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2年,刑部尚书钱塘扶棺进殿,指着朱...

1372年,刑部尚书钱塘扶棺进殿,指着朱元璋破口大骂:“数典忘祖之辈,国何以立。”朱元璋大怒,令侍卫拉满弓向钱塘射去,钱塘连中三箭,仍挣扎着向朱元璋爬去。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意识到如果想要明朝长治久安,就不能像元朝统治者那样搞地域、种族歧视,就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天下的文人出来帮自己一同治理天下。所以,朱元璋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发了一道态度诚恳的诏书:“天下之治,天下贤士共理之,今贤士多隐居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贤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者壅蔽不使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甘没世而已哉!天下逋定,朕愿与儒讲明经治道,有能辅朕者,有司礼遣。”

从诏书的用词中,可以看出朱元璋不仅诚意十足,而且把文人的地位摆得也很高。所以,天下学子、隐士,纷纷归附大明,为大明朝效力。名士钱唐,象山人,自幼熟读孔孟之道。他目睹了元朝统治者,自始至终实行的民族歧视和种族压迫政策,选择终身不仕元,长期隐居象山,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由于钱唐博学敦行,早已声名远播,朱元璋特意派人礼请钱唐出山为官。54岁的钱塘,收到朱元璋的聘书后,还是很高兴的。他从象山启程上宁波过姑苏,胸中雄心勃勃,一路上写了很多诗,其中《春雨应制》,体现出他当时的心情。
比如结尾写道:“天颜悦怿天开明,谨身殿前承圣旨。致君尧舜端有时,山人事业应如此。”

就这样,54岁的钱塘被朱元璋隆重地请到南京,朱元璋和钱塘一交谈,发现钱塘果然有大才,便直接拜他为大司寇(刑部尚书)。 钱塘的确有才,但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钱塘还是位“强直”之臣。

有一次,钱塘正在讲虞书(尚书的一部分),看到领导朱元璋走来,钱塘只是意思性地点了点头,也没有下跪行礼。随侍的官员当场弹劾钱塘不懂君臣之礼,不料钱塘却说:“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

他的意思是说,我正在给皇上讲圣贤之道,而圣贤之道高于皇帝,自然不用下跪行礼。一时,问得其他人哑口无言。朱元璋领略了钱塘的耿直,心中暗暗赞赏,所以没有发脾气。

后来,朱元璋屡屡看到孟子的作品中,有很多“草芥”“寇仇”之语。比如《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再比如《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系列的君臣关系论,严重挑战了朱元璋的权威,他心想,如果天下臣民都按孟子所说去做,谁还畏忌他这个皇帝。朱元璋一生气,下令将孟子搬出文庙。并且下令:“有谏者以大不敬论。”让侍卫射箭伺候。

朱元璋杀人向来不眨眼,一个“胡惟庸”案,就牵连几万人,蓝玉更是被他剥皮。所以,大家见朱元璋来真格的,虽然心中有怨愤,但不敢上书劝诫。

唯独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钱塘令人抬着棺材,入宫大闹,便出现开头的一幕。朱元璋气得暴跳如雷,下令侍卫射箭。侍卫也许被钱塘的耿直所感动,所以出现了很大的误差,结果连射三箭,都没有射死钱塘。

钱塘仍不屈服,带着箭,趴在地上,向朱元璋爬去。朱元璋见状,也为之动容,找来御医为钱塘包扎,几日后,又把孟子重新移入文庙。

经此一遭,文武大臣,包括朱元璋都知道了钱塘是一位铁胆、硬骨头人物。朱元璋虽然不喜欢钱塘的“强直”,但心中真心是敬佩的,所以,并没有难为钱塘。

但钱塘 只要在朝中一日,他就不会视而不见,只要他看朱元璋哪里做得不好,他就要说,就要讲。钱唐80岁那年,仍旧保持着正直敢言的风骨,这样朱元璋不知咋地,突然要在皇宫里挂武则天的画像。

老先生钱塘又看不惯了,一再上书,劝阻朱元璋。结果,再一次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把80岁高龄的钱塘,拉到午门外等候处斩。

过了好大一会,朱元璋平息了怒火,想了想,还是不忍杀钱塘,又让人去给钱塘送饭,最后将他贬谪寿州,去做地方官。朱元璋对待正直的钱塘,算是拿出了他少有的雅量,连刘伯温、宋濂等名臣都没如此待遇。

伴君如伴虎,钱塘因劝君,险些丢了性命。给朱元璋这样的老板打工,劝谏、伴君、释疑都需要大智慧,在这方面汤和就比其他功臣做得好, 比如汤和为了让朱元璋放下戒心,不仅主动辞官,上交兵权,70岁高龄纳百位小妾自污,保身的方法也算是一绝。

《智囊全集》中就收集了很多类似的智慧故事,比如“徐达智放元顺帝”、“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等。除此之外,还收集了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令人叫绝。

众多名人对此书都爱不释手,纪晓岚一日三阅,曾国藩当做枕边书,康熙称为国之利器,只许内部传阅,杜月笙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看过此书的人,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令人惊叹。

#双11好物节#下方链接足足六本,有白话文翻译、图文并茂,简单易懂,想学习、提升自己的读者可点下方链接查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