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 | 从最早的山水画看古代最时尚的帽子,牵出千古之谜

··展子虔 《游春图》 

之前故宫博物馆大展时,展出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幅风景画--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画中,人与山的比例较为得当,不仅表现出山的远近,也能仔细描绘出山水之中的景象。真正做到了于咫尺之内,具千里之趣!

但渔公子今天不是谈这幅画有多了不起,而是聊聊从这《游春图》中我们古代最时尚的帽子--幞头,从而牵扯出来的《游春图》应是什么朝代的千古之谜。

古代最时尚的帽子

这种名叫“幞头”的帽子,起初在北齐时期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发展而来,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唐代才叫幞头,因为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都会使用,因其时代不同,其形制亦不同,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而且,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细看游春图

隋代幞头的形象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但从唐代幞头发展情况看,而中唐以前都是临时缠裹的,唐末发展为定型的帽子。隋代幞头应该只是一幅罗帕,下无巾子,是一种更简单的形式。仅就《游春图》中所画幞头为高而直立,而且下方不分瓣,脑后二脚纤长,微弯,斜翘向外。仅仅因其“不分瓣”而言,已可认定《游春图》不合隋及初唐形制。

历史上的存疑

这幅《游春图》上并无作者款印,而从画上题记钤印可知,此画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并有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入元为鲁国大长公主所藏,有冯子振等人题诗;明代曾入严嵩之手,《钤山堂书画记》中著录,清时经梁清标、安歧手进入宫廷收藏,是一幅屡见著录、流传有绪的名画。

其实,历史上早已有人提出过疑问。元代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曾两次提到这幅画,第一次说:“展子虔《游春图》,徽宗题,一片上凡十余人。亦归之张子有”,未加评论;第二次则说:“展子虔《游春图》,今归曹和尚。或以为不真。”

·游春图局部

近年来,亦有不少人提出,画中人物所带“幞头”、建筑物中的“斗拱”和“鸱尾”皆与隋代形制不相符。一如刚才所说的,认为从“幞头”形制而论,《游春图》的时代上限恐难超过晚唐;而“斗拱”特点来说,“《游春图》的时代不能早于晚唐,与隋制相差甚远”;而“鸱尾”特点而论,“《游春图》的上限恐难超过北宋。”并认为《游春图》的卷尾部分与题为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其构图和树石位置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从而说明它们出于一个共同的底本。

·游春图局部


·游春图局部

至于真相如何,渔公子也十分想知道,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呢?

其他人还看

059:懂了宋画,你就了解了国画的半壁江山

039:空白的灵性——留白

013:凡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这十个伟大的古代画家

回复完整数字获取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