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知,我心好奇,亦有敬畏
今天加了一个读书群,说是一起学习王阳明心学,之前听了不少关于王阳明和曾国藩的书,因此颇感兴趣,就加了群了。
晚上看到群里有动静,貌似开始讨论了,开始是因为心学引起的善恶讨论,然后是私欲如何定义,再又跑到了马克思主义了。我爬楼翻看了一下聊天记录,还挺有意思的。
大家各有所言,有的说的是切身体会和遇到的问题;有的说听过的名言和感悟;也有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的……总之是热闹得很。
不知不觉,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有的人群聊的时候,温文尔雅,字里行间是和善;有的人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是激烈交锋,据理力争的;也有的是随性大方,侃侃而谈的;当然也不乏打酱油客窜的。当真是,世间百态的另一种展现。
细想想,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有相对性的,站在己方理论上可以成立,到了对方的范畴不一定成立,如果非要用这个理论去判断别人的说法对不对,似乎有失偏颇。
哲学科学也好,宗教理论也罢,都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进步性的。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问一个学佛的老师:“佛教说的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那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但是他的答案,我很喜欢。
他说:“佛教理论知识一种认识、解释世界的理论,站在这个角度看,现在的所谓科学也是这样的理论。以前没有那么多科学的时候佛说的可能就是对的,现在站在科学的角度看,有些是错的,但是有些也是不能证伪的。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科学也是会过时的吧?!”
我喜欢这个答案,是因为他没有直接否定也没有直接肯定,而是动态的看待了这个问题。虽然这样并没有直接回答,但是对于那个问题,任是谁也不能给出确切答案的。
反而,这样相对性的解释比较有实际意义,毕竟有些问题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但我们能意识到此已经实属不易了。要不怎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呢?
茶小约,一个爱跑步、爱喝茶,喜欢读读写写的终身学习践行者/高级茶艺师/设计师。我在这里分享个人生活随笔、思考见闻,学习笔记等内容;偶尔分享茶知识、茶文化等,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