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在自卑中不断前行?你需要建立自信的这三件“武器”
在我开通的沟通力专栏里,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让自已变得自信起来?”
缺乏自信是许多朋友在多人场合开口讲话的最大障碍。他们希望我能讲一讲“建立自信心”的方法。
说实话,我不太确定自已是否有资格谈这个话题,因为我从小就缺乏自信,哪怕到了今天,我依然时常陷入诚惶诚恐的情绪中。
不过,我发现有一点在发生变化,就是过去令我不自信的地方,后来渐渐成为自信的地方了,我不断陷入的是“新的不自信”。
所以我能分享的心得是:如何让不自信的领域不断迭代,或者说,如何让自已在自卑中不断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件“武器”,我认为是对自已非常有帮助的,甚至可以说,让我能够在自卑中不断成长的关键就是这三件“武器”:重新评估过去,建立底层安全感,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在讲这三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就以下问题达成一个共识:自信心是什么?缺乏自信心都有哪些表现?
自信心的书面解释是,一种反映人们对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信任程度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也叫“自我效能感”。
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被自卑感打倒,经常感到乏力、觉得生活暗淡无光。
1
重新评估过去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对自已优缺点的评估,是构成自信心最重要的支柱。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估,和别人怎么看我们关系不大。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身材保持得不错,经常健身,在我看来非常匀称。
可她总觉得自己胖,对身材的要求过分严厉,不敢吃、不敢喝,总是把“胖死了,胖死了”这样的话挂在嘴上,经常会让我和她周围的人感到迷惑,因为我们看不到她所自认为的这个缺点。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所灌输的期待。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做不了龙成不了风就会极度挫败,进而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们无法改变父母,但可以改变自我评价的模式和标准。
我从小个子就很矮,从小学到高中,虽然我不算班上最矮的那个,但是也差不多了,座位基本上都是前两排。
那个时候,班里总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喜欢嘲笑别人,我自然也是他们嘲笑的对象。不光是同学,那时候连亲戚都给我取外号“小地蘑”——一种永远长不高的菌类。
我在想,如果我把这段记忆牢牢地刻在心里,并且坚定地认同这些嘲笑的话,那么我在自己眼里就真的会成为一个“矮子”。所以重新评估自己的过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是怎么评估的呢?
我并没有否认自己“个子不高”这个事实(现身高172厘米),而是在这里面寻求积极意义。
比如说,我个子矮,上学时总是坐前两排,所以上课的时候就离老师特别近,不得不认真听讲,而且坐在前面经常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
为了防止答错,我得努力把每个知识点都搞明白。所以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
我因为自己个子矮,所以就拼命锻炼,爱上打篮球,从小学一直打到大学,虽然个子矮,但是我投篮准啊,在球场上获得了不少自信。
可以说打篮球是我童年、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爱好,我的初恋都和篮球有关,因为打篮球引起了那个女孩的注意。
当我评估自己“个子矮”这个缺点的时候,我得出了与惯性认知完全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我强化了一个“短板”的积极作用,忽略了消极影响。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格的研究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她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潜念和专念。她认为,人们一旦进入潜念状态,就会僵化地处理信息,会让我们付出高昂的心理成本。
而通过训练获得专念以后,“人们变得更容易承受风险,更愿意面对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失败”。
埃伦·兰格认为,获得专念需要具备三种特质:能够帮助人们和自己创造新的类别,能够接受新的信息,以及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我们看到,这三点为“重新评估过去”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面对自己过去的时候,在不自欺欺人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善于用不同视角发现某个缺陷带来的积极价值,善于使用新的信息对其进行二次解读,这将是我们在自卑的沙漠上建立起“希望绿洲”的关键性一步。
2
建立底层安全感
如果人类的安全感和优越感只能由那些闪闪发光的伟大成就带来的话,那么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估计都要灭绝了。
人类得以延续,除了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外,更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底层安全感。
底层安全感实际上就是自爱,一种生而为人的自我认同感,具体来说,就是生活中能够聊以慰藉的一个个小成就、小满足。
任何人的自信心都不是一次性建立起来的,更不是天生的,它只能通过一次次微小成就的不断累积而产生。
一个能轻松跳过180厘米的跳高运动员,才有信心挑战185厘米的高度,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如何衡量和创造“小成就”。
在我看来,所谓“小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跑步比赛中拿了名次、答对了一道数学题、会一门简单的乐器,是小成就;
帮助别人得到了称赞、会讲笑话、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菜、总能挑到漂亮合身的衣服或者哪怕擅长把房间收拾得干净美观这类不太起眼的行为,也可以归纳为“小成就”。
也就是说,凡是那些通过努力和行动让我们觉得“自已有用”的事件,都能帮助我们建立底层安全感。
我天生胆小自卑,不敢在人前说话,绝对不是人们今天看到的我的样子。今天我能以说话为职业真的是很意外,但又完全符合“建立小成就”这个理念。
上高一的时候,母亲带我去肖阳老师家做客,她是电台播音员。
肖阳老师开玩笑说:“要不以后也让你儿子做播音员吧。”这话我没当回事,我妈却当真了。从高二起,她就真的让我跟肖阳老师学习普通话和播音。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我太容易羞涩了。不过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肖阳老师善于鼓励我,正是靠着她一次次小的鼓励,我才一点点燃起了学习这个专业的勇气。
从我第一次能把前后鼻音区分开,到像模像样地朗诵诗歌;从主持高中班里的小活动,再到走进传媒大学播音系初试面试的考场,是“小成就”的不断积累,让我渐渐意识到:“原来我在这方面还不差呀!”
今天,我依然不能说自已是专业人士,更不敢自诩为专家,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学习播音这件事中获得的东西已经让我觉得,自已可以通过持续努力实现更多的目标了,它构筑起了我的底层安全感。
不断积累的“小成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当有一天“小成就”发展成一项技能甚至才能的时候,人的自信心就会不请自来,自然显露。这个道理你认同吗?
关于建立底层安全感,我的另一个建议是,“小成就”最好是在与人的互动中产生。
一条鱼只有在鱼群中游动才知道自己的个头儿到底有多大。我们的自我认知也必须建立在以他人为参照的体系中。
人群是一面面镜子,我们必须也只能在与人的交往互动中不断获得关于“自己是谁”“自己怎么样”的大数据,借此不断校准自己的行为,才不至于陷入过分自卑或孤芳自赏的境地中。
所以,获取底层安全感的第一步是:打开自己,融入群体中。
3
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一个只有走进自己生活中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小成就”,否则他只会不断地模仿别人的生活,追求别人的梦想,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迷失自己。
当你在群体中不断创造“小成就”并逐渐塑造新的自我认知的时候,会很自然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所做的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或者说,做这件事最终指向的目标是什么呢?
获得某个领域的极大成就,就是为了让自已偷偷狂喜吗?如今都在讲“实现财富自由”,那么财富自由的目的是让自已享受唯我独尊、傲视群雄的快感吗?
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完全同意这种说法。
我们在群体中获得自我认知,获得成就感,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且只能在群体中设立目标,或者说,这个目标必须与群体利益相关。
跳高运动员的目标并不是跳过185厘米,而是在奥运会中获得金牌,奥运会就是那个群体,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树立目标,这个目标才有意义。
那么我要问,这个意义究竟是指什么?获得金牌从而证明“我”是个很厉害的运动员吗?
这只是一部分吧,更多的应该是,让观众在“我”(运动员)夺冠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让观众从“我”身上获得某种激励(体育比赛是有象征意义的),以克服各自生活中的磨难,进而让一部分人的生活发生改变。
于是观众就与“我”建立了比赛之外更多的精神连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通过自己的成就发挥了影响力(郎平所代表的女排精神就是最好的例证)。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
最初,我在“喜马拉雅FM”上开通节目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因为这是我欠缺的。
一开始我会非常惶恐,会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录节目也会反复录好几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那时候的我非常在意网友的评论,尤其是那些挑剔的评论会让我如坐针毡,心绪不宁。当别人给我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我会有抵触情绪,也常有挫败感,其实这就是缺乏自信的典型表现。
节目做了半年之后,我的心态开始有了转变。我渐渐意识到,自己当初设立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除了我以外,实际上没有人真的关心我的表现如何。
把自己关于提升沟通力的心得分享在互联网上,绝不是为了“炫技”。这件事的真正意义(也是唯一的意义)在于,别人有没有因这些节目而受益,我有没有真的帮助到别人。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声音状态,或者其他什么属于“自恋”的范畴,我获得了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我与网友去建立更广泛、更深刻的连接。
你的生活也同样如此,当你设立起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时,你的自信心会被彻底激发出来,你不再害怕暂时的失败,不会半途而废,你变得更加果敢,因为你知道,自己终将抵达。
事实上,实现这个目标早就是顺其自然、毫不费力的事了。因为从你充满自信的那天起,你的影响力就已悄然释放了。
兆民
明星沟通力讲师
《内向者的沟通课》作者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作者
音频节目《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上线一年获得3000万收听量,订阅人数已经超过170000,已经帮助超过100000人掌握沟通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