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坏了“规矩”的李诚儒

有些话,说出来得罪人,不说,自己窝囊。
大概我跟李诚儒是一类人,喜欢“呛”人。
“呛人”严格地讲是门艺术,上品的“呛”一定要熟读经史子集,然后“呛”得风华绝代才有意思,被“呛”的人文化程度不高的话还以为是在夸他;下品的“呛”就不堪了,直接开炮让人难堪还会得罪人,李诚儒就走了下品。
哪里有人接受采访时直接说“有几个年轻演员给他送礼被他怒斥”的?再讲“节目还没结束导演跟演员外出吃饭要避嫌”的?
太得罪人了。
乍一看以为是活活的革命老干部,无怪乎有人讲他在炒热度。
但像李诚儒这样的人不少,不像李诚儒这样的人挺多。

01 李诚儒的直言不合适

送礼和请客是双生子,东亚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里这是人情往来的一部分,但李诚儒老师算是彻底贯彻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个道理,还在严肃批评“一小撮”送他礼的年轻演员,这算是一种痛心疾首吗?
如今这样一说,不点名批评的人该怪罪他了。
在别人看来,给尊敬的师长送礼以及请敬爱的师长吃饭倒也说不出什么毛病,虽然总感觉怪怪的,毕竟要不是李诚儒恰到好处地坐在这个位置上,恐怕送也送不到他这里。
其实要我看,他收了也没毛病,不收更没毛病,但说出来就有毛病了,说出来的话还上了热搜更有毛病了。
相信送礼和请吃饭这种事不止他经历过,其他人也一样,别人怎么处理的不知道,但万一人家收了吃了呢?以后只要再有“年轻演员”行使对师长的礼节时想起这个人和这些话,未免心里添堵:
这老头,太不识趣了。
通过送礼和吃饭联络感情,大家彼此其乐融融,看着相互的面子,不管老师们能不能指教照顾,以后混个脸熟,“条条大路多宽广”是人情练达的标志,也是心照不宣的规矩。
偏偏李诚儒坏了规矩,把一些大家都默认的事情硬搬到台面上,还说得那么义正言辞,实在得罪人,我保证现在肯定有一片躺枪的“规矩中人”暗搓搓地咬牙切齿,骂他炒话题炒热度包装自己。

02 高风亮节也是一种罪

我上小学时有一年教师节,跟三五个同学一起商量好,拿零花钱买了些小礼物,如今看来很是寒酸,不过就是一些零食之类的,聚众要送给班主任。那天敲开班主任家的门,她是很高兴的,但也来了一回神操作:硬把我们留下来吃饭不说,还要我们当着她的面把买来的零食全吃了。临出门时说了一句:“小小年纪,哪学来的这套?!”
第二天在班上她也不点名地说了这件事,她说:“老师特别高兴教师节的时候有人想着我,但是送礼这套就免了,你们还是孩子,要真的让老师开心,就好好读书吧。”
可能李诚儒在说话时也是想要表达“认真表演才是正道”的意思,只是他没说。
我看李诚儒的不点名批评,忽然觉得自己的脸可能变红了。
因为小学毕业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愣是没想起来每年教师节再送礼物给任何老师。
小小年纪,哪学来的这套?
原来送礼吃饭是人生常态,原来人走茶凉也是人生常态。
你正好“骑”在那个点上,不收不送,那当真是需要相当硬的关系了。
李诚儒是谁?一个“老师”,老前辈了。这样一个人活得这么直率和坦荡,是怎么混到今天的?想必,运气肯定不错,又或者,一个有风骨的人,背后总有一群相似的人在扶持。
所以说像李诚儒这样的人不少,不像李诚儒这样的人挺多。
送礼请客,哪里有什么“避讳”不“避讳”,顶多一句“使不得”,来来往往,我有事相求,你心安理得,皆大欢喜,这是规矩。
太高风亮节了,难免让人有隔阂感,甚至……有些讨厌。
哪怕这本就是对的。

03 三两风骨和四斤风尘

在乌鸦的世界里,洁白的羽毛本身就是罪过。
没记错的话,李诚儒是演《重案六组》才让很多观众熟悉的,在此之前他也跑过龙套,也演过一些虽然出彩但大家总是记不住他的小角色,唯独一个警察形象深入人心,后来这人还跑去做生意,据说生意还不错。
人年岁上来了就成了艺术家,就成了老师,脾气也藏不住了,于是敢站出来说几句扎人的话,于是第一次觉得李诚儒还是有脾气和规矩的。
只不过他的规矩不适用所有人。
公道点说,初出茅庐的小子们都以为自己才华横溢时总会遇到伯乐,让社会摔打几年会知道,才华这东西未必正好碰到适当的点,更重要的是,欣赏你的人也有喜好,没有人凭白会欣赏一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所以风骨这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风尘这回事,做起来容易说出来不妥。
你掏钱买东西送礼请客都对,偏偏不凑巧,遇到李诚儒。
给年轻演员和导演上一课,听不听姑且不论,但至少这回知道这样的“老艺术家”是怎么回事了。
很羡慕李诚儒敢讲话,也很羡慕他终于熬到了敢讲话的时候。
他的规矩没错,这样的规矩,是需要很强的人格尊严和自信来支撑的,想必他“呛”人的时候,就已经想过这些。
硬朗的人才有资格说出一些本就是正确的但偏偏不能说出来的话。
所以今天知道李诚儒不送礼,我想起那位班主任。
他们才是“老师”。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