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之益在何处?

阅读第1264天
端午节的时候,好友送了一本书给我,俞敏洪所著《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
看书名,其实就知道相当于随笔类书籍。所以暂时未看。
不过,对于作者,我还是较为推崇。
无他,能够从底层一路拼搏过来,着实不易。
除了,偶尔有时候的言论太过“实诚”。
01
去看人物传记类的书籍或文章,尤其是自传,确实需要先梳理下自己的心态。
什么心态呢?就是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仅仅只是消遣,那无不可。
如果是要学习,那就要适当地“挑拣一二”。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如果是真的完全膜拜,可能需要适当明白七分真的道理。
我,应该属于第二种。
前几天和那位好友说,马上就要拜读这本书了。
好友提到,那可能和我看之前那些“名著”不太一样,因为这就是俞敏洪的一些经历。
我笑言:其实我看别人的经历,就会有自己的感触嘛。
而首要的感触,就是在于公益。
从书中内容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这是一位较为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
也许是由于其出身,也许是由于其职业所有的教育初心。
当然,稍微掺杂一点为企业的站台,也是正常。
只是,对于公益的理解,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存在一些疑惑。
这些疑惑,其实并非是反对公益。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件坏事。
原来也曾想过,公益和慈善的区别。
结果发现,傻傻分不清楚。
貌似也没有什么官方背景,具体行动上的太大差异。
反正就是一帮愿意去奉献自己的人,进行能力之内的输出。
不同人之于公益有诸多目的,但行为上能够给他人带来改变,那就是最大的善。
02
那为何对于公益会有疑惑呢?
大学的时候,我校学生会主席团的几位同学,会每年暑期组织一场公益活动。
就是去较为偏远的某个山村,为那里的孩子支教。
教他们一些知识,陪他们玩耍,去经历他们的生活。
然后,一周之后离开。
当我看到校刊这样的报道,也是较为感动。
毕业之后,看到某服务集团也会组织这样的活动,只是随同人员换成了不同学校的高管。
至于内容,和大学那些帅哥美女们类似。
当然,这样的公益行动,总会有着各类感动人的口号。
中间的点点滴滴,让人觉得是那样的酸楚和温馨。
因为公益的对象,大部分就是较为贫困的留守儿童群体。
待到一周后(不知道为何也是这样的时间段),这些高管和孩子们依依不舍。
那样的场面,真的是看者惊心,闻者落泪……
但是,这样公益的背后,其实忽略了最核心的群体——那些孩子。
相比那些搞一场物品捐赠仪式的闹剧,这样的行动看似更有力量。
但是带来的反馈,有可能更深,却看不到。
前几年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以留守儿童的角度去写这样的公益行为,让我重新对此进行了反思。
对于这样的行为,最开始他们也许是很感动的。毕竟,孩子们需要温暖。
但是,这样的温暖稍瞬即逝后,会怎么样呢?
尤其是,这样的温暖,还是走马观花一般。
孩子们不再是需要帮扶的对象。
 
而是变成了热门景点中让人参观的“遗迹”吧。
03
高一的时候,班主任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助教,美女老师。
她和班主任的性格不同,很温柔,对我们也很有耐心。
运动会的时候,和我们坐在角落里面,聊她大学里面的各类事情。
而我们,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憧憬着,希望这一刻一直存在。
直到某天,班主任告诉我们,助教老师要走了!
后来,我们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事情,叫做实习。
助教老师走的那天,很多女同学哭得很伤心。
男生们没有哭,但也很是不舍。
还好,高中没有出现第二个助教老师。
但是,对于那些贫困的留守孩子,他们也许会经历很多的“爸爸妈妈”和“爱心老师”。
第一次经历的时候,无疑是开心的。
离开的时候,双方都是情绪涌现。
第二次,接待了另外的“爸爸妈妈”和“爱心老师”。
刚刚有了感情,又离开了。
如此往复。
从外界的角度,我们在做一场又一场的公益活动。
从孩子的内心,是否会感觉自己在反复经历人世间最大的恶呢?
本来,对于那些孩子,就是对于“爱”内心怀有一种渴求。
当真正接触到,扑通又飞了,那会如何呢?
一颗冰冷心的心,刚被捂暖和,结果马上又被扔到雪地中。
再拾回来,再去温暖,化开冰雪,再扔掉……
这颗心,应该也就逐渐破碎不堪了吧。
虽然,摸起来,并没有那么冷了。
0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不是那些孩子,不一定知道那些孩子的真实情境。
只能以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去揣测一二。
之前,曾有过这样的困惑:碰到一个很难搞的孩子,我能够帮助他,帮他引导改良。
但是,这会耗费我诸多的精力。
而这些精力,可以让我去帮助另外三四个还没这么严重,但是可能会变严重的孩子。
怎么选?
我选择了后者。
因为在前者,我经历过。如果好不容易改正一些,但是家长未能配合好,发生了反弹。
恭喜家长,您这辈子基本上就意味着中大奖了!
至于原因,深思可知。
放到刚刚谈到的公益行动,也许如此吧。
看似去付出爱,但是带来的,也许就是对于爱的冷漠。
 
看似去关怀,实际上可能造成更多的不安全感。
其实,也正如俞敏洪在书中说到的,这和政策是有很大关系,教育资源的缺失啊。
那些热心人士,能够去进行硬件设施的改善,已经功德无量了。
但是,更多人文方面的关怀呢?那就太难了。
教师资源参差不齐,家长常年不在家,那能怎么办呢?
就出现了这样的公益支教活动,也算是治标的行为之一。
只是,其后的结果,谁会关注。
或者说,关注了之后,又能如何呢?
偶尔出现的支教,也许是有教育情怀;但是诸多的,就是能够混完这样的资历。
也算是为之后的人生,积累一笔财富吧。
这时候想来,马云搞出的乡村教师活动,真的抓住了其中的一个重点。
要提升教育,需要老师的真心付出。
但是,需要老师的真心付出,从本质上,外界又做了多少呢?
【结语】
无论怎样的公益和慈善,只要真的付出了,我觉得这就不算恶。
从国家层面,进行扶贫,解决贫困人口,是最核心有效的手段。
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政策调整,让年轻人愿意适当地去这些地区磨炼,是极好的辅助。
很幸运,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更难关注教育。
关注教育,这个国家,才真的未来可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