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舟舟的故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谎言13年,谁制造了“天才指挥家”舟舟》,我没有细看内容,这个标题却让我心里相当的不舒服。在主人公日渐沉寂的时候,用一个如此贬义的标题,显得相当的冷漠。

舟舟这个人,我见过一次。2002年的时候,跟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来惠州演出,同行的还有后来名声鹊起的“千手观音”组合。在我的印象里,舟舟确实没有常人的智力,但也没有所谓的“明星”范,如果不是已经知道他的真实年龄,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小孩。

舟舟的事故并不复杂,他是一个唐氏综合征患者,长大了智商只有30,和3、4岁的小孩差不多。出生后,舟舟的母亲痛苦得想要自杀,但父亲胡厚培却决定,赌上一辈子也要让孩子好好长大。

1997年,湖北电视台一个叫张以庆编导拍了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第二年,这部片火遍全国。当时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叫“舟舟”的孩子成了指挥家。

接着,舟舟声名鹊起,和刘德华合影、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在北京为领导和外国使节指挥国家级的演奏会,央视也多次播出这些画面。

舟舟的这种神话般的轰动效应,被人们一再放大,仿佛这就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音乐天才,不幸遭受病魔的袭击,而被厄运卡住命运的咽喉。

在种种光环的背后,熟悉舟舟的人都知道,其实舟舟压根不是什么音乐天才,至少他连基本的创作能力都没有,舟舟看不懂五线谱,所谓的指挥只是跟着音乐的节奏拿着指挥棒在瞎比划。

准确地说,不是舟舟在指挥乐队,而是乐队在指挥舟舟。

在舟舟最火的时候, 舟舟的父亲胡厚德说:“他连谱子都看不懂,不会视唱乐理、协调乐队,根本不算是指挥。”但是没人听他的,在这一种席卷全国的“舟舟热”面前,人们也不希望他再讲这些话。

有些人需要舟舟这样励志故事;有些人需要残疾天才的商业号召力;很多像舟舟这样孩子的父母,想从中得到安慰,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这么一天;还有更多人,需要一种围观和满足。

然而,舟舟的成功,只有他的父亲最清楚。在舟舟没有成名之前,胡厚培心里是何等的绝望:“作为父亲,却不能给孩子安排一个合适的未来,这是何等的悲哀?”

为了让舟舟长大能自食其力,胡厚德让他去街头给人们骑自行车打气,每次收费一毛钱。舟舟的智力只有三、四岁小孩的水平,哪有什么正常的判断力,才两天,就把客人的车胎给打爆了。胡厚德只能厚着脸皮给对方道歉。

在让孩子学“指挥”时候,舟舟根本不受控制,只要有人的地方,尤其是商场门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他就挥舞起“指挥棒”卖力的表演,这期间,被驱赶,被辱骂肯定是少不了的,但是胡厚德都咬牙坚持住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胡厚德必须得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眼光,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好一点,能好好生存下去。

大家都喜欢听感人的故事,但胡厚德从来不去编造故事去赢得更多的同情。当然,他只能保持沉默,为了舟舟,他也不愿意主动去把大众塑造的神话戳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兴趣点增多,舟舟的神话也慢慢沉寂,胡厚德心态平和地接受这一现实,胡厚德所做的一切都为了舟舟能快乐走完一生。

胡厚德最担心的是,我死了以后,舟舟怎么办?

人生冷暖,你不是当事人,永远不知道当事人的痛苦和辛酸。

在舟舟没有成名的时候,人们只是漠不关心看着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带点戏谑和鄙视,对于其家人的承受的痛苦,人们并不会有太多理解和包容。在舟舟成名的时候,人们只是看到表面的荣光,没有人愿意去深入理解其中残酷的现实。

在舟舟的光环褪去的时候,难道人们又要用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来嘲笑吗?

在谈到舟舟的时候,胡厚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谢谢大家陪他玩了这么多年。”

舟舟和他的父亲,从来没有主动高调发表过什么言论,甚至连包装都是被动的,一切都源于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最深的爱。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尤其是顽强活着,没有伤害别人,反而给别人带来快乐的生命。

一切生命都有尊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