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乖越好么?别让“乖”毁了你的孩子

进化妈: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失去本该拥有的童真,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需要孩子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

作者:锐雪(爸妈进化论主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父母希不希望孩子“懂事”进行了一项调查

有7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懂事的孩子。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懂事”,并以此作为好孩子的标准。

但是孩子“懂事”“乖”,就一定好么?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一个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孩子“乖”的代价是被压抑的天性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题: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有一个用户说:小时候有一次妈妈的朋友带着她家的小男孩孩来我家玩。

这个小男孩看见桌子上我刚买的零食,拿起来就要吃,我刚想把属于我的零食抢过来,妈妈就阻止了我。

跟我说弟弟还小你要懂得谦让,不就是一袋零食嘛,让给弟弟吃怎么了?

然后我默默的看他吃完了一整袋零食,也没敢说我也想吃。

这件事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永远也不会消失了。

这种懂得谦让的“乖”,是以压抑天性为代价的。

很多父母都会跟孩子说:宝宝要乖,爸爸妈妈才喜欢宝宝。

那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不是,宝宝不乖,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了呢?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喜欢,就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天性,表现出“乖”,“懂事”的样子去讨好父母。

加藤谛三在《不乖》中说:遭遇挫折的“乖孩子”,心灵支柱就是“获得父母的喜爱”,正因如此,就必须压抑自己的实际情感。

每一个“乖”孩子都会把真实的需求,天性压抑在心底,不敢表露丝毫,这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孩子才知道。

《少年说》里杨栩楠曾站着台上对弟弟说: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我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懂事,所以在住校期间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们。

因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为怕他们对我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说到这她忍不住哭了起来。

杨栩楠深知当一个“乖”孩子有多痛苦,永远不敢肆无忌惮的做一件事,永远有后顾之忧。

所以她不希望弟弟重蹈她的覆辙。

压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失去本该拥有的童真,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需要孩子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

孩子“乖”的代价是失去表达情绪的能力

有一次我去接女儿放学,和另一位妈妈还有她的女儿同行回家。

路过一个糖果店时,这个小女孩就跟妈妈说:妈妈妈妈,宝宝今天在学校可乖了,还得了小红花,能不能给宝宝买个糖果吃?

这位妈妈说:不行,吃糖对牙不好。

然后这个小女孩就又哭又闹,在地上撒泼打滚,就要吃糖。

这位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先是呵斥她说:哭什么哭,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的小虫牙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呀?

然后这个小女孩还是在哭,一副今天不吃糖就不回家了的样子。

她妈妈气坏了,就把她打了一顿,拖回家了。

从那天以后我们每次一起同路回家路过这个糖果店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再也不哭着闹着要吃糖了,但是我能看出来她眼神里的渴望和失望,可是她什么话也不敢说了。

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听话,选择采取暴力或威胁的手段,然后看上去孩子真的变乖了,他们就觉得用对了方法,实则不然。

小孩子哭、闹,是信任你的表现,他觉得你能带给他安全感,所以才向你发泄情绪。

但是如果你没有接纳,理解他的情绪,而是采用暴力的手段拒绝他向你发泄的情绪,那么在他的认知里就会种下向你发泄情绪,会得到惩罚的种子。

那么他心门将对你关闭,拒绝将他的情绪展现给你。

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情绪,他觉得向别人表达情绪会让人厌烦,所以只能把情绪都压在心底,自己默默消化。

在微博里看到一句话:未被表达的情绪,其实永远不会消失,他们只是内心深藏着,被活埋了。终会有朝一日,会以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是的,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压抑在心底的情绪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以另一种形式爆发出来。

药家鑫、吴谢宇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两个人都是亲戚,同学眼里的“乖”孩子,学习很好,是父母的骄傲。

但是他们两个人,一个在撞了人之后痛下杀手,另一个谋杀了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两个所有人眼里的“乖”孩子会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

其实问题就出在他们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上,那些积压在心底的情绪,已经沉重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最终爆发了出来。

你眼里的“乖”孩子,可能心里就住着一个恶魔。而造就这个恶魔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母。

父母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内心阳光

用打压的方式逼迫孩子变“乖”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内心阳光呢?

1、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

埃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说:孩子不应该赢得我们的认可,我们本来就应该爱他们。

爱不应该作为奖励,也不应该作为惩罚,爱是一种感情,而不是可以用价值去衡量的商品。

我女儿曾经问我会不会因为她学习不好,经常犯错误就不爱她了。

我告诉她犯错误可以改正,学习不好可以努力,妈妈会一直爱你,支持你。

她接受过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内心才会变得强大,才会敢于做自己,而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去扮演另一个人。

只有被无条件爱过的孩子,才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感受这个世界,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2、善于引导孩子的情绪

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别哭,再哭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在暴力的打压孩子的情绪,然后孩子就会把情绪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表达情绪的能力。

当孩子哭闹时不妨先安慰安慰他,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然后再把道理讲给他听。

有一个妈妈规定孩子每天晚上只能玩半个小时游戏,有一次这个孩子玩了五十多分钟还要看,她妈妈不让玩就坐在地上大哭。

这时他的妈妈走过去把他抱在怀里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哭一会没关系,妈妈就在你身边陪着你。

哭了一会之后,小男孩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这时妈妈跟他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玩游戏,不让你玩你很生气伤心,你可以哭可以跟妈妈发泄情绪,但是我们已经约定好的事情不能反悔。

从这之后这个小男孩再也没有因为这个而哭闹

孩子的情绪应该引导,而不是打压,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情绪,才能做到内心阳光。

3、尊重孩子的意愿

黄磊在谈到女儿多多的教育时说:

“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在生活中黄磊也是这样做的,打耳洞、染头发、化妆,只要多多喜欢,黄磊就会支持。

孩子在感受这个世界时,会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作为父母不能过多的控制孩子,把自己的三观强行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应该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

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才能游刃有余,而不是一味的听从别人,成为一个傀儡,这是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知道的。

写在最后:

育儿专家阿黛尔·法伯说: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情感真实的人比继续让他当“妈妈的乖孩子”更重要。

每一个孩子都不是一座孤岛,他们都需要父母的理解尊重和帮助,而不是一味的被打压,被逼迫着做个“乖”孩子。

如果你还在以你的想法要求你的孩子变成一个“乖”孩子,希望你能多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多感受感受他们的情绪,试着去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简介:锐雪,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