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朝能不能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尽管吴三桂有没有因为“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而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还存在很大争议,但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导致清朝入主中原近300年,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那么,当年入关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朝能不能进入关内取得天下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山海关是不是连接关外、关内的唯一陆上通道?鉴于那时候清朝水师力量微弱到忽略不计,我们可以忽略到海上通道的存在。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明朝时期,为了抵御漠北蒙古残余势力和东北地区的女真势力,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崇山峻岭间,修建了一条延绵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长城的作用,是“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保护关内的老百姓,不受关外游牧骑兵的侵扰。

光有一座城墙还不够。明朝在长城沿线驻扎了军队,特别是在重要关隘,如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等,还驻扎了重兵。在冷兵器时代,这些重要关隘几乎是不可攻破的。

然而,长城太长了,明朝竭尽全力,也无法在每一个关隘都派驻重兵——那将对明朝的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在部分关隘,明朝只能象征性地派驻几十、几百个士兵。同时,长城修建好后,需要经常进行修缮。一旦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就会出现坍塌的现象。

这些便是长城的薄弱环节,很容易被清朝军队攻破。

只不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清朝军队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寻找。另一方面,这些薄弱环节往往位于非常偏远的区域。清朝军队就算攻破了这些薄弱环节,离明朝的腹心地带也很远,明朝有足够的时间来调集大军来抵抗清军入侵。

1629年,清朝(后金)发生了大饥荒,国内出现了危机。皇太极为了度过难关,被迫冒险向明朝发起进攻。皇太极率领十余万军队,避开宁远、锦州两地,绕道蒙古,分兵三路悄然从位于北方的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随后,后金军队经过遵化等地,直逼京师,并将之围攻了一个多月。

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听到这些关隘的名字,大家是不是感到很陌生?陌生就对了。这些关隘本来就是长城上的小型关口,充其量能够对付几十人、几百人的小股流窜游骑,对于皇太极率领的正规骑兵毫无抵抗之力。

在那以后,清朝军队曾经分别在1636年、1639年、1642年,先后3次从长城的薄弱环节突入关内。每一次清军入关,都攻城略地,劫掠了大量财物和人口,最远曾经攻打到了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

接下来我们分析,既然清朝军队能够通过长城的薄弱环节突入关内,那么是否能够以这种办法轻而易举地灭掉明朝?

答案也是否定的。

大家发现没有,清朝军队4次入关之战中,每一次都不会将攻占城池作为主要目标。《明档》记载,一名被明朝军队俘获的后金探子承认,他们“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抢掠”。清朝军队当然会试探性地攻打城池,这是因为城池里的财物更为丰厚。但一旦城池难以攻克,他们就会知难而退,转向别处。

比如,在1634年,皇太极率部在长城内侧活动时,开始攻打宣府,被明朝大炮击退,随即转向应州,将之攻克。另一支阿济格率领的军队攻打龙门没有成功,随后转为攻打保安州(今河北涿鹿)。还有一支军队由代善父子率领,开始攻打怀仁,没有攻下,立即进攻井坪(今山西平鲁),仍然没有成功,皇太极就下令他们攻打马邑。

这是什么原因呢?

很简单,清朝军队就算攻入到关内,也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得不到充分的后勤保障,就无法对明朝构成致命的威胁。所以,清朝军队这几次入关,目的是削弱明朝的实力,牵制明朝军队不再威胁辽东。同时,考察中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民情,为以后入主中原创造条件。

我们进而可以推测,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那么清朝军队就只能继续以上述方式,对明朝零敲散打。明朝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取决于补血能力能不能大于失血。往坏处想,也许明朝会因为失血过多而灭亡;往好处想,也许生产力落后的清朝,反而耗不过明朝,提前玩完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