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心理学的几个观点
快乐是坚持的一切的动力。人的本能是求乐的,再阴暗、痛苦的生活,背后也有快乐的动机推动。正如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他在付出时,看似是牺牲自己,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升华的快乐。
"幸灾乐祸"的心境。这在心理学上实际是一种叫做"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了作用。意思是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别人身上,获得一种轻松感。比如说,有人看见别人车祸、疾病、冲突……内心会感觉到兴奋。似乎这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是调剂枯燥生活的一种调味品;又或者是转移别人对自己不良关注的一种方式。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人那么热衷于转发别人的灾难或者悲伤故事了。
挑剔背后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他就只能竭力寻找对方的缺点和阴暗,期望以了解别人所不了解的阴暗面为筹码,来赢得对方的爱。如果对方的阴暗面很小,他也要极力寻找。他只能以满足对方的阴暗为代价,来与其他人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强迫的人,受到一点不良暗示后,极易夸大并纠缠不清的原因。
“活在当下”。事实上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未来又无法把握;只能活在当下。但问题是:怎么能做到活在当下?过去的耻辱、遗憾、阴影,能否就凭一句“活在当下”就能消除?未来的诱惑、焦虑、无望,能否仅用一句“活在当下”而淡定?如果说,“活在当下”的深层含义,就是:在最遥远地儿时,孩子与母亲在捉迷藏时的记忆,或者说是那种感觉。没看到妈妈时,人格迷失到外界,使内心不再淡定,波动极大。因为失去了最初的熟悉感,原本陌生而遥远的外界描述融合到人格中,使得对遥远陌生的过去和未来无法释怀。当身心与妈妈整合时,外界的评论和暗示“遥远而陌生”,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当身心与妈妈分离时,“遥远和陌生”的评价融合到自己的人格中,造成对遥远过去的无限后悔与对陌生未知的恐惧焦虑。不为人知的是:只需找回和妈妈血脉相连的记忆,这些念头又会离他远去(不良意识有一种类似于物理上的被推开力),而回归到安全的当下……。
妈妈就是“当下”和“熟悉”的存在。大家不要以为这又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真实的替换。但如果没有深层分析,也许无人能看出“活在当下”和“和妈妈捉迷藏”之间有何联系。就像说当抑郁症产生的时候,只需铭记遥远儿时记忆中仅有母亲的时刻,抑郁就会即刻烟消云散一样,从字面上看是无法理解的。如果不去了解儿时那段记忆,即便是重复强调一万次“活在当下”,也不会有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