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视阈与使命——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 第一场:“当代书法审美观照”主旨发言提要


编者按:

10月20日下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共乌海市委员会、乌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书法家协会、中共乌海市委宣传部、乌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法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承办的2020“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暨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在乌海开幕。论坛共分为两场,第一场论坛主题为“当代书法审美观照”,由刘恒主持,孟鸿声、赵山亭、谷松章、王乃勇、史焕全分别以“人文笔性的缺失及其溯源”“楚系文字的时空性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由近两届全国篆刻艺术展看当今印坛现状”“当前草书创作的理解与思考”“'优美’和'壮美’如何在书法创作中呈现”为题作主旨发言。本期特编发第一场专家主旨发言提要,以飨读者。

论坛开幕现场

立场、视阈与使命——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

第一场:“当代书法审美观照”主旨发言提要

时间:2021年10月20日

地点:乌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

主持:刘恒

专家:孟鸿声、赵山亭、谷松章、王乃勇、史焕全

孟鸿声:人文笔性的缺失及其溯源

书法艺术的形质,数千年形成的几案尺牍模式,被数十年来的展厅效应“秒杀”。乾嘉以来“尊碑抑帖”的传统,打破了古典审美传统的平衡。针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某些现象,何学森指出的“尚势”和“徒有形式”,失落了人文笔性的发微。
书法艺术审美价值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彰显,“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文明的“轴心时代”,汉字以“经典书变”的方式实现了“涅槃”,诸子赋予了古书经典以人文笔性,没有实现“涅槃”的那些“外文”被统统蒙上了失忆的“面纱”。
战国楚简发生的时空是公元前200多年和北纬30多度,中国、希腊、印度共同撑起了文明突破的“轴心时代”,这一理论抛弃了黑格尔关于中国没有文明突破的西方中心观念。
书法艺术的自觉通常以为发端于两汉,其实如同两汉经学的发生一样,属于“轴心文明”的一次复兴,体现了文明进步的同步属性。
《老子竹简》 (局部)
战国简书提供了无尽的人文笔性矿藏,依样画葫的楚简学习方式,缺失了人文笔性的提炼,汲取人文精神才是学习楚简的目的理性。
隶变往往被认为是新旧文字转型的统称,但隶变只是隶行、隶加、隶减的途径之一,包含各种字体元素的楚简笔法,应该称之为“经典书变”,笔法的突破指向了无界限的多元。楚简只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文字,并非楚国独有的书风,它与六国书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隶书与篆书的词义,是汉代附加于先秦简书、铭文之上的概念。
楚简所处的时代,麦克斯韦伯称之为“先知时代”,雅斯培称之为“轴心时代”,我们称之为“诸子时代”,重现简书光辉是时代赋予的自信。
先秦没有甬书,古书经典的书写均由学者本人完成,新出土的简书不能否认是学者手迹的可能。
“人类一直依靠轴心时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人类文明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这一时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文明形态,这也是书法文化道统的传承法则。

赵山亭:楚系文字的时空性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近百年不断出土的楚系文字,特别是楚简帛书的出土,使我们有幸见到两千多年前先人们的墨书真迹。从中不但能看出其与其他六国文字不同的篆法结字空间特点,同时也可从中看出其书写速度快慢上的时间性。系统深入地研究其空间性、时间性,都将对当代书法创作创新产生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
从出土批次和数量来看,楚系文字无疑是战国文字之冠。主要有长沙五里牌楚墓竹简、长沙仰天湖楚墓竹简、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江陵望山楚墓竹简、荆门包山楚简、荆门郭店楚简、曾侯乙墓竹简、信阳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
楚简由于受长条竹简所限,字形无法向左右拓展,故主要向上下伸展,常常是左斜上纵,有时也作扁形处理。从美学角度而言,这一个个虽独立却有行气、字不连却意气风发、神采贯之的楚字,或雄强古拙,或优雅娴静,耐人寻味。有些带隶意的字,虽不如东汉的隶书成熟,但其拙中见秀、巧中见拙的韵味,鬼斧神工、凝脂美玉般的神态,反而是成熟隶书所缺少的。有些楚字虽是篆书,却依然活泼自然。结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大或小,或作不规则形,全在不经意中,楚人远在晋人之前已具有了逸笔草草的神韵。历史渊源与风尚习俗形成的下意识,加上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情感,楚人由此获得了书法风格上永恒的独创性,成为一种自觉而独立的楚人书法艺术风格。所有这些,都将对当代乃至今后书法艺术创作有所启发和裨益。
信阳楚简 (局部)
六国文字废弃、失传两千余年,直到近百年来才不断出土,这对于篆书、篆刻、古隶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也是当代书家应该感到庆幸的。笔者于30年前开始关注楚系文字,尽个人微薄之力广搜博览,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梳理、对照、甄别和订正,以从中寻求结字规律。同时,还及时将研究成果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篆书、篆刻创作中加以应用。通过实践我认识到楚系文字有着其他系文字、书体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楚系文字的研究及其艺术创作,也是大有可为、大有潜力、大有前景的。
当前的书坛,已开始逐步向追求高境界审美意趣的方向发展。以篆书、篆刻创作为主的书家,开始摆脱秦小篆的刻板与柔弱,进而从个性张扬、古拙朴茂的春秋战国乃至商周时期古文字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创作形式和意趣,使书坛面貌为之一新,不时涌现出专擅的书家。虽然楚系文字出土批次多、数量大,但是其可用单字较少,一首诗乃至一副对联,常常很难凑齐去书写;另外,其与西周和秦文字多有不合,认读十分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我在大量搜集、整理、临摹楚系文字的同时,还将其他六国文字包括各小诸侯国文字与已见楚系文字进行反复比较、论证。既可从纵向了解其发展演变轨迹,又可从横向发现其相互影响的痕迹,总结其规律性。

上博楚简 (局部)

楚系文字的形体演化,如同其他六国文字一样,也是殷周文字形体演化的继续。殷周文字形体演变的某些规律,诸如简化、繁化、异化等,在楚系文字形体演化规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而且由于地域的差别,这类变化表现得更为突出。楚文字因时代、地域、书写个体的不同,每个字会有许多不同程度的变体。文字尚未定形,有时多一笔或少一画较为随意。楚系文字与秦小篆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小篆相同,如“祀、社”等;二是与小篆相近,如“祭、祖”等;三是结构不同,音义一致,二者互为异体,如“旌、旗”等;四是结构相同,记录的音义不同,如“含、吟、今”等;五是楚文字已分化,小篆未分化、几个楚字相当于小篆的一个字,如“尝、令”等;六是楚文字未分化,小篆已分化,如“小、少,问、闻,听、声、圣”等;七是楚用假借,小篆已代之以形声,如“胃、谓”等。以上这些,都是在研究、利用楚系文字方面,必须加以重视的。
随着楚系文字新资料的逐渐公布和考古的新发现,新的楚系文字研究成果的不断面世,楚文字在书法、篆刻方面的研究应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体现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谷松章:由近两届全国篆刻展看当今印坛现状

全国篆刻艺术展是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的篆刻艺术大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分别于2013年和2019年举办,是近年当代篆刻艺术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我以此为切入点,精确统计,进行形式、风格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代篆刻发展的一些特点。
一、通过统计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各种印风件数及占比,推导出这两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在印风分布上的一些特点:

(一)工稳印风与写意印风均衡发展;

(二)古玺继续受到印坛关注,创作繁荣,作者众多;

(三)细朱文印稳居工稳印风主流地位;

(四)明清流派印中的大多数风格被冷落;

(五)汉印并没有如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受到冷落,反而有复兴的苗头;

(六)秦印、鸟虫篆和唐宋印章、陶瓷印的关注度增加。

秦印

二、关于当代印坛状况的两点思考:

(一)印人印风选择的独立意识加强,取法空间更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坛很流行跟风当代篆刻名家。而在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上,这类作品已经绝迹。这不能不说是印坛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集体选择与进步。
印人的取法多元,是印坛独立意识加强的最直接表现,将大大提升篆刻创作的“产出效益”,使有才华的作者不至于消耗在“追风”等行为上,而是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多元探索,多产生新的创作成果。

(二)以细朱文印和古玺为例,分析篆刻艺术整体的进步与个体的风格趋同。

当代的篆刻艺术,整体发展得非常好,但是也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甚至矛盾的现象,就是篆刻艺术整体的进步与个体的风格趋同的矛盾。
  1. 细朱文印风

现在的细朱文印创作,重技巧、轻意趣的趋势明显,渐渐地走向新的程式化。全国篆刻艺术展中的很多细朱文印,不看作者名字完全不知道是谁的作品,在精细的技法之中找不到一点艺术个性。
王福庵细朱文印

精工是细朱文印最大的风格特点,但是精工也是细朱文印的技法基点。细朱文印再向精工发展已经没有太大的空间。我认为,细朱文印的个性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追寻:一是追寻早期细朱文印的“元明调”的古雅意趣;二是向秦汉探索,比如金文等;三是走“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四是追求视觉效果、美术意味。

2. 古玺印风

在当今的古玺创作热潮中,缺乏篆书的支撑是目前古玺创作者较为常见的软肋。展厅中有不少好的古玺式作品,但是我们走出展厅能回忆起来的并不多。当今古玺印风中,形式上的新奇、章法上的开合、刀法上的张扬、大胆的残破,等等,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个性化的篆书作为支撑、作为自己印风的基点,在创作技法跟上当代古玺印风的发展步伐之后,还是会发现个性不足,迷失在集体无意识的趋同中。毋庸置疑,当代细朱文印和古玺创作发展势头都很好,整体水平在不断进步,但是个性的发展并不理想,还是需要作者去思考。
通过对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篆刻艺术展的观察,总体而言,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是良性的,均衡发展,作者众多,整体进步很快。尤其是有才华的年轻作者成批涌现,为篆刻艺术的未来注入了活力。

王乃勇:当前草书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一、草书的衍变与传承

书体的衍变与产生,基本有定论。根据有关出土资料研究,也存在有待探寻的余地。特别是草书,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各种简帛书的出土资料看,在临习过程中体会到,简牍书法在以后发展有三个方向:
第一,向东汉的隶书发展。汉代各种风格的隶书、碑刻与摩崖石刻有充分的证明。
第二,向古草即章草发展。以史游、皇象、陆机、宋克、赵孟頫以及近代王蘧常等历代章草大家为证,发展衍生了成熟的章草书法。
第三,向小草和大草书法发展。小草的发展,以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为例,解决了草书识别问题。其后诸如唐代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等各代小草书家。大草有张芝《冠军帖》孤本为先声,尽管存在争议。后有王献之《大观帖》开创了大草的先河,开启了大草的连绵书写。唐代的张旭、怀素使大草达到高峰,用笔的恣肆与结体的夸张更加充分。宋代黄山谷在用笔速度上有所改变,字间穿插、行间摆动有所增强,注重结体与布白的安排。明代祝枝山上接“二王”,改变了黄山谷的曲线与直线,结体与布白有所弱化,但整体章法的行距更加弥漫。徐渭更将此特征向前推进一步,乱石铺街,漫天飞雪。王铎把绘画的涨墨法,运用到行草的创作,是其最大的贡献。

二、草书的情性与自然书写

孙过庭《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其中道出了点画与使转、形质与情性两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真书中使转隐藏在点画之中,草书中点画隐藏在使转内部。与二者相应的是形质与情性,形质为基本点画,情性为精神世界,形质与情性同样的相互依存。古人讲:“因物念虑谓之情,自然所感谓之性”。情性即书家的本性。
孙过庭《书谱》 (局部)
草书创作讲究情性与激情,散其怀抱,放飞自我,以极纯熟的技法为基础,来表达自我的本性。草书创作中情性的流露,对度的把握,此点至关重要。否则将因势而生险,因险而生危。通过笔势、字势的关联与映带处理,并且在疾与迟的瞬间完成字间与行间的布白处理,以心写形,随形赋意,因势而宜,顺势而为,最终实现自然书写与创作理念的完美结合。
目前草书的创作,通过展览与评审可以看到,一是精心于形制设计,二是作品有赖于纸张的色彩和做旧,三是章法上设计成分偏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弱化了草书创作中的自然书写,使作品偏向于设计的书写,缺乏真性情的流露,从侧面也导致了展览体风貌雷同的形成。自然书写是草书创作的重要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点画与用笔上,而且要贯穿于草法运用与字形姿态。

三、草书笔法的碑帖融合

甲骨文、金文、楚篆、秦简、秦篆等古文字都是从其实用角度出发,受其书写或制作的材质、形制等因素影响,从简与约的过程中,加之点画起伏轻重变化等书写技术的进步,从而产生新书体的衍变与生成。草书同样受此影响,从简牍书法到章草,从简牍书法到小草,都脱离不了其实用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有其结体美与节奏美。
特别是大草的发展,使草书与其实用性愈走愈远,纯粹的艺术欣赏氛围更重。

傅山草书

在大幅草书创作中,首先要从笔法解决由小而大的问题,以古人帖学笔法的中侧藏露、八面出锋以及绞转为基础,行笔方法上强化涩行,顶锋杀纸,在行进中根据点画长短的需要,调整笔的倾倒度,同时也要强调笔法的使转与绞转。行笔速度上,浓墨处体现疾与厉,枯墨处要强化留与慢,使点画具有金石感。大处看要体现出点画的厚实与苍涩,且不失流畅,小处看也要不失虚灵与雅致,探索碑帖结合的方法。二是要在单字的结体上打破原有的结体规律,强化留白与收放的对比,在字组上进行局部的连带。三是在章法上利用墨色枯湿浓淡的变化形成块面对比。前有王铎,后有林散之,都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特别是林散之将金石绘画融会贯通于书法创作当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四是自我情性的发挥,境由心造,付诸于情感的再现,徐青藤以天纵之才及传奇的经历为后世创作出传世大作,展现了大草的天真浪漫。

史焕全:“优美”和“壮美”如何在书法创作中呈现

“优美”和“壮美”的美学观点是清末学者王国维提出的。王国维在文学、哲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他以西方“崇高”美学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刚柔”说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在《叔本华之美学》中直言:“美之中有优美、壮美之别”。
在书法创作中,何为书法之美,如何进行审美思考,是当代书家步入更高艺术层次的必经路段。在此,我试图探讨一下“优美”和“壮美”的审美取向如何在书法创作中成功呈现。
优美,有美好、美妙之意。书法之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也称“阴柔”之美。优美呈现的是:秀丽、妍雅、轻盈、宁静、柔媚、纤巧、精细、飘逸、淡雅、舒展、圆畅等。给人以温柔、舒适、轻松、愉悦和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之感。
壮美,有雄强壮丽之意,也称“阳刚”之美,它的表现形态是刚性、雄强、壮观、粗糙、迅疾,崩裂甚至怪异,具有宏大、挺立、奔放、雄浑、壮阔等特性,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快感。
优美之中有壮美,壮美之中有优美,时常交错在一起,只是以某一方面为主而已。故在创作中,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审美取向,要么优美,要么壮美,要么两者都有,心中要有所取舍。取舍决定于审美主体(即书者的个性),书者的个性直接影响了客体(即审美取向)。
我们如何在书法艺术中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呢?需要明了优美、壮美在线条、字形、墨法、空间情感、印章中的特点。优美的线条:轻、柔、细、静;壮美的线条:重、硬、粗、动。优美的字形:局促、轻灵、收敛;壮美的字形:宽博,厚重,舒展。优美的墨法:墨色变化不太强烈;壮美的墨法:墨色对比反差大,视觉刺激强烈。优美的空间:布局相对匀称;壮美的空间:黑白分割明显,反差大。优美的情感:心平气和,恬淡悠然;壮美的情感:心潮澎湃,高昂激越。优美的印章:灵秀飘逸;壮美的印章:粗犷豪迈。明晰了这些书法本体的特性,我们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选用不同的审美元素,便可以表达他书法作品的“优美”或“壮美”或二者兼有。
(原载《中国书法报》2021年10月26日第341期6版)
第一场论坛:当代书法创作审美

第一场论坛现场

监制丨杨超  朱中原
编辑丨刘耀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