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雅礼中学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
(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国,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教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
(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亢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
(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随着我国《非遗法》的施行,“成对”保护已成共识。
B. 文化的历史价值基于真实基础,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完全不改造非遗文化,才保有其“原真性”,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C. 非遗传承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但由于非遗传承规律的复杂和特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界定也会变得复杂。
D. 城乡文化共享或许不适宜保护非遗本真性,但却能扩大非遗受众范围,增加传承的可能性,营造传承条件和环境,从而打破传承困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
B.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影响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
C. 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D. 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 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 )
A. “薄施淡染: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株洲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
B.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参加北京文博会,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等活动。
C. 湖南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吴升平,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渊进入校园宣传皮影戏的表演艺术。
D. 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
4.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根据材料三进行要点提炼,每个要点不超过20个字。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有很大不同,请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 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 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D. 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 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C. 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D. 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8. 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 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必令远近戍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吾惟恭以待命。”既拜护军,后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甚以为乐。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B.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C.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D.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伯,指父亲的堂兄。“从”意为“堂房亲属”,类似表达还有“从弟”“从叔”等。
B. 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意同《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庙堂”。
C. 东土,顾名思义,是指东方的国土区域。在文中,与西方相对而言,称中国为东土。
D. 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在桑榆的树端,故代指日暮,可引申为人的晚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幼时少言,后成大器。他长成后擅长书法言辞,深受族内长辈和朝中人士器重。
B. 王羲之性情真挚,不慕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允,在股浩劝说下才为官。
C. 王羲之关心朝政,胸怀家国。多次口头劝说股浩北伐无果,最后一次则写信再相劝告。
D. 王羲之生性天真,喜好山水。辞官以后,他游山玩水,渔猎取乐,朝廷也不再征召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14. 王羲之为什么要反复劝阻殷浩北伐?试结合全篇简要作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
【注】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要:应该。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
B. “归闲不厌贫”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
C. “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
16. 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的教育名言很多,如《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说虽然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_______________”,恬静闲适;而能够摆脱尘世的干扰,过这种恬静闲适生活的原因就在于“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_______________,共战疫情。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的,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_______________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_______________的。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_______________、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仇敌忾 暴发 望尘莫及 尔虞我诈
B. 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尔虞我诈
C. 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以邻为壑
D. 同仇敌忾 爆发 不可思议 以邻为壑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 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 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D. 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苏炳添没有摘金夺银,但他的体育精神备受认可,被网友们亲切称为“苏神”。
B. 真是“天凉好个秋”!长沙本地就有句这样的谚语:“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C. 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这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D. 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那么,请看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_______________,可又没完全绿;清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____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枝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奧运会早已落下帷幕,但这样一组图片又引发我们的记忆和感奋——
东京奥运期间,“央视奥运转播”频频插播类似的电视广告,一句“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的广告语深得网友点赞:应时应景,令人有感,给力……
读过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生发出怎样的联想?请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B
3. D
4. 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提供制度支撑。贯彻“大遗产”思维,进行开拓性和创新性实践。设计“大战略”理念,融入总体性和时代性部署。
5. 材料一,先强调《非遗法》的意义和作用,紧接着论述《非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未来修订《非遗法》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
材料二,先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即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乡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再提出方法对策(解决问题),为解决非遗传承的困局,要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接着分析为什么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最后强调这一举措的作用和意义。
6. D
7. C
8. 情节上,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9. “暮鼓”是黑暗中会所的演奏,更寓意【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暮鼓”寓指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像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坚韧顽强的品格。“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态。
10 B 11. C 12. C
13. (1)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
(2)(王羲之)平素【很】喜欢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钱塘江】就有在这里终老的念头【意愿,想法,打算】。
14. 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交好,战争会带来内忧外患;王羲之向来受到殷浩器重,私人感情不薄,觉得可以恳切劝说,并以此作为报答;王羲之性情天真恬然,乐在山水,厌恶战争。
15. B
16. 内容表达: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描写景物,显得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情感抒发:由上文对眀友政绩及品德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也蕴含对朋友未来再展宏图的美好祝福,情感变化自然,写得鲜活动人。
17.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18. C
19. D
20. B
21. 从情感表达看,原文自然流露出(融入)自己看到“各色条子”的欣喜和诗意。从句式特点看,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从语意层次看,原文表达出了感知“各色条子”的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从语言风格看,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22. 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明显】了。
23.例文:
蓄力厚积方能薄发光芒
第32届奥运会在新冠病毒的肆虐下延期一年圆满落幕了,16天的奥运时光,为之哭,为之笑,为之惊,为之喜,为之欢乎,为之雀跃,感受最深的还是“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这句伊利奶的广告语。
是啊,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会写在你的人生当中。奥运首金获得者杨倩,甚至有网友如此拔苗助长一般地评价:“清华大学学霸杨倩,放暑假期间,顺便拿了个奥运冠军。”其实哪里有“随便”二字啊,随便查查资料,就可以看出杨倩是经过“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选拔才最终走上奥运赛场的,这小姑娘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她平时刻苦科学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没有平时蓄过的力,哪会在奥运赛场上闪闪发亮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之后,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古往今来,大到宇宙星空,小到世间万物,似乎都在诠释这“蓄力——发光”的真谛。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便是自然界最好的例子。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不断扩展根的长度,等到雨季来临之时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长到一二米的高度。它那惊人的生长速度令人赞叹,我想正是因为它在早期不断扩充根的实力,蓄积力量才能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长了一两米的高度,深厚的积累巩固才造就尖毛草薄发的光芒。
自然界的生物明白这个道理,同样我们人类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性。
科学家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个艰辛的积累的过程,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的成就为人们所熟知,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法拉第在做这个实验时有一个本子上面几乎写满了叉号。是这无数个叉号的积累才换来那令人骄傲的对号。正是法拉第在实验时的积累才创造了电磁感应现象,如果法拉第在做实验时并不重视这些积累的经验,又何以在世界上闻名呢?他又怎能在物理史上为自己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的取得绝非易事,关键在掌握方法——蓄力厚积方能薄发光芒。
赞 (0)