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灭亡责任在崇祯身上,他竟做出这等不可理喻之事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清初的思想家们将矛头指向了阳明心学,史学家们则将矛头指向了神宗。如《明史》卷二十一中的《神宗记》中就这样写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有清一代,类似的说法可谓不可胜数。现代学者黄仁宇亦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这样写道: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神宗画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明朝在万历年间由盛转衰、由治变乱,但此后还历经天启、崇祯二朝(光宗在位仅一个月,故可忽略),也就是说天启帝和崇祯帝并非没有补救的的机会。朱由校十六岁即位,在位七年期间魏忠贤与客氏专权,毫无作为。朱由检在位十七年,去阉党、政吏治、修历书,算是有所作为。
此时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崇祯没能拯救大明王朝,真的完全是由客观因素所致吗?论及明之亡国,有人说是自神宗以来堆积的问题悉数爆发所致,有人说是阳明心学使得人心浮狂所致,有人说是当时的党争使得流寇四起所致……
笔者则认为,对于明之亡国,崇祯本人其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崇祯的品行虽在前几任明朝皇帝之上,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是因为即使是到了崇祯十七年,在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之时,崇祯却死守着私房钱不愿拿出来拯救大明王朝。
一、崇祯虽躬行节俭,但却做了许多虐国虐民之事
崇祯因节俭爱民被后人称道,但其实他在位之时的诸多做法不仅没有根除前朝之弊,反而将将弊端“发扬光大”。
比如崇祯在辽响的基础上加上了剿响和练响,此三响害国害民不再神宗的矿税制度之下。又如崇祯虽在即位之处废除了太监监军,但没过多久又重启了这一祸国之策。不仅如此,崇祯还刚愎自用杀了不少文臣武将,如王洽、袁崇焕和陈新甲等,最终导致无人守护大明王朝。
袁崇焕画像
对于崇祯之过,清朝琐绿山人在《明亡述略》中说得较为透彻:
余观庄烈帝时,天变于上,民乱于下,帝苟兢业为国,则其要在于爱民。顾不得爱民之术,反至于虐民。盖无治事之人故也……于是,贼日强而兵不可息,饷不可缓,遂日取敛于无辜之民,无待敌国外乘,而其亡已不旋踵。嗟乎!此谁之过哉!
也就是说,崇祯虽有节俭之行以及救国之心,但他一不得爱民之术以致虐民,二不得用人之术以致残害忠良,最终成了个孤家寡人。
二、敌军兵临城下,崇祯还死守着私房钱
《甲申传信录》中曾载:
崇祯十七年甲申春正月朔旦,朝罢,上揖阁臣赐茶。阁臣并云:库藏久虚,外饷不至,一切边费,刻不可缓,所恃者皇上内帑耳。上默然良久曰:今日内帑难以告先生!语毕,潸然泪下。
说的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之时,有内阁官员告诉崇祯帝:库藏空虚没有银子发军饷了,现在能够依靠的只有皇上您的私房钱了。而崇祯帝思考良久之后,说了句“我的私房钱实在是不能拿出来啊”,说完之后还有模有样地哭了起来。
三个月后,李自成攻破紫禁城,从大内搜查出无数金银财宝,撤离北京之时用骡马运了三千七百多万两金银,浩浩荡荡好不壮观。这些崇祯不愿意拿出来当军费的私房钱,终究成为了敌人的战利品。而这些私房钱,如果拿出来当军费,能不能拯救大明王朝不好说,但明朝必定不至于亡于崇祯十七年。
也就是说,崇祯帝宁愿死守银两、死守钱财也不愿守北京、守大明。可悲的是,这些被崇祯帝死守的钱财甚至没能被他带入棺材,而是沦为了敌人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