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丰富发展内涵

曾有幸聆听了上海市曹扬二中易建平校长与上海市延安中学李德元校长的讲座,可谓是受益匪浅。虽然两位校长讲述的如何应对新的高考改革,但在两位校长讲述如何破解新高考带来的困局时,却透出了学校发展中我们不可回避的一点:学校的课程建设。

易建平校长认为在学校积极应对新高考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提升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而李校长一直在强调学校承担的两个任务就是:人格修养培育和能力素质培育,两者结合就是我们所强调的核心素养。要让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做到使学生扬长避短发展,而不是盲目进行所谓的扬长补短。因为人都是靠自己的长处生存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更好更多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并加以充分发展。

要做到这些,我们学校便须跳出学科课程的单一性、独立性、封闭性,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学生、师资、教学设备与装备等)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有学校特色的,有助于全员发展、全人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以曹扬二中为例,他们在学校以所谓的书院制架构学校的教学,把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规并融合,在学校设立了博雅文理书院、厚植创新学院、国际理工书院、文杰君子书院、艺体修身书院,以学科教学渗透为抓手,对教学资源重新架构与整合,形成了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或者说他们建设了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课程。而这个特色就是他们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他们能够在上海激烈的高中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他们按照每个书院的特色与特长重新配置了师资这一最大资源,并以此设置了有每个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这等于让每个老师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里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其二是,在这样的课程体系面前,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更符合自己能力特色的学习选择。而这些基于学涯规划与生涯规划指导下的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通用课程的前提下做到扬长避短的个性发展。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与学习体系中,学生可以做到辛苦而快乐地学习,知道知识有用,如何用,为谁而用,明白学习的真正价值。如此他们可以自主而自愿地进行学习,最终达成素养形成的目的。

以分宜的中小学教育课程现状来看,我们的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是各校的课程还只停留在执行教育部所要求的学科课程,且各学科课程间尚未形成联系与组合,仍是独立的,封闭的,更不用说做到各课程有效的整合。二是各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仍是某些亮点单打独斗,只是单一的存在,而难以结点成线,更难以联线成面,尚不足以谈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这样,也就谈不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学习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有校本特色的课程建设还刚起步,甚至是还未起步。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我们的教育内涵单一。而单一的教育发展内涵势必难以完成多元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从这一角度来说,形成有各校特色的立体课程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