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向朱元璋交出...
公元1388年,63岁的汤和向朱元璋交出兵权,朱元璋大喜,问他要啥赏赐。汤和厚着脸说:“别的都不要,只想要100个美人。”朱元璋瞬间无语,奈何金口已开,只好答应。其他大臣听闻后,都嘲笑汤和老不正经,但汤和却笑而不语。
汤和与朱元璋都是濠州凤阳县人,他们是从小玩到大的铁哥们。公元1352年,25岁的朱元璋在汤和的举荐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参军后的朱元璋,因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命他回乡招兵,于是他把好友徐达、周德兴等人都招了过来,还募兵七百多人,郭子兴大喜,封他为镇抚之职,职位在汤和之上。
面对朱元璋的后来居上,很多人都不服,尤其是军中一些“老人”,可汤和却没有任何嫉妒和不满之心,还积极配合朱元璋的工作。在汤和的帮助下,朱元璋收服了那些刺头,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逝,其势力大多被朱元璋继承,此时朱元璋已拥有近10万兵马,之后,他凭着这10万兵马,在徐达、汤和、常遇春、刘伯温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破陈友谅,平张士诚,北伐残元,平定海宇,共历时14年,最终消灭群雄,推翻元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国后的朱元璋大封功臣,初封6人为公爵,28人为侯爵,还有伯爵、子爵、男爵众多,共计150多人。
其中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6人为公爵,这是封赏职位最高的6个人。本来,按功绩来看,汤和之功在邓愈、冯胜之上,怎么着也得给他一个公爵职位,但朱元璋却只给他封了一个中山候。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汤和曾无意之中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一直心存芥蒂。当年,汤和在驻守常州时,曾有事请示朱元璋,结果没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一次酒后埋怨说:“我镇守大明边疆,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言下之意是,我汤和本事大,跟你混可以,跟别人混也可以!本来这也就是酒后牢骚话,结果却传到了朱元璋耳中,朱元璋本就多疑,听后非常生气,从此便把这事儿记在了心里,一直提防着汤和,怕他生出二心。
后来,朱元璋登基为帝,论功行赏时,他想起了这茬,便没有封汤和为公爵,只封了侯爵。
汤和也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朱元璋是故意打压他,从此谨言慎行,即便只被封了个中山侯,他也从不抱怨,仍旧兢兢业业。后来,公元1377年,朱元璋见他劳苦功高、忠心不二,才加封他为信国公。
不过,汤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此时的朱元璋由于年岁渐老,疑心越来越重,为了给朱姓子孙扫清障碍,他已经接连杀害了不少功臣,并且丝毫没有收手之势,汤和见此情况,预料还有更大的危险在后面。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发动了“胡惟庸案”,牵连了第一功臣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公二十一侯,还有其他相关人员共计3万多人。
此时的汤和,深深领悟到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他知道要是自己不收敛一些,早晚跟他们一个下场,于是更加谨慎小心。
公元1388年,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削减诸将兵权”的想法,于是他很明智地找到朱元璋说:“老臣年事已高,望皇上恩准老臣告老还乡。”朱元璋听后大喜,当即就答应了,这就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为奖励汤和的“懂事”,朱元璋豪气地说:“你想要什么赏赐,尽管开口。”汤和厚着脸皮答道:“老臣别的都不要,只想要100个美人。”朱元璋瞬间无语,奈何金口已开,只好答应。其他大臣听闻后,都嘲笑汤和老不正经,但汤和却笑而不语。
汤和真的是想要美女吗?其实不然,他是在效仿唐朝名将郭子仪自污名节以求自保,意在向朱元璋“示弱、示老、示色”,让朱元璋以为他迷恋美色,无心朝野之争,从而彻底消除朱元璋的疑虑,得以安享晚年。
公元1395年8月,汤和病逝,享年70岁,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并且,汤和死后,他的子孙世代公卿,一直持续了249年,直到明朝灭亡才结束。
不得不说,汤和确实智慧,纵观明朝开国功臣,大多被残害,唯有智慧过人的汤和幸免于难,安享晚年,他“知取舍,懂进退,戒言行,弃名节”,不仅为自己避免了杀身之祸,还福泽子孙后代,这份智慧不可谓不高。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启迪,虽然时空相隔600多年,但这些人生智慧对于如今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汤和的很多智谋事迹都被记载在《智囊》中,除了他的事迹外,《智囊》中还收录了从秦朝至明代的1200多个智谋故事,囊括了为人处世、事上御下、识人辨人、竞争博弈等诸多智慧法门,个个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康熙、乾隆把它称为智慧宝库,日夜捧读;曾国藩对它甚为推崇,每日读三遍;杜月笙也对它爱不释手,他识字不多,就让别人读给他听。他们都在《智囊》中寻求智慧。
我建议大家读读《智囊》,说实话,有时候你觉得机会不多,实际是智慧不够,一套精装《智囊》就能帮你智慧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