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大成若缺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就是说: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今天琢磨君给大家专门分析一下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即:最完美的事物,往往是不完美的,也可以理解为:残缺更是一种永恒的美!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追求完美的话,比如说祝福某人万事如意,十全十美等等。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一厢情愿,因为事物不可能完美,而大自然一直都是遵循“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规则,越是接近完美、圆满,也就越是死得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败,正所谓是“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满招损,谦受益”是也!

纵观历史,那些功高震主、名声和权势到达巅峰的人,若不懂得“功成身退,天之道”的道理,大都结局悲惨;而懂得急流勇退,追求“大成若缺”的人,又大都结局不错,福气多多!

比如说,文种和范蠡都是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称霸的大功臣,但文种舍不得放弃功名,最后“狡兔死,走狗烹”,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甚至被后世尊为“财神”来祭拜。

萧何和韩信都是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功臣,但韩信居功自傲,还口出狂言,最后被诛灭三族;而萧何为人谦卑,口碑和人品都很好,为了消除刘邦猜忌,萧何晚年主动自污名节,让自己看起来有缺陷,最终得以善终。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或者令其完美无缺:一个人狂妄不羁,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最后招致上天的惩罚;一个人让别人看起来很完美,就容易招人嫉妒,也是招祸之道。所以说,不管是自认为完美,或者给人感觉完美,都是不祥之兆,正如老子所说:“美好者不祥之器”!

也如白岩松所说:“花还没有全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月还没有全圆的时候是最好的。花一全开就离落花很近了,月亮一旦开始全圆离慢慢地变成残月就很近了。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再看看曾国藩,他就深谙“大成若缺”的天道,于是在晚年追求“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人生境界”。他还特意将书房改名为“求缺斋”,越是求缺,最终福气越多。

比如说,他在打败太平军后,名声达到了巅峰,却主动向朝廷申请裁撤湘军25000人,最终反而更是朝廷赏识和重用;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智慧的人,乐于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以及自己身上的缺点。福气浅薄的人,对他人和自己都尖酸刻薄,喜欢求全责备,老爱鸡蛋里面挑刺,最终自身福气会更加浅薄。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白岩松在新书《白说》中也谈到了对“大成若缺”的看法,他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亚特兰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蒋丞稷打破了短道游泳记录,取得了第四名。记者问蒋丞稷有没有感觉遗憾,蒋丞稷的回答很精彩:“缺陷也是一种美!”

这番话给了白岩松灵感,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缺陷也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接受了缺陷,并且不懈努力,最终才能取得了如今奥运赛事上的各种辉煌战绩。

人生没有完美,我们坦然接受不完美的存在,然后不断努力前进,内心反而更加舒缓和坦然。

当我们在生活中常怀“大成若缺”的思维,包容缺陷,然后在不争中去争,更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体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价值。所以说,我们若能悟透《道德经》中这条天机——大成若缺,便可以智慧做人做事,福气多多!因为残缺更是一种永恒的美!朋友们,您觉得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