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书笔记||鲁肃绝非忠厚无用之徒
我们读了《三国演义》往往认为,鲁肃忠厚无用。诸葛亮到东吴之后,鲁肃害怕周瑜迫害诸葛亮,常常担惊受怕。其实,那只是小说中虚构的细节,历史上鲁肃肯定不是那种形象。
我们前面就说过,鲁肃刚刚认识孙权时,孙权对他很赏识。深夜两个人还在卧榻之上交谈,鲁肃给孙权提出了一套东吴版的“隆中对”。如果是庸才,能提出这样的构想吗?刘表死后,鲁肃主动提出要到荆州去,表面上是凭吊刘表,其实是窥探形势。这是很需要胆识的。当时,曹操南下,势头正盛,弄不好会把鲁肃连同刘备、诸葛亮都俘虏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险地,这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鲁肃希望能够维持孙刘联盟,因为他知道双方有共同的敌人曹操。有人会觉得鲁肃无能,没有吕蒙那么干脆利落。其实,并非如此。鲁肃刚刚认识孙权的时候,也是希望孙权能攻下荆州。此一时,彼一时。刚开始,曹操忙于北方的战事,还没有南下,那个时候孙权夺取荆州是可行的。可是,后来曹操已经把矛头对准了南方,贸然破坏孙刘联盟,风险就会很大。
我们有一点要承认,鲁肃并不是不想拿掉荆州,只是他的想法是慢慢蚕食,而不是撕破脸皮、大干一场。鲁肃在世时,也曾经和关羽单刀赴会,对关羽进行申斥。后来,他们进攻荆州。刘备为了对付曹操,就去谈判,最后荆州被两家分了。也就是说,鲁肃在世时,孙权就拿到了荆州的东部。可惜,孙权并不满足,他要的几乎是整个荆州(荆州北部还有一小部分被曹操占领,当然是要不到的)。
有人说,吕蒙和陆逊比鲁肃干脆利落多了。吕蒙直接联合曹操,干掉了关羽,拿了荆州。陆逊在夷陵之战把刘备打得落荒而逃,荆州刘备也没夺回去。可是我们要看到,这么做风险太大。孙权为了防止刘备报复,向曹丕称臣。后来,对曹魏不恭敬了,曹魏不断打吴国。这么做真的划算吗?
我们还要看到一个问题,鲁肃如果活得长一点,他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孙权拿下荆州后就不再进取。鲁肃是有理想抱负的,他希望孙权能够和曹魏对抗,最终一统天下的。孙权到了晚年,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让他错过了。蜀国没有了诸葛亮,魏国曹氏和司马氏争权。这个时候,如果孙权能够奋发有为,统一天下不是没有可能。可惜,孙权到了晚年昏聩了,给国家遗留了很多问题。吴国虽然存在的时间最长,但还是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孙权夺取荆州,不过是想多占一点地盘。当拿下荆州之后,他觉得目标已经实现。蜀国没有能力夺回荆州,魏国因为长江天险短期内不能灭吴。在这种情况下,吴国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自然就丧失了进取心。这算不算因小失大呢?如果鲁肃还能再多活几年,他是绝对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现象的。所以反过来看,鲁肃不赞同立即拿下荆州,这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国家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