、白术、防风、附子、甘草、生姜。本来,这个配伍是治疗关节肿大变形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即所谓尪痹。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它祛除风寒湿的功效很好,对肝肾不足,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腰椎病有疗效。

就医案中的配伍来看,桂枝、防风、白术祛风除湿。川乌、生姜温经散寒止痛。知母和白芍养阴血柔筋止痛,缓解其他药物的辛燥之性。白术和麻黄配伍,祛肌肉间的风湿。威灵仙、木瓜、牛膝等强筋骨,活络止痛。

写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

患者确实是好了,但是中医怎么不针对骨刺来进行治疗啊?没动弹骨刺,甚至压根儿就没理会骨刺,患者怎么就好了呢?

原因就是,中医不把骨刺当成病因看待。中医里面,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病因病机理论。比如说医案中的患者,肝肾不足,外感风寒湿邪,那就补肝肾,祛风散寒除湿好了。就这么简单。风寒湿邪、肝肾不足,就是病因,压根儿没骨刺什么事儿。而且,按照它的这种病因病机理论来认识、指导实践,确实还有效。你说中医是不是科学?显然,它也是科学。只不过,有些时候,这套科学不能用现代医学语境下的科学思维来解读,翻译,论证。

因此,我觉得,如果现代人不用中医的思维特点来理解中医,恐怕就很难评价中医是否科学了,甚至说,没有权利来评价。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中的的方药配伍,普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川乌有大毒,必须小心。已经诊断腰椎骨质增生,而且平时患部冷痛重着者,应该通过本文了解到,中医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其实,通过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法,是完全可以改善症状的。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