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整理】地质年代是如何划分的,中国的造山运动,经典地质构造动图(教学素材)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阶、带。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地质年代定义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人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7亿年前的。

二、地层系统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三、地质年代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太古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太古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元古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显生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显生宙: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界: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古生代: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寒武系: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寒武纪: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奥陶纪: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志留系:古生界的第三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志留纪: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泥盆系: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泥盆纪: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石炭系: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石炭纪: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二叠系: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二叠纪: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中生界: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中生代: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三叠系: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三叠纪: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侏罗系: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侏罗纪: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白垩系: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白垩纪: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新生界: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古近系: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纪: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新近系: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新近纪: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2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第四系: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纪: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四、年代地层单位及等级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时带。对应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Epoch),期,时。1、宇: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是一个宙的时期内形成的地层。太古宇,元古宇,显生宇(根据生命形式、变质程度、造山运动)(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后生生物)。2、界:一个代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大的生物门类演化特征.古生界,海生无脊椎动物;上古生界(鱼类、两栖动物);中生界。3、系:一个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较大的生物门类(如纲,目)演化特征,寒武系-三叶虫纲;奥陶纪-直角石类、笔石;泥盆纪-鱼类4、统:一个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次一级的生物门类(如科,属)演化特征.命名:上、中、下,或地名。5、阶: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是年代地层单位中最基本的单位。期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属级的生物演化特征划分的。阶的应用范围取决于建阶所选的生物类别,以游泳型、浮游型生物建的阶一般可全球对比,如奥陶系、志留系以笔石建的阶、中生代以菊石建的阶。而以底栖型生物建的阶一般是区域性的,只能用于一定区域,如寒武系以底栖型生物三叶虫建的阶。

阶是统内部据生物演化阶段或特征(属/种/亚种)的进一步划分,代表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阶的界线层型应该在一个基本连续的沉积序列内,最好是海相沉积。顶、底界线应是易于识别、可在大范围内追索、具有时间意义的明显标志面;阶的上、下界线代表了地质时期两个特定的瞬间,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该阶的时间跨度。多在2-10Ma内。亚阶:是阶的再分;几个相邻的阶可归并为超阶。但对这些单位的创建要慎重。最好是将原来的阶分成多个新阶;或是将原来的阶提升为包含这些新阶的统。6、 时带:是指在某个指定的地层单位或特定地质特征的时间跨度内在世界任何地区所形成的岩石体,与之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时(chron)(ISG, 1994)。时带是没有特定等级的正式年代地层单位,而不是年代地层单位等级系列(宇、界、系、统、阶)中的任何一部分;时带的时间跨度也就是特别指定的地层单位,如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或是磁性地层单位的时间跨度。例如,据生物带的时限建立的时带,包括了在年代上相当于这个生物带的最大总时间跨度内的所有地层,不管有无该带的特有化石。时带的时间跨度:可差别很大。如说“菊石时带”,指菊石生存的漫长时期内形成的所有岩石,而不管地层中是否含有菊石;也可说“峨嵋山玄武岩时带”,指在该玄武岩形成时隔内任何地方形成的任何岩层,而不论是否有玄武岩。理论上特征:时带的地理范围是世界性的,但它的可应用性只限于那些其时间跨度能够在地层中识别的地区;时带的名称:取自它所依据的地质现象。如“Triticites时带”(取自Triticites延限带),“张夏时带”(取自张夏组)。

五、地质年代简表地质时代距今年龄值(百万年)生物演化宙代显生宙PH新生代Kz第四纪Q1.64~人类出现第三纪R晚第三纪N23.3~1.64近代哺乳动物出现早第三纪E65~23.3中生代Mz白垩纪K135~65被子植物出现侏罗纪J208~135鸟类、哺乳动物出现三叠纪T250~208古生代Pz晚古生代Pz2二叠纪P290~250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出现石炭纪C362~290两栖动物出现泥盆纪D409~362节蕨植物、鱼类出现早古生代Pz2志留纪S439~409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510~439无颌类出现寒武纪C570~510硬壳动物出现元古宙PT新元古代Pt3震旦纪Z(中国)800~570裸露动物出现1000~800中元古代Pt21800~1000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古元古代Pt12500~1800太古宙AR新太古Ar23000~2500晚期生命出现,叠层石出现古太古代Ar13800~3000冥古宙HD4600~3800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代纪世开始年代距今(万年)人类进化新生代Kz第四纪Q全新世Q41.2~1.0现代人,新石器文化更新世晚更新世Q3晚期智人(新人)中更新世Q2早期智人(古人)早更新世Q1350—330(248)直立人第三纪R晚第三纪N上新世N2古猿中新世N12330古猿早第三纪E渐新世E3始新世E2古新世E165001. 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2. 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 3. 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4. 同位素年龄:包含该放射性元素的矿物的形成年龄,称为矿物的同位素年龄,它相当于包含该矿物并和该矿 物同时形成的岩石的绝对年龄。5. 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6. 生物层序律: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一般说来,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形同时期且在形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这就是生物层序律。7. 切割律: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说来,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8. 化石:储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9.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 化石。10. 母体同位素: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为母体同位素。

11. 子体同位素:蜕变而成的为子体同位素。12. 地质年代表:按地质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出“地质年代表”。13. 宙:最大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代:次一级单位;纪:第三级单位;世:第四纪单位;宇、界、系、统:在 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14. 群:是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它包括厚度大、成分不尽相同但总体外貌一致的一套岩层。15. 组: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岩石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的岩石互层组成。16. 段:是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代表组内岩性相当均一的一段地层。中国造山运动中国是多山之国。据统计,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就海拔而言,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国国境线上和国境内者即达9座。世界第1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第2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第3高峰──干城章嘉峰(8586米),第5高峰──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第7高峰──卓奥友峰(8204米)均位于中国国境线上,第14高峰──希夏邦马峰(8012米)位于中国西藏境内。至于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在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山地中数以千百计,无论是山峰的高度和数量都是其他国家无可伦比的。

山地是中国地貌的格架。中国大地貌单元如大高原、大盆地的四周都被山脉环绕。青藏高原是中国最高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4500~5000米,环绕高原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降至2000~1000米,周围的山脉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西北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山脉有秦岭、太行山脉、贺兰山、阴山山脉、大兴安岭等。新疆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最低处罗布泊洼地的海拔780米。而周围的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山脉,一般海拔在4000~5000米。新疆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四周都为高大山脉所封闭。就是在中国东部和东北部的大平原和岛屿上也可见到大片的中、低山和丘陵,如松辽平原东部的张广才岭和长白山脉,黄淮海平原东部的山东丘陵和长江中下游的低山丘陵。台湾岛的玉山海拔3997米,海南岛的五指山海拔1867米。

形成时期  中国造山运动划分为5幕:即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①加里东运动指发生在早古生代的造山运动。在这次造山运动中,主要褶皱隆起的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山脉。②华力西运动指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北部阿尔泰山、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隆起,并伴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

③印支运动指中生代三叠纪至侏罗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使川西、 滇西北一带隆起成为山地,如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云岭等。④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页岩层。⑤喜马拉雅运动是发生在新生代的最年轻的造山运动。分为两幕:第一幕是在渐新世至中新世,使喜马拉雅山主体、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长白山、武夷山脉等大幅度隆起;第二幕发生于上新世至更新世,这时,喜马拉雅山南面的西瓦里克丘陵隆起,西藏高原大幅度上升,台湾山地露出海面。喜马拉雅运动对那些古老的山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大兴安岭—阴山一线以北的地区比较微弱。所以中国的山脉虽然形成的地质时代有先有后,但并非都是前几次造山运动所形成的面貌。

根据板块构造的理论,中国是由若干个古板块拼接镶嵌而成的。但如何与板块构造的理论具体相联系,尚待进一步探索。可以肯定,每一次造山运动就是由于古大陆板块在移动时,古板块边界发生碰撞所造成的。分类  根据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试行稿)提出的山地按海拔划分原则(见表),以海拔1000米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地的一般高度。海拔3500米大致相当于中国山地森林上限。雪线高度各山脉不一,一般约在海拔5000米。这一指标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界线。

中国东西部地势差别悬殊。仅用海拔还不足以反映这种差别,如四川峨眉山金顶海拔3099米,而西藏拉萨平原海拔为3650米。所以划分山地还必须辅以相对高度指标。表中的相对高度指标是四川省地貌图的划分指标。中国幅员广大,各省区山地条件不同,故划分的指标目前尚未取得一致。主要山系  山地系统是指山脉、山块、山链及其大小分支的总称。它具有复杂的地质发展史和包括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山地。中国的主要山系如下:①天山—阿尔泰山系,②帕米尔—昆仑—祁连山系,③大兴安岭—阴山山系,④燕山—太行山系,⑤长白山系,⑥喀喇昆仑—唐古拉山系,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⑧喜马拉雅山系,⑨横断山系,⑩巴颜喀拉山系,(11)秦岭—大巴山系,(12)乌蒙—武陵山系,(13)东南沿海山系,(14)台湾山系,(15)海南山系。

经济意义 中国山地区的县级行政区数要占全国的2/3,人口和耕地分别占1/3与2/5,粮食占1/3。中国90%以上的木材产量也取之于山地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大部分也集中于山地区。中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也以山地区最多和最壮观。同时,中国山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绝大部分都分布于山地区。此外,中国山地是中国各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又是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因此,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中国山地并积极地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收藏了一系列地质动图,这些动图多数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所关联,一些内容则很有可能作为高考延伸内容,欢迎收藏和学习!地质构造篇1褶皱

2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走滑断层风化作用篇3物理风化之盐风化

4物理风化之冰劈作用

5化学风化

板块运动篇6大洋中脊形成(离散型大陆边缘)

7大陆裂谷

8大陆火山弧

9火山岛弧

10地幔柱

自然灾害篇滑坡类型11.坍塌

12.平面滑动

13.铲式滑动

14.蠕变滑动

15.流动

火山类型篇三种火山类型图解16.火山渣锥

17.盾状火山

18.复合火山

外力作用篇19风力搬运作用

20水流搬运作用

21风向及沙丘移动、交错层理

22冰川生长与消退

23冰川地壳均衡

24冰川侵蚀

25U型谷的形成

26冰川沉积

27泛滥平原

28曲流河

29牛轭湖

30河流阶地

31波浪运动

32丹霞地貌的形成

33天坑的形成

34雅丹地貌的形成

海进海退篇35海进沉积序列

36海退沉积序列

火山活动篇37岩浆

38破火山口沉积

39破火山口塌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