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位水产专家、青年齐聚阳江!林浩然院士殷切嘱托水产青年自强不息追求真理

广东水产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今日在阳江成功举行
  • 文/图 水产前沿 李静 陈晓庆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2021年10月28日,87岁高龄的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在以“创新发展 青年担当”为主题的广东水产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现场,表达了他对从事水产科技工作的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字字珠玑。

中山大学 林浩然 院士

坚守知识份子的道德与良心

“创新发展  青年担当”,林浩然院士殷切期望从事水产科技工作的青年学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者作为社会高层次后备人才,是未来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你们的科学修养与品格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沉心静气、脚踏实地、初心不改、保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坚守知识份子的道德与良心,方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作出高水平的专业思考与价值判断。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林浩然院士嘱咐水产科技工作者要锤炼自身过硬本领,学习新技术、研究新方法、注重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通力协作,这样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才能完成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规模空前,

约260位专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到会

会议现场

广东水产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广东水产学会主办,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阳江市农业农村局、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承办,阳江市水产学会、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广东稻花禾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共有来自广东各科研单位和高校、企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约260人参会,会议规模比第二届增加了100人左右。

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 吴灶和

“广东水产学会作为全省水产科技工作者之家,主要服务于全省有关水产科技工作者,第二是作为科学家与企业、与政府的桥梁;第三是组织专家去了解和促进种业及养殖技术的提高,这几年也发挥了一些作用。” 当提到主办青年科技论坛的初衷和本届会议的亮点,广东水产学会理事长吴灶和表示,本届会议内容分大牌专家和青年论坛两大块,报告这块我们请了姚国成站长讲广东水产发展的历史,介绍一下广东水产这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实际上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请到了林院士来给讲讲怎么样当一个科学家的,能够请到林院士来参加我们这个会议也是非常非常荣幸,给本次会议增光不少;第三,服务企业的企业也是我们学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之一,这次也发动了不少企业来参加这个会议。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林晓涌 致辞

阳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雷玉春 致辞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罗国武 致辞

部分精彩报告分享

报告主题:广东渔业发展历程及新时代特点

报告嘉宾:广东水产学会常务理事姚国成教授级高工

自1990年以来,渔业的就业增长速度就超过世界人口的增速。世界渔业总产量实现了从2004年以来连续15年增产,年年刷新历史记录。1989年中国水产品总量达1151.7万吨,跃世界第一位,2009年突破5000万吨,2013年突破6000万吨。广东水产资源丰富,分布于广东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0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广东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广东省水产品总产量2013年突破800万吨,2020年达875.81万吨,居全国首位。广东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的有29个品种,其中海水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鲈鱼、石斑鱼等12个,淡水品种有草鱼、罗非、加州鲈、乌鳢、鳜鱼等10个。广东注重先进技术、理念、设备的推广普及,宣传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产品的可溯源模式等新技术,广东渔业科技推广成果在全国领先。

报告主题:工厂化分段式对虾高效养殖模式构建与推广应用

报告嘉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室张家松研究员

对虾养殖中虾只能利用饲料中不到30%的氮,剩下70%以上的都排泄到水体中。因此,5-6天池塘中的氮就积累到2mg/L的危险浓度。生物絮团水处理技术(BFT)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的水产养殖技术革命新技术,在能够稳定水质的基础上,减少水体交换,防止病原体入侵。另外,还可以有效替代饵料,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养殖环境中的氮累积。

工厂化分段式对虾高效养殖模式是以现代微生物技术为基础,分阶段跑道式养殖池工程化设施为支撑,高效循环水处理为依托,智能化精确控制为保障,实现全年高产、稳产多造对虾的现代工业化养殖技术体系,具有建设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容易拆卸、生物安保效率高、水处理系统稳定快、水利用效率高,低排放等特点,更是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该模式在控温条件下,可突破气候限制,实现全年稳产,全年可生产对虾6~8茬。

报告主题:疣吻沙蚕(禾虫)种业创新及综合种养产业化进展

报告嘉宾: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陈兴汉教授

禾虫是生殖洄游型物种,过去只在咸淡水区域分布,咸潮对于禾虫养殖产业存在着巨大威胁,盐度太高往往会导致禾虫“爆浆”而绝收。禾虫适宜在淡水生长的发现以及工厂化育苗的推动使得禾虫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拓展了产业空间,稻田、池塘、滩涂、沿海、内陆皆可养殖,禾虫苗种成活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且稳定性好。

禾虫药食俱佳,其经济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生态价值高,市场开发潜力巨大。陈兴汉教授团队通过反复试验研究,针对关键技术节点进行改良,优化升级催产孵化技术方法,最终攻克了禾虫苗种全人工繁殖技术,人工催产率达90%,受精率达98%、孵化率达90%,较传统育苗成活率提升300倍以上。团队首创工厂化苗种中间培育关键技术工艺,实施精准淡化程序,筛选并人工定向培育开口饵料,开发苗种标粗发酵饲料,实现了禾虫的工厂化全人工育苗。

目前陈兴汉教授团队正在积极推广“水禽+禾虫”、“咸水稻+禾虫”、 “高端丝苗香稻+禾虫”、 “有机稻+禾虫高质高效种养结合技术”等模式,扩大种养规模,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