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唐代大诗人李白“剔骨葬友”之谜
这是一个令人颇感惊悚、又匪夷所思的谜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投书安州长史裴宽,申述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富有才情等种种品行,为自己遭受的诋毁诽谤进行辩解,并希望得到裴长史的提携。
这就是《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
在这封书信中,李白提到自己昔日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地,吴指南不幸死于洞庭之上,对此变故,李白——
“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
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大意是说,李白对好友的亡故悲痛欲绝,暂时将吴指南的灵柩停于洞庭湖侧,数年后返回为之正式下葬,发现其遗体“筋肉尚在”。
李白乃“雪泣持刃,躬申洗削”,也就是边擦眼泪边拿刀剔骨并清洗,然后将吴指南的遗骨带走,葬在了鄂城之东。
《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对朋友如此“存交重义”,是值得钦佩的。
然而,他对吴指南的遗骸剔骨而葬,不仅令人惊骇,而且与中土传统的丧葬礼仪格格不入。
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谜团——
李白为什么不在好友死后就为其下葬,而是数年后再返回来?
从洞庭湖侧到鄂城之东,水路交通非常方便,李白为什么不扶柩而下,却要采取令人惊异的“剔骨迁葬”?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对于这个问题,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先生撰文认为,李白的异常之举是受到了南蛮文化的影响,所以对故友采取了二次捡骨葬法。
这种葬法是在人死入葬后的3年或5年,甚至更久以后,重新将死者的遗骨取出,洗净,再进行安葬。
这是一种古老的葬礼方式,曾流行于广大的中国南方地区。李白成长于蜀地,因而很可能接受了蛮族文化的影响。
另据周教授考证,北方的突厥族也曾采用这一葬仪。李白生于碎叶城,其家族长期生活在西突厥的统治区内,因而也可能是受到了突厥文化的影响。
总之,周教授主要倾向于认为,李白的异常之举是受到了蛮族文化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西域文化(指突厥文化)的影响。
二次捡骨葬
对此,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小荣先生也提出了新说。
他根据俄藏敦煌文献、密教《佛顶尊胜洗骨变胜灵验别行法》,以及道教有关灵宝经典的记载(如“开度生死,朽骨还人”、“日精炼魂,枯骸生津”、“回尸起死,白骨成人”等),再结合李白曾经写过《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又曾经加入道教,受过道箓,表明他对当时盛行的密教和道教都了然于胸——
因此李先生认为,李白“剔骨葬友”很可能是由于宗教原因,即受到了密教佛顶尊胜信仰和道教救冥思想的影响。
道教救冥思想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认为李白“剔骨葬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