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琮与定海保卫战

文化建设“一乡一品”之西店篇

“香山听鹿鸣,义水观鱼跃”,走进唐代古刹广德寺后的西店洪家村(又称“五市街”),迎面墙上就看见这样一副对联,欢欣愉悦的画面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诗经里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万伯春拍洪式琮故居

香山北麓、花架山东、五市溪畔的洪家村是一个祥和宁静的好地方,五市溪水潺潺,围绕着古老的广德寺,淡泊静美。这个村庄是与北宋诗人刘倓故里礼村隔溪相望的古村落,始迁祖为祖居江苏丹阳的唐代天宝年间进士、谏议大夫洪经纶。广德元年,洪经纶奉命与李光弼一道来浙东征剿袁晁起义,“后以亢直忤时,退隐邑之花架山”(光绪《宁海县志·流寓》),其后裔就在花架山之东洪家村定居,至今建村已有1200多年。村子以洪氏为主,后因此地集市繁盛,又迁入邬、石、蒋、张等五六个大姓,共有六十几个姓氏。如今洪氏根深叶茂,已达300余户,1200余人。

英才辈出的

香岩山脚

香岩山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不仅有阆风先生刘倓、浙东文学师表舒岳祥,鸦片战争时期,定海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清代中营千总洪式琮就是洪家村人。洪氏故宅位于村东,前为洪氏大祠堂和洪谏议大夫庙。这是一座由南、北、西三个院落组成的、互相贯通的组合式大宅院,洪式琮故居为其中之一院。三个院落共用一个总台门。总台门朝东,是红石为框、青砖覆顶的牌楼式建筑,门头上有两层雕饰。台门外向门头上的第一层装饰是一块青石匾,匾上所刻的“天官赐福”四字要比台门上其他的雕饰更清晰、完整;匾的左右各镶嵌三块深浮雕砖雕,工艺精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门头上的第二层装饰是十块砖雕,中间一幅山水,两侧各四幅古图,用浅浮雕,工艺略逊于第一道。古宅衰老而又难掩昔日繁华的高大台门上还存留着一副石刻对联:“宅拟亲仁尊孝悌而出入,门非通德铭户牗以敬勤”。内向的门额上镌刻“斯为美”三字,石质雕花的大门连楹在浙东民居中极为少见。总台门正对面是一堵照墙,总台门与照墙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甬道,通往南北两院。

南院就是洪式琮故居。这个石板铺地的侧入式院落大门朝北,正屋三间朝东,明间宽敞高大,和其他两院的中堂一样,都是直通到顶。这样的中堂设计为官宦人家所特有。据《洪氏族谱》记载,在洪式琮高中武举之前,这座院子里就出过不少文官武将,如明朝万历年间的贡生洪国才,清乾隆年间的武举洪殿模等,他们身份均不同于普通百姓。

洪式琮从小习武,身材魁梧,年轻时膂力过人,拜师练功,练成一身好武艺,弓马兵器娴熟,能百步穿杨。他向来以爱国将领文天祥、戚继光为榜样,欲报效国家、成一代名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他中了武举人,入军营开始行伍生涯。道光十五年(1835)大阅兵时,钟姓总兵见其武艺超群,特提拔其任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一带)后营把总,后升任中营千总。洪式琮虽以武举人身份入仕,但文武双全,自幼颖悟,精诗文,工书画。年轻时还写过一首诗,曰《香山积雪》:“群峰谁把粉铅装,却被朝阳洗素装。最是香岩留洁白,玉山高耸异寻常。”诗言志,彰品性,为他以后壮举铺垫。

19世纪,英国急欲对外扩张,寻找军事要地,觉得舟山群岛非常适合他们的胃口,再三向中国政府提出要设立商馆,并将舟山及周围的岛屿开辟为通商口岸等无理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之后,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侵浙江舟山洋面,进攻定海、镇海。英军登陆后,攻破定海城,知县姚怀祥投池自尽。英国侵略者在城乡进行血腥屠掠。定海失陷,道光大为震惊,将浙江官员撤了职,调福建提督余步云来浙江主持军事,授伊里布为钦差大臣,会同筹划反攻事宜。英国政府初战告捷,便得寸进尺,9月,派陆军上尉安突德前来定海城西一带测量,以图进一步蚕食定海,被定海人民活捉,作为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1840年11月6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英军在饱掠了定海城后撤兵回舰。

洪式琮就是在英军撤离定海城后,凭调令与处州镇总兵、六十五岁老将郑国鸿,一道来定海重建海防的。同来定海的还有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和新任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增兵4800余名。道光皇帝还派主战的裕谦替代伊里布。裕谦到任后,认为英军叵测,难保不再回窜,应加强战备,对来犯者,“痛加剿洗,务期尽杀乃止”(《道光始末》),于是对定海防备作了整顿:增拨大炮、弹药;自城东南青垒山起,经城南道头直至西南竹山门脚,濒海横筑土城一道。在要害之处置瞭望台、设炮位等。

1841年7月,英军再次侵犯浙江。这时的定海海防虽经整顿,然缺陷仍然很多,甚至军粮也不足,加上淫雨连月,更增加了守御的难度。清军防线主要以定海土城为屏,守护土城的将领就是洪式琮,洪“朝夕鼓噪巡视”(光绪《宁海县志·洪式琮传》),全力维护土城安危。9月26日,英舰四艘在竹山门发起试探性攻击,敌炮为土城所阻,失其威力,式琮领兵出土城掩杀,斩敌无数。据光绪《宁海县志·洪式琮传》记载:“贼机炮连发,遇土城即委顿不能入,式琮出城掩杀,斩荻过当”。次日,英舰在东港浦攻击试探,也被击退。

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与王锡朋分三个地方把守,葛带领洪式琮守土城;郑国鸿把守竹山门;王锡朋驻守晓峰岭。本以为这样的布署是万无一失的,孰料,英军在大雾掩盖下兵分三路出击:一路佯攻土城,以牵制葛云飞、洪式琮所部;一路攻打竹山门的郑国鸿部;一路重点进攻王锡朋驻守的晓峰岭,夺取制高点,使土城处于虚空状态,无炮可发。等到定海三总兵发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英军仿佛从天而降。洪式琮据守的土城设置的炮位都是面朝大海固定住的,无法掉头来打。大家只得手持短刀,与英军肉搏。守军处于劣势地位,依然顽强战斗。老将处州镇总兵郑国鸿身受数创,犹挥刀杀贼,直至战死沙场。此时葛云飞和洪式琮把守的土城已腹背受敌,攻破竹山门的一股英军从侧翼夹击土城;舰上英军纷纷乘舢板蚁附登陆,正面攻击土城。洪式琮领寿春队伍持刀与敌死战,杀敌百余人。后受重伤,仍多次跃起,挥刀奋战。直到大队英兵拥至,式琮遂被肢解,壮烈献身。这场惨烈悲壮的战役血战六昼夜,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同日壮烈殉国,所率5000多将士一同阵亡。这场鏖战,展现了我们宁海人洪式琮的硬气,也再现了所有中国人的骨气。

洪式琮阵亡后,朝廷追封其为云骑尉,并世代袭职。据村人相传,洪家大堂内,长期供奉他的头盔及朝廷的嘉奖令。香岩山上还有他的衣冠冢。洪式琮为乡里所崇,每年清明冬至,乡亲都要在祠堂内设灵祭祀,香岩学堂校歌中也有“武学洪式琮”句。香岩山水养育了一位值得歌颂的抗英民族英雄!

注:本文参考了赵福莲、钱晓茗等老师相关文献资料,致谢!

□ 撰稿:杨小娣

□图片:万伯春等

□ 排版:天明小子

□ 审核:徐学愚

□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传播乡土文化,弘扬宁海精神”,投稿热线:nbnh3889@163.com。

乡土宁海

xiangtuningha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