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霸王项羽的失败原因,竟然是精分!朱允炆也是?长知识啦
咱们今天说说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失败人物,就是霸王项羽和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看看从他们两人的失败教训中,我们能学到些什么。
先说霸王项羽。而要说项羽,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对手,汉高祖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的历史记载,原文我们就不说啦,大家随随便便都可以查到,我们直接进入故事吧。
话说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在筵席上刘邦对群臣说,大伙儿都畅所欲言啊,都来总结总结,看看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
高起王陵这些人赶紧奉承说:项羽待人傲慢,还经常侮辱别人,而陛下您待人仁义,且尊敬别人;您还肯给人实惠,手下人攻下哪里的地盘,您就把那里的地盘赐给他们,愿意与别人分享这些胜利果实。而项羽呢,却不是这样,他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功劳大的人,他去加害,有才能的人,他又总是怀疑防备),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所以就失去天下了啊。
刘邦说,大哥,恭喜你答对了,只不过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后呢,刘邦就说了一句,后来非常非常有名的话。这段话在后世不断被引用,到现在,还成了企业家的经营宝典。
他是这么说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啊,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啊(搞经济建设,搞后勤这一套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军事上我比不上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才啊,汉初三杰嘛,都比我强。但是呢,我能用他们,而项羽不能用人,所以我就赢了)。
看到这里,大家说说,是啥感觉?不就是一伙人在那儿开庆功大会,吹牛表功么?互相给对方脸上贴金,互相发奖状,带大红花。刘邦面对一堆的下属,你说他应该怎么办?他当然就要表现自己心胸开阔,知人善任嘛(好像领导大概都是这样的)。
但是,问题来了:刘邦真的知人善任吗?客观一点讲,他是“知人能任”,确实比项羽做得好。但是他确实也说不上什么“善任”。
不说别的,就是上面(历史记载中)所说的、“污蔑”项羽的那两句话: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你说这两条,难道刘邦没干过?刘邦一条不落,全都干过啦,而且干得很过分。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他俩做了一个分工:刘邦和项羽的主力,在河南荥阳这个地方对峙,而韩信从左翼做一个战略大迂回,负责攻下魏代赵燕齐这些地方,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大包抄。
在这期间,韩信每次打了胜仗以后,手上刚锻炼出来的一点精锐部队了,就被刘邦调走了,把老兵都调走,留给韩信的全是刚招的新兵,每次都是这样。那意思是不是说:你接着打啊,打赢了算你的本事,打不赢你死了活该。
所以他到底是放手让韩信去攻城略地,还是故意让他去送死呢?这个你都说不清他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后来他还搞突然袭击,一下子夺了韩信的兵权。
所以他对能力强的下属的猜疑妒忌之心,可一点儿都不比项羽差啊。只不过刘邦比项羽更聪明:打天下的时候,他愿意给自己的战友实惠,分你地盘,让你当王侯;等打完天下,把主要敌人消灭以后,他再把这些东西全部收回来。所以刘邦打下天下以后,那些异姓诸侯王,像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全都被他给灭了,一个个都收拾了。
所以说,刘邦在策略上比项羽高出一筹,那是肯定有的。但你说他心胸宽广,用人不疑,知人善任,那就是胡扯好不好?刘邦他绝不是什么魅力型的领导,他也不是像刘备那样能和队友推心置腹、深层共鸣的领导。
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嗯,不对,准确地说,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
项羽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他的动机和行动之间,缺少连贯性。他一会儿追求的是这个目标,一会儿又跳到与之矛盾的另一个目标上。这反映出:项羽这个人哪,有一种,怎么说好呢,就是自己要和自己分开的迹象,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处于一定的精神分裂的状态,简称精分,鉴定完毕。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性格上有些缺陷是没什么关系的。可是在争天下的战略转折时期,你项羽又是一个领导者,如果你做出相互抵触、互相矛盾的政治判断,会不会让你手下的团队无所适从?也会让天下人搞不清楚,你到底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就导致你的政治资源,会不断地流失。
比如说项羽最失策的一件事,大伙公认的,就是他没有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对吧?那是他最好的一次机会。他的谋士范增是强烈建议他这么干的。那为什么到了临动手的时候,他又犹豫了呢?就是因为刘邦那边有个人,樊哙,他在宴会上对项羽说了一番话。
那是一番什么样的话,竟然让项羽改了主意?
樊哙说,在反秦的时候,楚怀王和诸将约好了,谁先入函谷关破秦,就让谁当关中王,现在刘邦做到了啊,他进了咸阳,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就等待大王(指项羽)您的封侯之赏了。可是大王您却听信挑拨,想杀有功之人,您这不是要重复秦朝的那些暴行,要走上秦朝灭亡的老路么?
项羽一听,这样啊,有道理啊!我不能杀有功之人啊,这样名声不好嘛,我会失去道义上的资源,会失去人心啊。嗯!有道理!那还是算了吧,不杀啦!
开什么玩笑?我说项羽项大哥啊,你在摆鸿门宴之前,在入函谷关之前,你在新安就把秦朝投降的二十万士兵都活埋了好不好?您那会儿没有考虑什么名声、人心、道义的问题,怎么这会儿杀刘邦一个人,你就想起名声不好了,想起这茬来了,你这不是有毛病吗?对吧?求求你啦,你就赶紧的把刘邦这家伙剁了!好不好?你要惦记名声这事儿,请问您早干吗去了?
不过我估摸着,谁要是当时敢对项羽说这番话,他得先把他给剁啦。
这体现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项羽他并不是按照一个简单的逻辑,一以贯之地来处理各种问题。他当初活埋秦朝二十万降兵的时候,他是怕这伙人以后反叛不好控制,他完全出于当前的利害出发,并没有考虑道义问题;可是在决定要不要杀刘邦的时候,他又完全不从当前的利害出发了,很务虚的想要追求一个名声,竟然想起道义问题来了。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做决定的时候,逻辑不连贯,想同时追求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秦国大将白起曾经在长平之战后活埋了赵国降卒四十万。你项羽也不算差啊,你也活埋了秦国降卒二十万不是?所以樊哙所说的,秦朝做过的那些缺德的暴行,你项羽也跟着干过了不是么?所以坏名声,你项羽早就背上了,你也早就摆脱不了啦,你再多宰一个刘邦,你的名声,又能再坏到哪儿去呢?
也可能有读者会说,项羽可能已经对自己以前干过的缺德事儿有所后悔了,心中受到良心的谴责,要在天下英雄心中恢复自己的形象。那好啊,那你就朝这条路走下去啊,你就演好一个浪子回头的道德婊啊。可是你看项羽后来又干了什么呢?他把秦朝投降的末代君主秦王子婴给杀了,屠咸阳,屠城啊,杀的可都是平民,这可比坑杀降卒残暴多了;后来又把起兵反秦时候的盟主义帝(楚怀王)熊心给整死了,一再破坏自己的道义资源,让自己陷入孤立。
所以你说项羽这哥们儿,他是不是高度精神分裂呢?他总是在互相矛盾的目标之间跳来跳去,这样的事情项羽干的太多了。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来对比一下刘邦,那也是非常渣的,是吧?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渣男。但是最起码人家刘邦没有精神疾病啊,刘邦从动机,到手段,到行动,到结果,基本上连贯一致。刘邦可不会玩精神分裂的戏码。
说到这儿呢,可能有的读者会感慨,真是一部厚黑的历史啊,谁脸皮厚,谁行动没底线,谁就会赢。
其实我觉得,这还真的和好坏没关系。你说一个精神分裂的好人,和一个行动逻辑简单一致的坏人,两人对峙,谁会赢?那一定是后一个赢了,这并不是坏人对好人的胜利,而是一个心智单一的正常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胜利。
说完了项羽,再来说说今天的第二个主角,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因为削藩这个事情,和他叔叔燕王朱棣闹翻了,两人对掐,就发生了靖难之役。遗憾的是,在这场战争的过程中,朱允炆也患上了项羽一样的疾病:精神分裂。
《明史》记载: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就是朱允炆和他的将领讲,不要让我背负上杀害叔叔(指的是燕王朱棣本人)的坏名声。
好么,这句话被朱棣知道以后,可就成了他的护身符了。两军对垒,每当朱棣这边的叛军战局不利的时候,朱棣就亲自带头冲锋陷阵。而对方的朝廷军队一看,什么?燕王朱棣这家伙,这家伙他本人骑马冲过来了。怎么办?打么?可是不行啊,弓箭不长眼啊,皇上不是交代了,不能伤害他的叔父吗?那没办法啦,退让吧!于是纷纷避让,然后燕王这边就军心大振啦,就扭转战局啦。
还有好多次,当燕王朱棣的叛军要撤退的时候,为了防止朝廷军队趁机冲阵,朱棣就亲自殿后,还故意把燕王本人的帅旗给竖在最后面,就是要让敌方看清楚,本王可是在这呢,你们看着办。朝廷军一看又没辙了,可不能伤着燕王啊,要是不小心把燕王伤着了一根毫毛,回去皇上跟我翻脸,跟我秋后算账,那怎么办呢?于是乎,逡巡而不敢进。所以啊,就算有时候战局对叛军不利,叛军也都能够安全撤退。
天哪,这仗还怎么打啊!
建文帝要平叛,还要不背负杀叔之名(那就不能伤着叛军首领燕王他老人家啊),这两个目标矛盾么?都发展到兵戎相见,绝生死于战场了,那当然就矛盾了。
要结束战争,最低成本的做法是什么?地球人都知道,四个字,斩首行动!对吧?把对方的统帅一击毙,这事儿就完了。这场战争,本来就是皇室内部纷争引发的内战,也不干别人的事儿,燕王朱棣一死,这个事就算完了,可是这会儿啊,你看建文帝就拧上劲儿了啊。不行,我既要平息叛乱,又不能够背负杀叔之名。
这就是要维持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了。那人家一线打仗的将领可就难办了。
你说你建文帝大哥啊,啊不对,应该叫小老弟啊,你就别纠结什么杀叔之名了,你要这么纠结,请问你早干么去了?建文元年四月一个月之内,你连废了三个亲王啊,夺他们的王爵封地,贬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携全家自焚而死。请问朱柏是谁呀?那不也是你爷爷太祖洪武皇帝的亲儿子,你的亲叔父吗?你那会儿干嘛去了?说有杀叔之名,你早就背上了啊,这种事儿,干一回是干,干两回也是干。你说你纠结个啥呢?更何况现在燕王朱棣是公开起兵造反,战场上他战死了,也不能算是你杀的不是。不管是后人还是哪个国家的人,这地球人他都能理解,是不是?
这些话,估计当时也有人跟建文帝说过,这个思路很多人都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这哥们儿就是听不进去。
有人估计,他是有负罪感。他当初已经逼死了一个叔父湘王朱柏,他不想再制造同样的悲剧。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有内疚感,有羞耻心,有人情味儿。这不是个坏事儿。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这就属于精神分裂,想同时维持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结果大大降低了己方军事效率和执行力。而燕王朱棣这一方呢,他就完全不受这个问题的纠结。他从动机、行动到效果,他都是连贯一致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造成朱允炆失败的唯一原因啊,但是精神分裂这种事情,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好了,今天的两个历史人物大体讲完了,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也欢迎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我的栏目,阅读我的其他文章。也希望您能关注、点赞、收藏加分享!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