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困局,不破不立

这是思维习惯系列的第 50 篇文章
全文4506字 | 约14分钟读完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些“死循环”的怪圈里,怎么走也走不出来。
比如,想找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摆脱忙碌的状态,但却发现自己已经忙到了根本没时间学习。
比如,想要减肥,所以强迫自己少吃,但是少吃之后半夜会被饿醒,醒了又忍不住起来吃东西,于是越减越肥,肥了又继续少吃。
比如,觉得事情很难,总要拖到最后才加班熬夜完成,完成之后又实在太累,于是允许自己放松几天,但等放松回来,又是一堆难题,所以不得不继续拖下去。
这些“死循环”,像是一个又一个的局,把我们死死的困住,让我们动弹不得。
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呢?
答案是破局
何为破局呢?
局就是系统,破局就是打破原有的系统。也就是说,当我们走入某个困境,只有打破现有的局面,通过新循环来迭代旧的认知和行为,才能获得新的思路,把问题解决。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升维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想要改变现在的局面,我们需要把思考提高一个维度。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看这样一个例子。

将一束光投注在墙上,你会看到一片光亮的区域。

这个时候,如果你把手伸到光源前面,墙上就会出现你手的影子。

现在问你,如果要改变墙上影子的形状,你可以直接在墙这个平面上做修改吗?

很显然谁都做不到。我们只能回到立体世界,改变我们手掌的姿势,才能改变影子的形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墙上的影子处于二维平面,而现实中你的手,处于三维立体世界,影子只是三维立体的手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射。

所以,如果想要改变二维平面的影像,就得上升一个层次,到达三维去做改变。

这就是一个升维的过程,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破解困局。

我们只有提升一个维度去思考,才能从当下的困局中跳出来,真正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升维思考呢?
就是要“更深”“更远”“更高”
先说“更深”。
所谓“更深”,就是深入事情的本质,找到“元问题”。
我们遇到复杂问题,找不到好的解决思路,往往是因为我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找到“元问题”。
怎么找到“元问题”呢?
推荐你试试“5why分析法”。
“5why分析法”既是一个思考工具,也是一个决策工具,它最早是由丰田公司的丰田佐吉提出,说的是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至少要问自己5个为什么。
虽然是5个为什么,但其实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关键是要通过层层剥洋葱式地自我盘问,顺藤摸瓜地找到根本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杰弗逊纪念馆的外墙看起来总是斑驳陈旧,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们用“5why分析法”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外墙会斑驳陈旧呢?
因为清洁工经常使用清洗剂进行清洗。
为什么清洁工老用清洗剂清洗呢?
因为有很多鸟在这里排便。
为什么有很多鸟呢?
因为这里非常适宜虫子繁殖,这些虫子是鸟的美餐。
为什么适宜虫子繁殖呢?
因为墙上有一排窗,窗户没有窗帘,太阳透过窗子把窗户内侧照得非常温暖,很适合虫子繁殖。
你看,问到最后,原来导致外墙斑驳陈旧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那排窗没有窗帘。
怎么办呢?
挂上窗帘就好了。

接下来说“更远”。

所谓“更远”,就是进行长线思考,聚焦最终的目标来解决问题。

我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会因为忽视了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把自己死死困在原地,左右为难。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就是要培养“目标导向思维”,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自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做这件事是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你想把一幅照片挂在墙上,但是没有锤子,怎么办呢?

具有目标导向思维的人,就会这样想:

锤子是手段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把钉子砸进去,所以我可以用砖头或者其他东西达到目的。
但是再想,把钉子砸进去也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把照片挂在墙上,所以我不一定非要用钉子钉,还可以用胶布粘上去。
继续想,挂照片到墙上也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记录家人的美好和回忆。
所以,也不一定非用照片的方式,还可以用其他载体进行记录,比如电子相册、影音、短视频等等。

你发现没有,当你对照自己的最终目标一步步思考下去,挡在你眼前的种种障碍,就都消失不见了。

最后再说“更高”。

所谓“更高”,就是用“上帝视角”,拉长时间维度,以全局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比如,很多人痛恨清朝统治,但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这个全局的角度来看,清朝统治的200多年,我们的土地扩大了一倍,满族也被汉化。
再比如,你现在觉得自己做的决定挺正确的,但站在10年后、20年后再看,这个决定可能就不正确了。

所以,对于你现在面临的困局,你也可以试着站在整个人生,或者未来某个时刻去看。当你用这样的视角去看时,很多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了。

以上就是升维思考的3种思维方法,当你用“更深”“更远”“更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就能从眼下的困局中跳脱出来,获得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思维方法,还有一些思维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破局。

哪些思维方式呢?

《认知破局》一书中对于如何重建我们的认知格局,提出了34条行之有效的践行法则,你可以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阅读。

《认知破局》
军职在线 | 掌阅
改革和革命

除了升维思考,对自我进行改革和革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破局方法。

那什么是改革,什么是革命?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改革和革命呢?

接下来我们一一来说。

先说改革。

改革就是接入新的链条,循序渐进地改变。

举个例子来看。

由于自己大吃特吃,小张半年之内体重涨了20斤,为了保持好的身材,维持身体健康,他终于下定决定要减肥了。
他采用了什么减肥方法呢?
不吃晚饭。
效果怎么样呢?
短时间内确实有效,但一星期之后他就坚持不住了,又开启了胡吃海喝的模式,最后不仅没瘦,还胖了2斤。
减肥失败的他,开始调整减肥方案,这次他改成每顿饭只吃7分饱。这次效果怎样呢?
虽然减的比较慢,但是一个月后,他成功地减掉了4斤。

在这个例子中,小张采用的“破局”方式,就是改革。

改革不会彻底推翻原先的方式,冲击也不会那么强,它的关键在于,要在原先的局面上撕出一个口子,接上一个好习惯,渐渐形成“正循环”。

在小张的“改革”中,他就是用“每顿只吃七分饱”的好习惯,替代了之前“不吃晚饭”的坏习惯。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局,陷入“负循环”,你也要想办法让自己养成一个可以破了此局的好习惯,才能把问题破解。

为什么接上一个好习惯就会有效呢?

这就要涉及到习惯背后的机理了。

《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每个习惯有3个组成部分: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无论是坏习惯还是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内,等待正确的暗示或者奖赏出现。而想要改变习惯,只需要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回路中的奖赏,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满足之前我们的渴求就可以了。

这就好比是戒烟,烟民一般是很难戒掉烟瘾的,但是如果他对尼古丁的渴求被激发时,找到了替代的兴趣活动,比如泡茶,那么就有可能会改掉。

所以,想要改变坏习惯,你需要把坏习惯替换成一个好习惯。

接下来说革命。

革命就是踩刹车,实现彻底性地改变。

再举个例子。

小编的一位朋友,是一名公务员,尽管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很不错,但她觉得自己每天都非常痛苦。
为什么痛苦呢?
因为她一点都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她真正想从事的工作是翻译。
“为什么不去考个证呢?”我曾经多次问她。
“我要是再年轻几岁一定会试试”“我担心会不稳定啊”“万一考不上呢”……每次她都能找出一大堆的理由。
直到最近看到她,她一改之前垂头丧气的状态。我问她怎么了,她神采奕奕地告诉我:“我不当公务员了,现在一心一意地在学翻译。”

在这个例子中,这位朋友放弃原先的工作,重新追求自己想要的,其实就是一次革命。

革命,相对于改革来说,冲击性更强,影响更大,但是,如果你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怎么走也走不出去,那不如就放手一搏。

那如何进行革命呢?

就是要重新定义自我,敢于把自己归零——归零你的知识和经验,归零你的思考方式,归零你的生活方式。

当你用放下一切的心态重新开始,那些你之前认为怎么也过不去的坎儿,也就过去了。

关于这一点,古典老师的《跃迁》一书中也有提及。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到第4章去学习。

《跃迁》
军职在线 | 掌阅
灰度认知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局,除了是认知有限造成的,有时候还可能是因为我们太过于较真,钻进了牛角尖。

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破局”呢?

答案是要形成“灰度认知”。

什么是灰度认知呢?

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先不急于做非黑即白的判断,要像个指挥官一样,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找出最优解,然后再做出决策。

1971年,中国和美国有一场“乒乓外交”。

什么是“乒乓外交”呢?

就是两个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通过乒乓球比赛来进行最初的接触。

虽然中美两国当时仍处在相当对峙的状态,但周总理在跟美国运动员见面的时候仍然展现出了一种大国风范。

他在会见快结束的时候以一种很开放的心态问美国运动员:“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这时候,一个叫做科恩的人抢先提了一个问题:“请问总理先生,你怎么看待嬉皮士?”

那时候,别说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就是在美国也有很多人看不惯嬉皮士的作风——可以说,嬉皮士的价值观和他们的行为特点跟中国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所以科恩的问题一提出来,现场立刻陷入到一种紧张状态。

但周总理身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国的总理,他的回答必须要维护原则,与此同时,他还必须要尊重远道而来的客人。

那周总理是怎么回答的呢?

在别人看来,当时的周总理只有两种选择:

1.旗帜鲜明地亮出对嬉皮士的批判性立场。

2.为了维持一种友好的气氛,对嬉皮士表示出一种无原则的恭维和称赞。

但是,这两种选择显然都不是最合适的,所以周总理并没有从这两个选项中死磕,而是找到了第三种解决方案。

周总理是这样回答的:“青年人很聪明,敢于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寻找他们自己的答案,我相信经过各种尝试以后,他们一定会找到正确的立场和道路。”

这个例子中的第三种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一种“灰度认知”。

它不是在两个对立选项的折中或者和稀泥,而是在一个平面的二维世界里找到第三维,在一个不可行、不可能的平面上增加一维。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具备“灰度认知”呢?

一是要保持开放心态,接纳各种不确定因素。在自己能够掌控的七分确定性上积极努力,在无能为力的三分不确性上保持淡定和从容。

二是要把握尺度和分寸,不要走极端。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三是要走出对立选项,找到第三种解决方案。问一下自己:我想要达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除了当下的选择,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

对此,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查看。

不是黑,不是白,而是灰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一旦你敢于破局,思维的牢笼就会被彻底打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