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医脐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9例
易医脐针治疗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9例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多有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性状、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症状,但又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指标的异常,临床上根据排便特点和粪便形状分为便秘型、腹泻型和混合型3个亚型,其中我国以腹泻型最为常见。根据临床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肝郁、脾虚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重要病机,疏肝和健脾是治疗的基本原则,痛泻要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经典方剂以及脐疗、针灸等中医疗法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我科运用易医脐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29例,现报道如下。
治疗方法
脐部选取卯(9点)、丑(7点)2个方位(图1),在脐壁最敏感的压痛点或褶皱处进针。操作:患者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2mm×30mm一次性毫针,以脐蕊为中心,在脐壁上所选取的进针方位和进针点处,按照卯、丑的顺序呈放射性平刺进针,进针深度为20~25mm(图1),留针55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5d。
治疗结果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计16例,占55.2%;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计7例,占24.1%;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计3例,占10.3%;
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甚或加重,计3例,占10.3%,
总有效率为89.7%
患者,女,45岁,已婚。
初诊日期:2019年4月16日。
主诉:腹泻6年,加重3个月。
现病史:自诉6年前因家庭变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3次,溏泻不成形,便前腹痛,便后痛解,间断在门诊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治疗,症状反复。3个月前因生气导致上述症状复发并加重,大便每日5~8次,稀薄呈水样。
刻下症:脐周隐痛,两胁胀满,烦躁不安,失眠,乏力,纳差,近3个月体重下降7.5kg,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证)。
治则:疏肝健脾,固肠止泻。
给予易医脐针治疗,取卯、丑2个方位,方法同上。针下患者即感脐周发热,两胁似有气流通过,治疗过程中脐周疼痛及两胁胀满感逐渐缓解,针后当天排便2次,质稀,夜间睡眠时间较前延长。
治疗5次后,患者自诉腹泻症状完全消失,心情愉悦,睡眠正常,食欲增加,面色红润。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医方考》载:“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痛;肝失疏泄则脾不能及时运化水谷,水谷不化则小肠泌别清浊不利,进而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而腹泻不止。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畅达,脾胃升降有序,水谷运化有责而下利止。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现代医学虽然无法解释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但目前公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就诊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而焦虑、抑郁又责之于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因此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疏肝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胁痛……腹中鸣,注泄鹜溏……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这与《灵枢·经脉》载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说法相一致,表明大肠病变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易医脐针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取卯、丑2个方位。卯为大肠经,大肠经有病则泻不止,取卯位可治大肠之疾病;又后天八卦中卯位即震位,应木应肝,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消胀之功。丑为肝经,《灵枢·经脉》篇指出:“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肝经有病则见胸满、飧泄,故取丑位亦有止泻之功;又后天八卦中丑位即艮位,应土应胃,具有抑木扶土、健脾和胃之效。艮者,止也,脐针讲究起针与落针,尤其重视落针的方位,本方取卯、丑2个方位,起于卯(震)而落于丑(艮),寓“疏肝以消痛、调肠以止泻”之意。
易医脐针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选用了肝经和大肠经,是脏腑别通理论的具体体现。脏腑之间除阴阳表里关系外,还有一种内在的关系即脏腑别通。脏腑别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在《医学入门·脏腑条分》中转引《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图2)。
清代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认为: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脏腑之间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亦多次提到肝对二便具有协调作用,认为足厥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通,治疗二便不畅时应从肝论治。现代研究证实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能够更快更好地改善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而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脑-肠轴功能紊乱、精神心理应激等因素相关,其中精神因素占重要地位。二者佐证了肝与大肠别通关系的存在。
来源:权春分,费景兰,刘慧莉.易医脐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9例[J].中国针灸,2020,40(10):1136-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