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里记忆,难忘的青岛饭店
开办初期的青岛咖啡饭店
创建于1932年的青岛咖啡饭店,由希腊人司提反尼狄司开设于山东路(中山路)南段,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最为有名的西餐饭店之一。饭店除西餐洋酒外,还有乐师和舞池,是当时追求时尚的高雅人士聚会的地方。
从广告介绍可以看到,咖啡饭店的地址是在大舞台戏园(后来的红星电影院)隔壁,第四公园的对面,商业位置与环境都是非常不错的。
1933年9月刊登在青岛《平民报》上的《青岛咖啡周年特别优待主顾》的广告,午餐和晚餐都是一元五角,非常经济实惠。之后又聘请华人王秀臣为经理,青岛咖啡饭店已是颇有名气。同时在南海路开设分店,名为汇泉青岛咖啡饭店,只有每年夏季开放营业,主要接待夏季游泳者及旅游者。
1938年的青岛咖啡饭店
1938年日寇二次侵占青岛后,咖啡饭店被日本人强占,办起了“兴亚讲堂”,向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因无人捧场,后改成一家小剧院。抗战胜利后,此处房产归还司提反尼狄司夫妇,但他已不愿再经营。1945年,被中国人王秀臣、鲁寿山购下,重新开了青岛咖啡店,经营西餐、咖啡兼营鲁菜。后开始缩小西餐供应,扩大中餐经营范围,逐步形成了传统鲁菜见长的经营特色。当时的“青岛咖啡饭店”的中餐在岛城已是较为知名,许多政要、名伶、明星、作家等都慕名到过这里。
冠县路上的大青岛饭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岛咖啡饭店广告
青岛解放后,据城市档案论坛老网友“mnn”回忆,这时的“咖啡饭店”已经光彩不再,开始衰败了。它真正成为平民饭店应该始于“三年自然灾害”的60年,当时居民每月粮食定量24斤,粮、油、煤、布、线、等等都须用票,几乎家家都有浮肿病人。政府通过居委会不断地介绍“增粮法”,即,一斤生粮怎样做出更多的熟食。“青岛咖啡饭店”以她的名气责无旁贷的用“增粮法”制作着各种地瓜面点心、大米干饭、杂粮面发糕……,最受欢迎的大概是一斤粗粮票可买三斤的发糕了,尽管水唧唧的已毫无口味可谈,但还是须排长长的队!以后传说别处又研制出一斤出六斤的办法来了,若真有此法,这食品怕是无法用手拿着吃了……
“青岛饭店”是在“青岛咖啡”的旧址上新建的,“青岛咖啡”主要是西餐。在它的东侧曲阜路上有一个小饭馆儿,叫“同心园”,就是馄饨和火烧。它家的火烧是长方形的,满是芝麻,又香又酥,很好吃。再往东是青岛当时比较有名的一家旅馆叫“瀛洲旅社”。正对大门是一座假山,假山后面是一栋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现早已灰飞烟灭了。
1996年7月16日,青岛大包中心店开业,开业当年,就被青岛市命名为首批“青岛十大特色小吃”之一, 成为当之无愧的青岛特色小吃的王牌代表。
青岛饭店大包好吃,得益于用料的实在与讲究,还有一众老员工对待制作过程的一丝不苟,自从加盟连锁后,没有了之前那些对待食物制作心存敬畏的老员工,加之加盟店管理者对于利润的贪婪,使得包子的质量不断下降,令人心痛不已!
随着加盟店越开越多,用料慢慢开始缩水,价格越来越高,味道却越来越差,这可能是青岛大包“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市民反映青岛大包质量下滑, 2004年7月30日,市财办、市饭店和烹饪协会摘掉了青岛大包的“特色招牌”。此后,大包销售网点开始出现剧烈萎缩,很多加盟店相继转行。随着各个分店的亏损,几乎所有店都关闭了。2011年8月,青岛大包重新进入市场,重新回归岛城市民的视野,不过正如读者留言所道,可能确实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曾经的味道怎么也寻不回了。
青岛第一家肯德基开业广告
青岛饭店旧影
爆破拆迁时的青岛饭店
40年前来青岛,在中山路青岛饭店吃早餐,大肉包子蛮好吃。记得邻座一位青岛中年人和我聊天,说起上海的咖啡和蛋糕......,谈吐很内行,出乎我的意料,感觉青岛和上海有相通之处。2004年夏我来青岛故地重游,特意去看看中山路上的青岛饭店,跑去一看,青岛饭店原址已是一个大坑,青岛饭店没了!转角的居民说刚拆......
最后引用一位好友的评论作为结束语
前些日子
走进过青岛饭店
离开时
想到了一句套用歌词的话:
只有咖啡香黯飘过。
事实上
从青岛咖啡饭店到青岛饭店
再到搬家后的青岛饭店
青岛饭店的每一次近乎面目全非的改变
都会让青岛人有很多的不适与惋惜吧......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青岛档案馆、青岛新闻网、论坛网友提供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